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風俗簡單作文
正月初五拜財神,五月初五包粽子,七月七吃巧云……我覺得,年前祖宗是最重要的年前請祖宗也可以叫作“做羹飯”,是人們對祭祖的稱謂。一般都是晚飯。這天,人們總要買來香燭冥紙,擺上酒席,虔誠地祭祀一番,也是為了感恩祖先并祈求來年的平安和財運。
今年,媽媽照常挑了一個風和日麗的好天氣,并且我不需要上課的日子來做羹飯。大清早,媽媽就去菜場買了最主要的食材,回來立馬準備了起來。下午,我們一家去墓地化紙錠回來后,馬上忙活了起來。
第一桌:請六神;媽媽端上整只雞(旁邊還要放一把刀),整條魚,整刀豬肉,素菜和豆腐,點了紅的團子,還有水果和糖。隨后,爸爸將六個小杯子整齊地放在桌子的東西兩排,再倒上酒,擺上筷子。媽媽又拿出了香爐放在桌子北邊,然后打開大門,用方言說了句:“來吃年夜飯咯!”以往,這個時候還會放鞭炮,但現在禁止燃放,我便靈機一動,找來了天貓精靈來放“無煙”鞭炮,樓下的住戶聽到這聲音也開門納悶。我和姐姐還有媽媽在門口鐵桶里化紙錠,媽媽一邊化,一邊喃喃自語。燒完紙后再回到香爐前輪流磕頭。磕完后,爸爸又在他們的酒杯中添了點酒。之后我們開始盛飯了。
吃了一會結束后第二桌就要開始了:請祖宗;這次要準備十二個酒杯和十二個碗,把整個的雞、魚、豬肉切塊加熱端上桌。同時,香爐也要換位置,從北邊移到南邊,大家就團團圓圓一大桌了,聚聚了。
老祖宗吃的差不多了,要走了,爸爸便把椅子挪了一下就結束了。儀式結束后,爸爸媽媽把酒和飯都倒了,我看著白米飯和酒就這樣被倒入了垃圾桶,實在覺得太浪費了,畢竟粒粒皆辛苦。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做羹飯的方式也有了些改變,雖然這些行為看似迷信,愚昧,但實質包含了樸實的人們心中深深的情意。
家鄉的風俗簡單作文篇2
我的家鄉是有號稱千湖之省的湖北荊州,在歷史上它是一個非常有名的地方。小說《三國演義》中的劉備借荊州、大意失荊州、單刀赴會這些事件都是在此地發生。荊州地處江南,人杰地靈、物產豐富,是著名的魚米之鄉。家鄉的風俗習慣也有很多,其中令我最感興趣的就是“抓周”這個風俗了。
“抓周”又叫“試兒”,這種風俗已在民間流傳許久,它是用來卜測小孩兒將來志趣、前程和職業的儀式。同時,長輩們對小孩的前途寄以厚望,也借周歲之際祝愿一番。
在孩子周歲那天,家里人總會邀請親朋好友們到家里來做客。大人們通常會圍坐在床邊,在小孩子面前擺上各種小玩意,有毛筆、算盤、剪子、書本和錢幣等等,然后讓孩子在眾多物品中挑選最喜歡的那一個。小孩子坐在床中央,好奇地看著周圍的大人和自己面前擺放的這些東西,思考一番后便慢慢地爬過去,伸出自己那胖乎乎的小手在這些物品中撥來撥去,隨后拿起自己最中意的那一個在手中擺弄著,這時候大人們就會高興得笑出聲。如果孩子挑中的物品正好是家長心里期望的話,他的父母就會非常高興和得意。如果孩子抓到的是書本或者毛筆之類的東西,大人們就會不禁贊嘆道,這個孩子將來長大不得了,一定是個愛讀書有學問的人。但是若孩子拿了玩具或者糖果的話,家長不免就會露出失望的表情。
抓周這個風俗從古至今已經延續了幾千年的歷史,它寄托著長輩們對孩子美好的期望,希望他們能如自己所愿,身體健康,長命百歲,長大后能為家里帶來財富和榮譽。同時通過抓周這個活動,也可以把平時很難見面的親朋好友都邀請到一起共濟一堂,借為孩子慶祝周歲的形式相聚在一起,這也不失親戚朋友之間聯絡感情,話話家常的一種好方。
家鄉的風俗簡單作文篇3
一年一度的春節到來了。在我的家鄉有一種風俗,那就是在正月初一這天晚上舞龍。
“鼓咚咚,咚,鼓咚咚,咚……”哪兒來了一陣擊鼓聲?難道有什么特別的節目在廣場上表演嗎?
