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折不撓-百折不撓的故事-百折不撓的寓意-百折不撓的意思
時間:
小龍
成語
【拼音】bǎi zhé bù náo
【簡拼】bzbn
【近義詞】百折不回、不屈不撓、堅韌不拔
【反義詞】知難而退、一蹶不振、半途而廢
【感情色彩】褒義詞
【成語結構】偏正式
【成語解釋】折:挫折;撓:彎曲。比喻意志堅強,無論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動搖退縮。
【成語出處】漢?蔡邕《太尉喬玄碑》:“其性疾華尚樸,有百折不撓,臨大節而不可奪之風。”
【成語用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形容意志堅定,堅持到底
【例子】漢陽民軍總司令黃興,系湖南長沙縣人,向來主張革命,屢仆屢起,百折不撓。(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三回)
【英文翻譯】keep on fighting in spite of all setbacks
【謎語】越是艱苦越向前
【成語故事】東漢官員橋玄品行端莊,嫉惡如仇。有次,一伙強盜綁住他十歲的兒子,帶進他家,要正在病中的橋玄立即拿錢贖取,遭到橋直的怒斥。不多時,官兵包圍了橋家,因怕強盜會殺橋直的兒子,遲遲不敢動手。這時橋玄憤怒地喊道:“我難道能因為兒子的生命而放了這伙壞人嗎?”催促官兵們趕快動手。結果,橋玄的兒子被強盜殺死了。人們稱贊橋玄“百折不撓”,始終保持節操。 成語解釋:形容不管經受多少挫折,決不退縮或屈服。形容意志堅強、品節剛毅。折:挫折。撓:彎曲。
【成語正音】折,不能讀作“zhē”或“shé”。
【成語辯形】撓,不能寫作“僥”。
【產生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