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作文《將心比心》
開學的第二周我學了一篇課文,就是《將心比心》,它的作者是姜桂華,里面主要講的是兩個故事,但是我更喜歡第二個故事。
第二個故事主要講我陪患病的母親去輸液,剛去醫院實習的護士給母親扎了兩針也沒扎進血管里。母親不但沒有責怪護士,反而給了護士極大的鼓勵,只是輕輕的對護士說:“不要緊,再來一次。”護士通過母親的鼓勵后,第三針果然成功了。
讀了這個故事,我不禁想了我生活中經歷的一件事情,其實我也有一位和藹可親的母親,在我上二年級的時候,我和王麗潔在樓下比賽跑步。媽媽正在和鄰居說話,我和王理麗潔開始比賽了,就在我們快比玩完的時候,王麗潔突然推了我一下,這個時候,我被推倒在地,而且腿也被推得直流血。這時候媽媽過來了,對王麗潔說:“小孩子平常打鬧是正常的,每個人都有犯錯的時候,下次注意就行了。”在回家的路上,我一直不明白媽媽為什么這么做,最后我終于明白了。
是啊,如果我們在生活中能將心比心,對他人增加一份關愛和給予,就會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份寬容和理解。
四年級作文《將心比心》篇2
我和陳明是好朋友。一天,我們把在手工小組做的小木船拿出來玩,陳明一不小心把我的摔壞了。爭執中,陳明又把它踩壞了,我非常生氣,一把奪過他的小木船……
結果,鬧成了陳明的小木船壞了,我的小木船也壞了。本來,我們倆的關系非常好:我有一個東西,分給陳明一半;陳明有一個東西,分給我一半。可現在呢?誰也不理誰。
一次,老師上了一節品德課,內容是:“將心比心”老師先問了我們一個問題:如果一個小朋友把你最喜愛的物品弄壞了,你會怎么辦?是把他的物品也弄壞嗎?還是當做什么事情也沒發生過?還是想想他為什么會把自己是物品弄壞?
聽了老師這句話,我和陳明都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不該這樣茫然做出決定,要去想想他為什么會把自己的物品弄壞,要懂得將心比心。如果自己把別人的物品弄壞了別人是什么感受。
四年級作文《將心比心》篇3
生活中,有許多將心比心的事,哪怕是小小的一個動作,也能溫暖別人的心田。
我見過這樣的一件事:有一個老太太上了公交車,看見車上人滿滿的。只好嘆了一口氣,扶住一跟鐵管。車開了,可是依然沒有人讓坐。老太太又嘆了一口氣:“唉——現在的年輕人啊。”
“滴——”,車開到了第二個站點,停了下來。“老太太,您坐。”一個高高瘦瘦的年輕人站了起來,說道,那個老太太笑著向他連連道謝。“不用那么客氣,我只是希望,我媽在上車時,也有人給她讓坐。”
車上順間安靜了下來!接著,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在場的所有人,心里頭的是暖暖的!
我還見過這么一件事:我們在操場上踢足球時,有一個一年級的小朋友摔倒了,在場的的人連忙跑過去“搶救”有人摸出一張創可貼,也有人要被他去醫護室……我們看見了,心里感覺暖暖的。
如果我們生活中能多一些寬容和理解,那么我們的世界會更加美好!
四年級作文《將心比心》篇4
今天我們學習了《將心比心》。課文講得是一位阿姨幫老奶奶開門和媽媽鼓勵小護士扎針的事。從中,我知道了生活中只要能夠將心比心,人與人這間就會多一些寬容和理解。
記得有一次,在上完體育課回教室時,正在上樓梯的我,被一位男同學突然推倒了,瞬間,鮮血染紅了我的褲子,疼痛傳遍 身體的每根神經,男孩看到我痛苦的表情,連聲說“對不起,對不起!”我難受的一名話也不想說,但我一想,如果是我推倒了對方,沒有得到對方的原諒和寬恕,心里一定也非常的難過。于是,我連忙說了聲:“沒關系”。小男孩才放心的走開了。
記得還有一次,下樓時,不知誰在電梯里丟了一兜垃圾,媽媽看見了順手就撿了起來。我說媽媽:“這又不是咱們扔的垃圾,管它干么?”媽媽說:“如果每個人都像他這么干,那電梯不就變成垃圾堆了嗎,反過來,如果每個人都能主動這么干,我們的電梯就會變得更加整潔。”
是啊,如果我們在生活中能將心比心,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那么我們的生活就會變得更加美好。
四年級作文《將心比心》篇5
在人善良的時候,心是金銀做的;在人將心比心的時候,心是用鉆石做的。
我的媽媽在醫院工作,有好多次我從她們醫院走過,都看見醫院門口拉了一個條幅。那些條幅都是患者的家屬拉上去的。之所以他們拉條幅,是因為他們的 親人在醫院治療的時候去世了,他們很難過。為此,有的醫生的胳膊還骨折了。我媽媽經常說:“醫院死人是在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如果醫院什么病都能治的話,
那么人人都變成老妖精了。”
有一回,我弟弟的幼兒園讓給老師打分 。我的嬸嬸(我弟弟的媽媽)給每個老師分別打了分:88,90,85……但是我的奶奶,讓都打100分。我奶奶說:“你給那些老師評分的高了,老師們也就高興了,人家自然也就對你的孩子好的呀!”從這件事上我知道了,人要將心比心,你對別人好,別人也會對你好。
如果我們在生活中能將心比心,就會對老人生出一份敬意,就會對孩子增加一些關愛,就會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
四年級作文《將心比心》篇6
今天,我們學了一篇課文,名叫《將心比心》。這篇課文主要講了兩件事,一件是一位阿姨為奶奶開門,她說希望她母親遇到同樣問題時也有人幫助她母親;另一件事是母親在輸液時鼓勵扎了兩針也沒扎進去的實習護士,并說她也希望“我”面對第一個患者時,也能受到鼓勵。
讀到了這兒時,我非常感動,因為這使我想起了媽媽在車上讓座的情形:那次,媽媽和我在車上站了半天,才等到了一個座位。但到了個站臺后,一個抱著小寶寶的阿姨上了車,她剛車不久,車子突然來了個急剎車,媽媽連忙站起身,將那個阿姨讓到自己的座位上。
事后我問媽媽:“媽媽,我們等了那么長時間,才有了個座位,為什么一下子就讓給那個阿姨了啊?”她說:“以前我抱你上車時,也曾經有人給我讓過座;我相信,這個阿姨和我一樣,也希望會有人給她讓座。”聽了這話,我感到非常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