剛一走向廣場,就見到一片火紅的燈光在路道上跳舞,看戲的人們響起一陣陣排山倒海的掌聲。十幾位舞龍者有的伴奏樂器,有的舞著龍,有的在喝彩……
只見那龍,全身都是火紅的鱗片,一片連著一片,中間沒有一絲縫隙。龍頭上長著75度至85度的嘴,頭上兩個龍角向后傾斜,鼻子上長著兩條又細又長的龍須,上面還有一雙既圓又炯炯有神的大眼睛。
舞龍開始啦!只見一位魁梧的大漢手上舉著一個跟足球一樣大的龍珠,上面鑲著五彩繽紛的花紋。龍看見后,立刻直奔龍珠,隨著龍珠升騰。大漢在龍面前把手中的棒子掄了幾大圈,龍也隨它,一圈又一圈的盤起。過了一會兒,龍似乎累了,停留在半空,身子圍成一個大圈。接著龍珠又上下擺動,龍緊追不舍,也跟隨著上下擺動,猶如海面上刮起了一陣風,把浪吹掀翻了。不一會兒,龍珠直沖云霄,龍也不甘示弱,一圈一圈往上盤,仿佛這是一座黃鶴直沖太陽。龍珠見狀,馬上緩緩下降,準備落入人間。龍可不想放棄,仍就跟龍珠一起下凡。最后,龍珠邊上下擺動,邊圍著廣場繞圈,龍也在它的帶領下形成連綿不斷的山脈。
這正如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所講到的“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家鄉的風俗簡單作文篇4
我的老家在歙縣許村,許村是以許家為“核心”的一個古村落,我就是許家的后代。
許家習俗中,最著名的就是“舞大刀”了。每到正月十五的晚上,許家中的“力之霸王”們,便舉著把四米多高的“大刀”,走街串巷地舞上一通宵!許家怎么會有這種習俗呢?這個節日又是怎么被許家設立的呢?
這要從唐代的開始說起,那時候,有一位許家的首領,名叫許遠。他精通兵法,智勇雙全,并創立了許家刀法。安史叛亂時,許遠與援軍主帥張巡一起奮勇抗戰,保家衛國。他的許家刀法出神入化,使敵人聞風喪膽。在一次戰斗中,許遠身先士卒,身殺千人,最后因寡不敵眾,與張巡一起英勇犧牲。為了讓許家刀法不失傳,也為了永遠紀念這位英雄,每年正月十五,許村人都要舞大刀,這個習俗一直流傳到現在。
哦,差點兒忘了說正月十五傍晚時分的情景了,下午五時許,看熱鬧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聚集在高陽橋、大觀亭、五馬坊一帶。大約半小時后,嘰嘰喳喳的人群突然靜了下來,只見一把紅色的大刀“砍”過來!密密麻麻的人群立即“砍”出一條道路,隨后又跟在大刀的后面。興奮的人群一起涌到河邊的一塊寬闊的場地上,精彩的演出開始了:各部門準備就緒,跟京劇差不多的音調響起,只見四個肌肉發達的壯漢涌上去,一人按住刀把,三人拉著系在刀背上的繩子,大刀開始傾斜,并迅速地轉動,像有人在揮舞一般。一會兒,他們又將大刀揮上揮下,有時橫割,有時斜砍,還有時來個“暴劈”。四米多長的大刀在他們手上真是“舉重若輕”,在刀光閃閃中,我仿佛看到了許遠當年揮舞大刀,殺敵如割草般的英雄身影……
不知過了多長時間,“大刀”又要轉移演出,可惜媽媽要拉我走了,我只好戀戀不舍地告別了“大刀”。
家鄉的風俗簡單作文篇5
正月初七吃“七樣羹”,這是潮汕地區頗有特色的一種風俗。
傳說:女媧制造萬物,第一日造雞,二日造狗,三日造豬,四日造羊,五日造牛,六日造馬,七日造出了人,因而正月初七又稱為人日。人日這一天必須食一種用七樣青菜做成的餅食,又稱“七樣羹”。
