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憶長恨歌讀后感
王安憶《長恨歌》被稱為當代的上海敘事。在《長恨歌》中,王安憶以環境元素的張力,激活了小說的主題:用一個女人的一生演繹一個城市的歷史命運。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王安憶長恨歌讀后感,希望大家喜歡。
王安憶長恨歌讀后感一:讀王安憶《長恨歌》有感
說實話,讀完了這本書后心里挺失落的。前幾日在準備考試,卻硬是擠出時間讀完了。
有時候想,自己有的地方和王琦瑤竟有幾分相似,當然,王琦瑤的美是無法比擬的。她的美,是艷麗的,也是素凈的。而她的一生,對于身邊的人來說,本身就是一部老電影,那種舊上海時期帶著綺麗色彩的舊電影,每一個黑白的截圖都是懷舊的味道。
舊上海日日笙歌的百樂門,夜夜的狂歡會,繁復而昂貴的旗袍,“叮叮”作響的老電車,還有數不清的鮮花珠寶它們堆砌了一個物質的舊上海,還有,一個女人的一生。
最難忘的是她與程先生之間的糾結。王琦瑤一生遇到的那些男人,都是好男人,他們在這個女人的一生中演繹著愛情的對白。而唯獨程先生,他是男主角。雖然在這部電影的一半他的生命就嘎然而止,可最讓人無法釋懷的,也只有他了。
他的溫柔,他的怯懦,他的無奈,他的小小的歡喜,都讓我感動。說到底,他的情感卻是最干凈的,不帶一點雜質的。他對王琦瑤的愛,是激烈的,也是緩慢的,有時像個天真的孩子,得到一個糖便歡喜的不得的樣子,而有時候,卻淡泊的如垂暮的老頭兒,看透世間百態般的黯然。
程先生的一生從遇到王琦瑤開始就偏離了原來的軌道,他愛這個女人,無欲無求的付出,卻遲鈍的不知,身后還有另外一個女人以同樣的情感來對他,只是,他們的方式卻不同。對她,他是嘆息的,愧疚的,更是無奈的,因她對他的這份愛,而使得他對王琦瑤的愛變得坎坷了。
……
四十年有多么的漫長,可以讓王琦瑤從一個純真的少女變成一個孩子的母親,可以讓程先生獨自白了頭發。再次的相遇是尷尬的,也是自然的,就像當初的分別一樣,仿佛命中注定了,她會在這個時間,這個地方,與他相遇。她轉身,他抬頭,一切就那么自然。她的美依舊,更添了嫵媚的味道,她還是喚他“程先生”,一字一句說不清哀婉韻味,他亦感慨不語。
最終程先生以自殺的方式離開了王琦瑤的生活,這個結局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似乎又在情理之中。他就這樣倉皇的離開了她的生活。他是鐵了心要讓她記一輩子的,只是,他不知,在王琦瑤的一生中,卻有無數個“程先生|”。
一個美麗的女人,她的一生倘若都如王琦瑤一般,不知是悲是喜?多少繁華艷麗的生活在彈指一揮間定格成舊照片,它們在某個角落慢慢變黃,不再被人記起……
王安憶長恨歌讀后感二:王安憶的《長恨歌》讀后感
看完電視劇《長恨歌》真是欲罷不能,同事極力推薦我其書更好看,于是我就成了王安憶的《長恨歌》的忠實讀者。
原來小說也可以寫成這樣。散文一樣的筆法,處處帶著作者的成見,一篇篇的相對獨立的主題,連綴到一起,成了一部小說。時間跨度是一個人的一生,三重的時代,半個多世紀的回望。人物也是相對獨立的成篇,隨著女主人公王王琦遙的人生經歷,漸漸的展現出來。立足地是上海,仿佛一個上海的繁華的舊夢。
處處看到了張愛玲的影子。流言、傳奇還有舊式的繁華而落寂的生活。每一處的景色都寫的帶著上海的特色,每一處的繁華都是一場最終要收尾的夢。
看完小說,我還是沒能明白,這部小說為何要叫《長恨歌》。因為它不過寫了一個人的一生罷了,不過展現了上海的三個時代罷了,它為何要叫《長恨歌》?
