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端午節的作文800字
端午節在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一個盛大的節日。為什么在這個節日要吃粽子呢?據說是人們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設立的。
我度過了一個難忘的端午節,我不僅吃到了又香又甜的粽子,而且學會了一項新技能——包粽子。
記得那年包粽子的情景是這樣的:我們先上市場買材料,買了又寬又綠的粽葉,珍珠似的糯米、紅豆沙、肉和八寶豆。在買粽葉的時候,我問媽媽:“為什么要買又寬又綠的呢?”媽媽告訴我說:“寬的葉子好包,綠的葉子更香啊!”
材料準備齊全后,我們就開始包粽子??!我先跟著媽媽學,媽媽用嫻熟的手法一眨眼的功夫就包了四五個,我則笨拙地跟著做。跟媽媽學完后,我便開始自己包了,我先包了幾個粽子,結果個個都露餡了,然后我便帶著沮喪的心情向媽媽請教。媽媽耐心地跟我說:“你看,媽媽用的是兩片粽葉,而你用的是一片,當然會露餡了。”我恍然大悟。于是,我便更加用心地觀察媽媽的動作和手法,邊包邊給自己打氣,沒事的,我總會成功的。不知失敗了多少次,我終于包好了一個!我心里想:我終于做到了!當我帶著喜悅激動的心情告訴媽媽時,媽媽說:“哎呦,你小子還不錯嘛!”
粽子包好了,就該上鍋蒸了,我們先把水接上,再把粽子放在蒸籠里,最后在把蓋子蓋上,把火調到最旺。剛開始五分鐘我還算平靜,可是到了第六分鐘的時候我就有點迫不及待了,不停地問媽媽什么時候能熟,媽媽說20分鐘就能蒸好。可是我越想克制自己越是想看。在第十分鐘的時候,香味就飄出來了,我就越來越焦躁,在剩下的六百秒里,我簡直像是每一秒像是等于一個世紀似的。
粽子終于出爐了,品嘗著自己做的美味的粽子,我心里美滋滋的。
通過這次包粽子,我懂得了:只要不放棄,總會有收獲,而且這個端午節過得非常有意義,我也很開心。
描寫端午節的作文800字篇2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在我的家鄉,最具特色的要數端午節。濃濃的粽香,歡樂的加油聲從龍舟上飄來。這就是家鄉的端午節。
說起端午節,最令人興奮的是包粽子。記得有一年端午節,我們全家都來包粽子,可熱鬧了!第一個出場的,便是我們家的主力骨——媽媽。只見她手拿三片棕葉,把它轉成一個圓錐形,再拿一個勺子添上生米,嘿!還別說,可真有種端午節的氣氛呢!媽媽熟練地把粽葉多余的部分折起來,再纏上粽線,瞧!一個小小的“特種兵”,多么可愛!我們也迫不及待的模仿著媽媽的樣子,包了幾個粽子。當媽媽看到我們給她包的“驚喜”時,簡直笑到直捂著肚子,可不是嘛!這哪里是粽子啊!有的像個方盒子,有的像個“金字塔”,有的像小雞蛋------最好笑的是弟弟包了一個“粽子”,足足用了六片棕葉呢!里面只有一小勺米,外面包滿了棕葉,并用線密密麻麻的纏滿了,雖然看起來不大不小,剛剛好,可里面卻只有一小口粽子,真是名副其實的“外強中干”呀!
當媽媽在蒸粽子時,我和弟弟等著吃粽子,而爸爸滔滔不絕地講起了粽子的來歷。原來在戰國時期,有個楚國人叫屈原,他是楚王的重臣。當時楚國和秦國的關系并不和諧,不久,秦國攻占了楚國的一座城池,又派使臣去楚王議和,屈原看出了秦王的陰謀,告訴楚王真相,但楚王非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了郢都。后來楚王因為不聽,卻死在了秦國。屈原知道楚國將要滅亡時,萬念俱灰,跳入了汨羅江。人們知道后,奮力打撈屈原的尸體,紛紛拿來了粽子投入江中,還有的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使屈原的尸體免遭動物的傷害。從此,每年農歷五月初五便稱之為“端午節”。其實,端午節就是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
我們剛聽完這個故事,忽聽外面不停的“加油”聲,原來是龍門村,魏高村在舉行端午節劃龍舟比賽。只見龍舟上坐滿了人,大家頭戴官帽,身穿運動裝,手持木漿,興奮無比。只聽一陣鼓鳴,幾條龍舟齊頭并進,加油聲此起彼伏,個個眼睛瞪得溜圓,鼓起腮幫,使勁地劃。村民端著早已準備好的粽子,迎接勝利的一方。其實,賽龍舟也是一種紀念屈原的方式。
家鄉的端午節多么有趣啊!歡迎你們來我的家鄉——武穴嘗嘗這美味的粽子,觀賞賽龍舟吧!
