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之泰然-處之泰然的故事-處之泰然的寓意-處之泰然的意思
時間:
小龍
成語
【拼音】chǔ zhī tài rán
【簡拼】cztr
【近義詞】泰然自若、從容不迫、無動于衷
【反義詞】驚惶失措、驚慌失措、六神無主
【感情色彩】中性詞
【成語結構】補充式
【成語解釋】處:處理,對待;泰然:安然,不以為意的樣子。若無其事的樣子。形容自理事情沉著鎮定。也指對待問題毫不在意。
【成語出處】先秦?孔子《論語?雍也》:“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宋?朱熹注:“顏子之貧如此,而處之泰然,不以害其樂。”
【成語用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含褒義,形容面對困難與變故的態度
【例子】大赤包聽出瑞宣的諷刺,而處之泰然,她尖聲的咯咯的笑了。(老舍《四世同堂》四十八)
【英文翻譯】be cool in the face of danger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孔子在他的學生中最喜歡顏回,他十分尊敬孔子。孔子指出缺點馬上就改正,孔子問他為什么不去謀個一官半職。顏回說只要學到老師的道德學問何必去做官。孔子贊嘆顏回吃的是一竹筐飯,喝的是一瓢水,處之泰然,自得其樂。
【成語正音】處,不能讀作“chù”。
【成語辯形】泰,不能寫作“秦”、“太”。
【產生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