今年正月初七早上,媽媽買來一大袋蔬菜。我一看,芹菜、春菜、韭菜……差不多可以辦一個小型的蔬菜展覽會了。我不解地問:“媽媽,您不會是要我們今天一整天都吃菜吧?減肥呀?”媽媽卻笑著說:“傻孩子,今天是正月初七,咱們得吃七樣羹呀!”我又疑惑了:“七樣羹是什么呢?”媽媽隨手拿出幾樣菜,說:“七樣羹就是由七種蔬菜混在一起煮的菜肴。”我越發疑惑了:“為什么要七種蔬菜?有什么含義嗎?”媽媽笑著說:“這里邊學問可大了。七種蔬菜分別有不同的寓意。比如大菜,代表發大財;厚合菜代表合家平安;春菜是春回大地,春財滾滾來;芹菜是勤奮努力;韭菜是長長久久;蒜是‘算’,能寫會算有錢藏;蔥是聰明的意思。當然,也可以換其他好意頭的菜來煮!”“哇!這么說來,我可要多吃一些了。”向來不喜歡吃菜的我興奮地叫了起來。
趁著媽媽在廚房忙碌的間隔,我用手機在網上搜索了一下,原來,正月初七吃七樣羹還有一定的科學依據的:春回大地,萬物復蘇,蔬菜逐漸多起來。人們經過春節大魚大肉之后,再吃七樣羹,既調理了腸胃,又適應了季節的轉變。
這時,廚房飄來七樣羹濃郁的肉汁菜香味,我的口水都快流出來了。媽媽一邊給我們每人盛了一碗七樣羹,一邊隨口說了一句潮汕諺語:“七樣羹,愈吃愈后生(年輕)。”
原來七樣羹不僅美味還寄托了人們的美好祝福。人們希望新一年身體健康,財運興旺,這也是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與期盼。
正月初七吃七樣羹,真是潮汕地區獨特的風俗,也是一種獨特的飲食文化。
家鄉的風俗簡單作文篇6
從小年開始就有了過年的氛圍:吃水餃、掃塵、祭灶、貼春聯……
年前必不可少的就是買年貨了,什么瓜子、花生、牛奶糖、花生糖、巧克力……一樣都不能少,還買了新衣服、鞭炮……
大年三十,每家每戶的門上和窗戶上都貼上了“福”字和對聯,我問爸爸:““福”字為什么要倒著貼呢?”爸爸回答說:“就是‘福’到了的意思啊。”房梁上掛了大紅燈籠,一切都是紅紅火火的。
屋外,爆竹聲聲脆響,煙花五彩繽紛;屋內,燈火明亮閃爍,全家喜氣洋洋。一家人坐在一起,吃著水餃,看著一年一度的“春節聯歡晚會”,全家喜氣洋洋,是多么的和和睦睦啊!新年的鐘聲敲響了,但瞌睡蟲早已把我帶入了夢鄉。
大年初一,是拜年的時候,但這天是不能去姥姥家的。長輩在家接客,晚輩出去拜年。
元宵,是春節的又一個高潮。正月十五,大街上張燈結彩,遠遠望去,就是一片“火海”。元宵節必要的就是吃元宵了,芝麻的、花生的、五仁的,都是最傳統的味道。
過完十五,這個年就算過完了,新年在忙碌中到來,也在忙碌中離去。
家鄉的風俗簡單作文篇7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端午節在中國歷史上,已經成為不可缺少的部分,在端午節有著許多習俗,比如:吃粽子、賽龍舟、插艾草……
在我的印象中,以往的端午節,都會吃粽子、插艾草。
在端午節前一天,奶奶會先到街上去買糯米、豬肉、粽葉、大棗……先將豬肉用醬油和鹽腌制好,再煮熟,再將糯米進行同步操作,之后,奶奶用漏斗把糯米和豬肉塊放進去,然后加上一顆大棗,把粽子用絲線纏繞,放入水中小火煮一夜,再向艾草插入門前,在我很小的時候是聽奶奶說這樣可以避邪,防止鬼怪入侵,也能讓插艾草的這家人百毒不侵,我聽了覺得很新奇。