描寫端午節的作文800字篇3
一提到端午節,人們都會馬上想到粽子。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前者是由于形狀有棱角、內裹粘米而得名,后者顧名思義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端午節吃粽子,在魏晉時代已經很盛行。西晉周處《岳陽風土記》中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可見這種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兩個節日里食用。
粽子還是一種節日往來的禮品。到了唐宋時期,粽子已極為有名,市場上常有粽子賣。現在,我們過端午節仍然免不了要吃幾只粽子。粽子有不少花樣,有南北之別,東西之分。南方常用紅棗、花生、咸肉等混在糯米中制成,也多見不雜別的食品,而去品味粽葉的清香的;北方多以棗、果脯等作為粽子的餡心。小小的粽子,似乎已經成了中國傳統的象征,在人們心中占據著一定的位置。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于異的。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于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于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蕩秋千,給小孩涂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咸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關于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起于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
描寫端午節的作文800字篇4
端午節是我童年時代最喜歡的節日。不光是我喜歡,估計每個北方孩子都喜歡。真是奇怪,我們沒有萬人競渡的龍舟賽的熱鬧可看,但卻是童年最期待的節日。
每當快到端午節,家人們早早的開始準備包粽子,因為在北方沒有新鮮的竹葉,老人們要把干粽葉泡在水里,浸好江米、紅豆、綠豆,還有紅棗和葡萄干。嘴饞的我們從長輩的準備中就開始期盼吃到甜甜的粽子。一切準備就緒,就要開始包粽子,包粽子不像包餃子不管包的怎樣都可以擠在一起相互幫忙,按餅,搟皮各干各的。每到包粽子,家里都會挑選最會包粽子的人上陣,爸爸每年都會成為包粽子的主力軍,包出來的粽子個個好看,像選美一樣。我們就等著他們上鍋去煮,那氤氳的香味飄香滿屋。記憶中每次煮粽子都會很久,煮熟了也不能趁熱吃,還會在涼水里泡上一晚,等粽子吃到嘴里正好是端午節的早晨。所以,端午節我們從不會睡懶覺,早早地起床一是為了吃粽子,二是可以到江邊采艾蒿,路上經常看到有的人采完就插在耳朵旁,更多的人則會把艾蒿插在自家的門上,所以端午節的味道除了粽香味,還有清香的蒿草味。再在懸掛蒿草的地方掛上五彩的葫蘆,家家戶戶的門前就變得五彩繽紛了。
除了各家各戶的寶葫蘆絢麗多彩,多彩的還有孩子們的手臂,每到端午節的早晨媽媽都會拿出彩色的絲線系在我們的手腕上,說這樣我們就不會怕蚊蟲叮咬,保佑我們健康平安。還叮囑我們,如果端午節過后下雨就剪掉這彩繩扔到水坑里才能應驗。所以每次我心里都會很矛盾,一方面盼著下雨,可以祈求平安,一方面如果這么好看的彩繩沒帶幾天就剪掉真有點舍不得。當然在北方,端午節都是晴熱少雨的,所以這彩繩都會在手臂系上很久。如果一直不下雨怎么辦?老人們還會說那就帶到七夕節,把它剪斷扔到屋檐上,讓喜鵲叼去給牛郎織女搭鵲橋。現在想想真是奇妙,老人們就是這樣把兩個傳統節日習俗連到一起了。
