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放厥詞-大放厥詞的故事-大放厥詞的寓意-大放厥詞的意思
時間:
小龍
成語
【拼音】dà fàng jué cí
【簡拼】dfjc
【近義詞】大發(fā)議論、說長道短
【反義詞】緘口結(jié)舌、默默無言
【感情色彩】褒義詞
【成語結(jié)構(gòu)】動賓式
【成語解釋】厥:其,他的;詞:文辭,言辭。原指鋪張詞藻或暢所欲言。現(xiàn)用來指大發(fā)議論。
【成語出處】清?趙翼《毆北詩話?蘇東坡詩》:“至東坡益大放厥詞,別開生面,成一代之大觀。”
【成語用法】動賓式;作主語、謂語;含貶義
【例子】也許他認定我年輕無知,才毫無顧慮地在我面前大放厥詞。(郭良蕙《焦點》十)
【英文翻譯】talk a lot of nonsense
【成語故事】唐朝時期,柳宗元與劉禹錫主張革新,失敗后被貶為永州司馬,后遷柳州刺史。他在官場上屢屢失意。但文學(xué)成就很高。散文說理透徹,山水游記寫景狀物,多所寄托。他死后,韓愈寫《祭柳子厚文》稱贊他:“玉佩瓊琚,大放厥詞。”
【成語辯形】厥,不能寫作“決”或“絕”。
【產(chǎn)生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