端午節到了,還在床上的我就能聞到樓下的粽子的陣陣清香,我趕忙洗漱完走到樓下,大鍋上熱氣騰騰,白煙裊裊,綠油油的粽子映入我的眼簾,使得我不得不大口稱贊,我急忙撥開粽葉,軟軟的糯米便透了出來,咬的第一口我便吃到了肉,肉旁邊的糯米十分鮮甜,我終于意識到了,肉旁邊的糯米就是這個粽子的好吃的所在,這糯米進入了我的味蕾,慢慢的滑入了食道……
我細細品嘗著這一口,仿佛回味到屈原所在的戰亂時期,想到了那個時候的人們一點糧食都吃不到的樣子,這粽子的味道好像有點凄慘而悲涼,我又想到趙國戰敗,屈原那痛苦的樣子,我不禁感到惋惜。
今天我們的一切都來之不易,請大家珍惜現在的時光。
家鄉的風俗簡單作文篇8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中華民族的歷史源遠流長,在這綿長的歷史留下了許多傳統節日,有那月光皎潔的中秋節,還有那下著毛毛細雨的清明節等等。當然每個節日都少不了它的獨特風俗,如中秋節吃粽子,清明節掃墓等等。
在我的家鄉在湖南。在我的家鄉,每個節日都有許多不同的風俗,都具有它獨特的魅力,其中我最喜歡的是春節。在我們家鄉過年也叫做過年,寓意一年過去了,新的一年又將到來,簡單來說就是辭舊迎新。在那一天有很多風俗,如:吃糯米糍粑、吃年夜飯、舞獅子、舞龍和放鞭炮等等。其中,我最喜歡的風俗是放鞭炮。
鞭炮一開始叫爆竹。爆竹起源至今已經有2000年的歷史了。在中國沒有火藥和紙張時,人們用火燒竹子,使其爆裂發聲,以驅逐瘟神,因竹子焚燒時會發出“噼里啪啦”響聲,所以稱之為爆竹。反映了中國勞苦人民渴望安居樂業的美好愿望,同時也表示辭舊迎新。
有一年春節,我回到了我的家鄉。那天晚上我出去放了鞭炮,放了五十多支。鞭炮美極了。它們有的如一串串珍珠;有的如一條條瀑布;有的如一顆顆流星;有的如一朵朵菊花……讓我眼花繚亂,目不暇接。一聲聲響亮的爆竹聲,一朵朵光芒四射、燦爛無比的焰花,在地上在天空中飛舞、閃耀著。聽著這響亮聲音,看著這絢麗樣子,使每一個我們村的人無不直呼“哇塞”,聲音大到連相隔百里的村都可以聽見。
看著這五顏六色的焰火,我開心極了。當我正沉浸在其中時,突然“嘣”的一響,這聲音驚天動地,嚇得我魂都飛出來了。原來是一發“炮彈”射出了幾十米高的空中,抬頭看看天上,一朵金燦燦的“大金花”在夜空中欣然怒放,只見它金黃的花瓣慢慢地向四周伸展,如同伸長了的手臂向四周蔓延。漸漸地,花瓣變大了,魔幻般的變成了一支支垂落下來的柳條,好一個“萬條垂下綠絲絳”的優美畫面。我只覺得絲線離我越來越近,似乎伸手可及。我忍不住伸手想抓住它們,可是它們就像狡猾的精靈,一轉眼,變成俏皮的“金雨點”從半空中消失不見了。
放完“大花”之后我開始放各種各樣的“小花”。有的像“櫻花”,有的像“蝴蝶花”,還有的像“魔法棒”。“蝴蝶花”放出時來會旋轉,在旋轉的過程中還會把它的“花裙子”甩起來。“櫻花”只要一點著就會不停地冒出閃閃發光的星星,好似一個個調皮的小精靈到處亂竄。“魔法棒”就比較麻煩,要先把它拿在手上拿打火機點燃,再把點著的“魔法棒”插在草地上或者是插在石頭的洞里。“魔法棒”點著引線時,會不斷地發出“咔哧咔哧”的聲音,之后“嘣”的一聲就爆了。
各家的煙花交錯在一起,把漆黑的天空點亮了,把沉睡的黑夜叫醒了。看著這閃閃發光的天空,聽著聲聲爆竹爆響在耳邊,看著那流光溢彩的美景,一個美好的愿望從我心中升起:愿我的家鄉步步高升,愿我們的祖國一直像美麗的煙花一樣絢麗多彩!