至今,每到端午節都會想起家鄉端午節,想起那隨風飄蕩的多彩葫蘆,想起那各式各樣的彩繩,想起那粽子的芳香,艾草的幽香,還有那孩子身上隱約飄來的藥香。
描寫端午節的作文800字篇5
盼星星盼月亮,終于盼來了今年的端午節。端午節對于我這種“吃貨”而言,快樂就是美味的粽子啦!以往,我在端午節的“首要任務”就是“吃吃吃”。可是,今年,就有些不一樣了。
端午節那一天,我們全家人都回外婆家過,一路上,我的腦子里全是一大群粽子在“飛來飛去”,有鮮肉粽、香菇粽、海蠣蝦仁粽、豆沙粽……口水已經“流成一條小溪”了,媽媽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用手輕輕刮了一下我的鼻子,說:“饞貓,等會就給你一個大驚喜。”這可把我樂壞了,滿腦子都是這個“驚喜”。
到了外婆家,我卻結結實實地被這個“驚喜”嚇到了――長輩們悠哉游哉的坐在旁邊喝著茶,和去年長輩們忙碌的身影,竟相不同的是,今年在灶臺旁打轉兒的是一臉“苦大仇深”表哥表姐們了。長輩們有一種“驚不驚喜,意不意外”的眼神盯著站在門口手足無措,一臉懵圈兒的我。我被盯得不自在,我小心翼翼的問旁邊刷粽葉刷得滿頭大汗的詩津哥哥:“哥,什么事兒啊?為什么外公他們在那里看啊?他們不幫忙嗎?”詩津累得說話都上氣不接下氣:“因……因為……外公覺……覺得我們以往都……都是‘等著吃’,今天他讓我們互……互換一下‘角色’,你也要幫……幫忙啊。”我發現,我們包粽子小隊有一條“流水線”,先刷粽葉也是為了刷掉上面的塵土和細絨毛,洗糯米是為了洗去糯米上的臟東西,再拌料,再包起來,扎好,最后下鍋。
于是,我被表姐分配在了“刷粽葉”這個小組,這可是個苦差事、體力活,剛開始,我十分賣力,頗有“拼命三娘”風采,一下子就刷完了那筐葉子,“也沒什么難的嘛。”我得意揚揚地交了差,把粽葉遞給了詩津“驗收”,他瞟了一眼,說:“不合格,”說著,指著粽葉的側、背面,“你看,這里還有絨毛。”我仔細地看了看,的確有,我剛才太急于求成了,把側、背面的絨毛給忘了,我又拿起了刷子,又開始和粽葉做斗爭,手又酸又疼,到現在還疼著呢。
總算忙完了,太陽已經落山,我們坐在夜幕下,吃著親手做的粽子,格外香甜。
今年的端午節可真是令人難忘啊!我們不僅嘗到了粽子,也體會到了長輩們平時的辛苦勞累,以后一定要珍惜長輩對我們的關心。
描寫端午節的作文800字篇6
作為傳統節日的端午,它留給我的美好印象源自兒童時代。
那時的鄉下,每逢端午節,家家戶戶都要包粽子。粽子好吃,可包起來并非易事,每當媽媽開始著手包粽子時,我便不由自主湊了上去,先盯著她包粽子的姿勢,隨后便比葫蘆畫瓢,模仿起她來。
我先是用左手拿起粽葉并將其彎過來,卷成一圓錐形狀,再用右手向圓錐里放米,待米放入一定量時,將其壓緊抹平后用棕葉覆蓋嚴緊,再用細線捆扎結實,這樣,一個狀如三角形的粽子就搞定了。雖說這包粽子的工藝并不算復雜,但你可別輕視了這不起眼的手頭功夫。如果我在遭遇媽媽多次數落之后,沒有屢敗屢試的膽識和勇氣,恐怕至今還不會包粽子呢。
包粽子時,如果在糯米中摻入一些大棗、紅豆、花生之類的東西,就可包出口味不同、各具特色的粽子來。媽媽包粽子時,最愛把紅棗摻入糯米以圖大吉大利。媽媽說,吃棗粽多的小孩,聰明伶俐,能早中狀元。因此,每年過端午節,我都沒少吃棗粽,雖說學習在年級不是數一數二,但從小學到初中成績從沒低于前十,這倒是真的。誰能說這其中沒有棗粽的功勞呢?
端午節這天,爸爸媽媽一大清早便起床,他們除了要把房前屋后仔仔細細地打掃干凈,還要準備上一頓與平時不同的早餐——煮粽子。
媽媽煮粽子時,還要在鍋里放上雞蛋、鴨蛋,粽子煮好了。雞蛋、鴨蛋自然也就早熟了。大家吃過拌糖的粽子之后,還必須吃上煮熟的雞蛋、鴨蛋各一個。爸爸說,吃了端午節粽鍋里煮的雞蛋,這個夏天就不會生瘡;而吃了粽鍋里煮的鴨蛋,這個夏天頭就不會痛。