無論為何這樣叫法,我還是時時看到驚奇的語句,一絲小小的針刺,觸動神經最深的角落,有所思卻不知為何而嘆。
整站讀完,我發現了一個不完滿的人生。或許,因為書中所有的人都沒有一個完滿的人生,所以應該長恨罷。不論是這個當年的選美的上海小姐,做了芯子的人生,只是一個有權有勢的李主任的情人,付出一生的等候的女主人小姐,還是那個與她曾經相識相遇并愛她一生而不得的程生生;還是那個處處都是有著面子的卻獨獨沒有情愛的嚴家師母;還有她的青春的女友的安排。全部都是不完滿的人生。
面子的人生與芯子的人生,你要哪一樣?恩與義,情與愛,你要哪一樣?結發夫妻多是恩與義,卻最少情與愛,可以舉案齊眉、百頭到老,卻也會是路是路,橋是橋。妻子當然還是放在家中的,是為了面子的考慮。情愛也還是要的,如果不是因為中國社會的解放,一九四九年的成立,小老婆肯定也會是合法的。
命運總是不由著自己主張的。弱小者,如小姐之流,以一生的等候來成全人生。對于一切的命運,只是堅忍的自衛,別無它法。曾經繁華一夢,以為終身有靠,原來最后可以安身立命的只是李主任死前留給她的幾塊金條。她守著那幾塊金條,守到了老,沒想到最后卻為它送了命。強者,如李主任之流,有權有勢,呼風喚雨,名利場中刀山火海,欺瞞壓詐,睡不踏實,人生匆忙。是大千世界主張著別人的命運的人,也主小姐的命運,結果還是更大的看不到的命運之手,主張著他的命運。書中安排飛機出事,他入土為安了。他的命運原來也不是他自己的主張。留下的小姐在風雨人生中漫度著時光。
命運也許根本就是命運,是誰也不能主張的。繁華后面原來是更大的落寂,人事之間的安排也不總是恰到好處的,總是錯著位,從開始就錯起,一直就只得這樣錯下去,錯到后面成了長恨了。
我不知道我讀懂這本書沒有,只是驚奇其中的一些句子,還有整站書讀完的悵然。寫的是上海,也現的是上海,所以還是有著生活的氣息,雖然作者寫得很繁華,但是其實讀到后面我只在為著書中的人物著急了。這件事,這樣安排應該多么好啊,那件事,為何這樣發展。
漸漸地明白了長恨歌的意思。因為人生本就是這樣,并不是我想象,也不是你想象,它不是你安排,也不是我安排,所以,只會是錯著走,難道不是長恨嗎?好象除了嘆氣,就只得長恨了。
王安憶長恨歌讀后感三:王安憶長恨歌讀后感
這段時間閑來無事,有想著自己要進步,對自己家里的書沒有興趣,自己也沒有什么書可讀。于是,就向同事找了借了幾本,真是書非借不能讀的緣故,書還沒有讀完就想著寫一點讀書的感受。
《長恨歌》是小說家王安憶先生寫的。我以前似乎聽說這個人的名字,但是一點都不知道這個人是做什么呢?認識還是從去年開始,確切的說應該說是知道。去年,也是在無聊的時候,就在淘寶網上搜索有什么熱銷的書可看。發現王安憶還挺熱的,查了寫的《王安憶小說講演稿》非常暢銷,就買了一本回來拜讀。每次閱讀,都是中午休息的時候,由于是夏天午休時間比較長,我這樣的人又睡不著的,就只好在休息室看書,斷斷續續的也看完了,只是沒有多少想法,也懶的去動手去記憶點什么,以至于現在的印象還是限于書名和書里大概是講些什么的了。
《長恨歌》我也是斷斷續續中閱讀的,一個多星期了還沒看完。開始,我對書中講些什么并不清楚,書上也沒有內容簡介,開始就是目錄,第一部,第二部的,每部里面都是若干個詞,象弄堂,流言,三小姐等之類的,中間用個圓點分開,以示區別,沒有表注頁碼。在開始也盡是描寫上海弄堂的情形和王琦瑤是千萬個上海普通女孩中的一個,以至于我開始看的時候不知道長篇小說,還以為是散文集呢?看到中間的時候突然看到出現了章,也還以為書里弄錯了,翻翻目錄并沒有幾章這樣的說法,只有幾第幾部,當然后來就沒有深究,沒心沒肺的讀了下去。
開始的情節也不怎么感人和扣人心弦,我也只是平淡的閱讀著。描述的老上海的情形,只覺得句子很短,讀起來不費力氣,但是也算不上十分的流暢。給人的感覺是文字特別的細膩,描述的事物有特別的貼切和真實,仿佛事物就在眼前,文字也都是些稀松平常的文字,感覺經過作者的組合就變的有意義起來,給人一舒服的感覺。
書中講的是上海一個女孩子王琦瑤的故事,大概是從他讀初中這樣的學校開始講起,他是一個快樂、有點追求、有一點不與眾不同的女孩。他有個好朋友叫做吳佩真,兩個人因為某中關系而非常的要好,用書中的話將就是兩個人都在對方里看到自己的優勢和劣勢,以至可以維護他們的關系十分的平衡。有點象兩只刺猬保持適當距離取暖一樣的道理。就這樣,她們兩個快樂的生活著、交往著。吳佩珍有個表哥在當時的電影制片廠工作,說是個工作,其實就是一個打掃垃圾的。但是,由于每次去吳佩珍都穿一件制服似衣服,有能吹上幾句,把工作說的如何的有趣和能見到明星等等,總是能吸引少女的心思,贏得她們的好感。在若干次的邀請下,吳佩珍去了一次攝影基地,但是并沒有什么好感。但是,也算是個不小的收獲吧,于是,好朋友王琦瑤就在第二次與她一起去了拍攝現場。并看到了一些拍攝的畫面,但是并沒有看到明星,感覺有點失望。但是,王琦瑤的氣質被導演看中了,有點象當時的一個明星,導演就要了她的號碼,說有機會可以上她上鏡。當然,,后來,導演就給她一次機會,但是,表演的不是很令人滿意,整個事情都這樣擱置了先來。后來,導演把王琦瑤推薦給了一個拍照片的朋友,那時候拍照片也是個十分時尚、潮流、摩登的職業。王琦瑤還是比較出相的,拍攝的照片被當時的一家雜志看中,選做了一期封面。于是,王琦瑤就出名了,成了學校的名人。
看過“王安憶長恨歌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