家鄉的風俗簡單作文篇9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不同地區的民風民俗不同,我家鄉更是別具一格。
在廣東潮汕地區,一直以來,每個人的一生都要舉行一個成人儀式——出花園。也就是說,你從今天開始,就從花園出來了,已經不再是小孩子了。具體禮俗是這樣的:有十五歲男女孩子的家庭,要在農歷的正月十五為孩子舉辦一次隆重的儀式,是個人生的轉折點。還要用三牲果品(雞、鴨、鵝和水果類)拜別公婆母,表示孩子已經長大了,不再是終日在花園里玩鬧的孩童了。
出花園的孩子要穿上紅皮鞋、吃公雞頭,所有食品都要吃一點,因為傳說明嘉靖年間潮州狀元大欽小時候沒錢,但在路邊對上了對聯,得到了一只公雞和紅皮鞋,父親為大欽燙了雞頭吃。后來,大欽果然得中狀元,名揚天下。還有的用榕樹枝、竹枝、石榴花、桃樹枝、狀元竹、青草各一對合十二樣泡水給出花園者沐浴。
在我們普寧市,當天要吃炸豬腸和肚,并且邀請小朋友于地下圍著竹箕,同時進食,祝賀出花園者“換上了成人的腸與肚”,和童年告別。
潮汕人有著與眾不同的食俗,日常生活中特別喜歡喝粥,有著皮脆肉嫩的“炸豆干”,有著以大米制作的名目繁多的酥香的飾品,而且非常喜愛腌制的佐餐小菜(主要用于喝粥時),如,咸菜、菜脯,以及精致的小食蠔烙、肉丸等。尤其是牛肉丸,令我吃完后仍然回味無窮。
潮汕都非常注重“吃”不過最出名的還是潮菜以及潮州的功夫茶,潮菜遠進聞名,是由潮汕原有的菜式與按潮汕味加工改造的菜式構成的一個開發體系。潮菜中不僅有名貴的燕窩、魚翅、鮑魚烹制的精品,也不缺少粗菜的特色菜。如地瓜葉做成的“護國菜”芋頭做成的“芋泥”,大芥菜做成的“大菜羹”等等許多。
潮州功夫茶十分富有地方特色茶藝。小到用水,大到沖泡,品嘗都很講究。
潮汕農村傳統民居樣式很多各有著生動形象的名字,例如“四馬拖車”、“四點金”、“下山虎”、“爬獅”。簡單介紹一下吧,“四點金”是潮汕獨特的村居,舊時只有殷富顯達的家庭才能建造,建筑格局有點像北京的四合院。“下山虎”房屋的建筑在潮州農村較普遍。建筑格局比“四點金”簡單,少了兩個前房,其余基本一樣。“四馬拖車”也稱“三落二火巷一后包”,是“四點金”的復雜化。無論是“四點金”還是“下山虎”潮汕民宅有個突出特點就是裝飾,故有“京華帝王府”和“潮汕百姓家”之說。
不論是潮州的“出花園”、飲食、民居還是功夫茶,都有著獨一無二的特點。
家鄉的風俗簡單作文篇10
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便迎來了我喜歡的節日——端午節。端午節又叫端陽節、重午節,相傳是為紀念屈原所設。這一天主要的活動有吃粽子、賽龍舟等。
到了那天,我和媽媽會很忙,因為我們要包粽子。首先,媽媽拿出了所需要的材料。把綠豆洗干凈,糯米調好味,五花肉腌制好,比把它切成一塊塊。媽媽做好了以上工作,便對我說:“兒子,咱們一起包粽子吧!”我看著這一片片綠色的粽子葉,再想想粽子那金字塔似的外表,一下子發起愁來,問媽媽:“該怎樣包啊?”媽媽見我如此疑惑,便做起示范來:“首先把兩塊粽子葉疊成一個類似圓錐的物體,然后把糯米、綠豆和五花肉放進去,再用一塊粽子葉封好底面,用草繩把它捆扎緊,不把它綁緊煮熟后就不好吃了。”媽媽示范完后,我就嘗試著包了起來。一開始時并不太順利,不是漏了東西沒放進去,就是綁得不夠緊。后來在媽媽的逐一糾正后,一切變得順利了。
包好后,就要開始煮了。看著這些剛下鍋的粽子,我以為十幾分鐘后便可以吃了。但媽媽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對我說:“這些粽子起碼也要四——五小時后才能吃。”聽了媽媽的話,我似乎有些失望,但還是忍住了喉嚨里的饞蟲。等呀等,終于煮好了。我望著這些又大又飽滿的粽子,饞得口水都流出來了。等不到爸爸回家,我便開始吃了起來。吃著自己動手包的粽子,心中感到無比激動。
家鄉的習俗多得數不清,但無論什么節日或習慣,我都會開開心心地過,開開心心地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