不置可否-不置可否的故事-不置可否的寓意-不置可否的意思
時間:
小龍
成語
【拼音】bù zhì kě fǒu
【簡拼】bzkf
【近義詞】不置褒貶、不置一詞
【反義詞】涇渭分明、斬釘截鐵、旗幟鮮明
【感情色彩】褒義詞
【成語結構】動賓式
【成語解釋】置:放,立;可:行;否:不行。不說行,也不說不行。指不表明態度。
【成語出處】宋?汪藻《浮溪集》:“惟恐失人主之意,于政事無所可否。”
【成語用法】動賓式;作謂語、定語、狀語;表示不敢發表意見
【例子】吳蓀甫不置可否地淡淡一笑,轉身就坐在一張椅子里。(茅盾《子夜》十)
【英文翻譯】not to give a definite answer
【謎語】口;呵
【成語正音】置,不能讀作“zhǐ”。
【成語辯形】置,不能寫作“知”。
【產生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