其實,端午節這天最忙的應該是我們這些小孩子。天不亮,我們就結伴先去村外的樹林里找艾蒿,將其拔掉后,在太陽出來之前必須趕回家,然后在門楣、窗口等處,全都插掛上艾蒿。爺爺和奶奶都說這樣做可以驅魔祛鬼,保障家人平安。小孩子做這些事既要起早又要受累,但我們每個人都樂此不疲,并未感覺到累。
如今,又到端午節,坐在考場里的我,不禁回想起童年時過端午的一幕幕情景來,仿佛那些事就發生在昨天。
描寫端午節的作文800字篇7
今天,天下著蒙蒙細雨,在楊羽帆媽媽和王樞楊媽媽的帶領下,我們幾個同學一起去他們家包粽子,在路上我一直在問媽媽,去什么地方包粽子啊?媽媽回答說:她也不知道哪個叫什么地方,我很好奇,到底去哪里包粽子啊!很快,媽媽車子終于停了下來。到了,到了,咦!這是什么地方啊,王樞楊媽媽告訴我,說:這是五常是他們養甲魚的地方,哦,接著媽媽們叫我們去洗下小手開始包粽子了,剛開始我們幾個都不會包,只有楊羽帆奶奶,還有我媽媽會包,這時,我就叫媽媽教我怎么包粽子。
媽媽先是教我拿好粽葉子,緊接著把葉子做起個兜兜形狀,再把米和肉塊放在里面,媽媽說:要先從這邊葉子折疊過去,然后把線綁上。就這樣,一個粽子包好了。
把包好的粽子放在鍋里煮,在煮的時候,哈哈!我們趁這個機會出去玩了起來,我們先去摘黃瓜吃,大人們告訴我,這里黃瓜沒有打農藥特別新鮮好吃,于是我們各人都摘了吃。
再接著我們又去看山羊,呵呵,這里居然還有山羊。帶著好奇心去看山羊,離羊圈不遠就聞到好臭的味道,可是一點兒也不影響我看山羊的心情,山羊看我們這么多人去看它,就叫了起來,咩咩咩!好像和我們招手似的。
很快到了吃中午飯的時間,王樞楊爸爸帶我們去一家農莊吃飯,離農莊的旁邊有個魚池,我們更加好奇!因為看著有人在魚池鉤魚兒,于是,我迫不急待地也想鉤魚兒,睢!旁邊就有魚桿,我拿著魚桿把魚兒的食物弄好,扔下去。可是,魚兒遲遲不上鉤,我們都在議論著魚兒怎么還不上鉤啊!可能是我們太吵了原因,魚兒怕怕的不上來吃魚餌,還沒等我鉤上魚兒,媽媽便叫我吃飯了,媽媽說:吃好飯可以再去鉤魚兒,吃飯的時候我心不在焉,在想著外面魚池的魚兒會不會上鉤,于是,我跑了出來,又開始鉤起魚兒,這時,我發現魚兒竟然把我的魚桿上的魚餌吃了,等我反映過來魚兒跑掉了。在不遠處的楊羽帆聲音傳過來說:他鉤到魚兒了,我趕緊跑過去看,他雖然鉤到一條小小的魚兒,我還是為他高興,因為我們幾人當中只有他鉤到魚兒。我們玩的很開心!
描寫端午節的作文800字篇8
輕啟鍋蓋,一股白霧撲面而來,空氣中彌漫著濃郁的糯米的香味。奶奶把煮好的粽子端了出來,遠看,它們像士兵一樣整齊的排列著;近看,它們卻像一個個身著綠衣的娃娃……
輕輕剝開粽葉,便看見娃娃們躺在里面。那香味挑撥著我的每一根味覺神經,放入口中,頓時那糯米的香便在口腔中,隱約還有粽葉的清香,香而不膩。糯米從口腔滑入腹中,唇齒間還有余香。
身后傳來蹣跚的腳步聲,還有什么輕輕碰撞的聲音。回頭一看,是奶奶回來了,手上還拿著許多綠油油的粽葉。正想轉身回房,突然余光一瞥,看見奶奶頭上的銀絲與手上的繭子多了不少,心里頓時涌來了一股酸澀。她去到廚房開始洗手,準備再包一些粽子送給親人鄰居。我跑到廚房里,跟著奶奶學包粽子。奶奶先把粽葉折成勺子狀,鋪上一層白花花的糯米,再放上其他餡料,最后再包起來,一只可愛的三角狀的粽子在奶奶靈巧的手中完成了。隨后我也開始動手,最后卻失敗了,但是卻是快樂的,因為我很享受這個過程。
我們用紅繩綁著那些粽子,再把它們送出去。回來后,老人的頭上布滿了汗珠,汗珠從額頭上滑過那蝴蝶般的皺紋,心里沒來由一疼,可她卻眉眼彎彎,似乎很滿足的樣子。我想那粽子里包著的應該是那真情。
一陣鈴聲打斷了回憶,窗簾被人輕輕拉開了,那抹明黃的陽光透過窗戶射了進來,教室里漸漸染上了溫馨的黃澄澄的顏色,心仿佛也暖了起來,思緒愈飄愈遠……
“奶奶,你怎么來了?現在的雨下得那么大,您會生病的。”說著天空還劃過一道長長的火舌。她笑著說:“沒事,這是我剛煮好的粽子,知道你愛吃,特地給你送來,現在應該還是熱的。”我緊抿著嘴唇,盡量讓自己不要顫抖,可眼底卻有了濕意。我拉著她在一旁坐下,吃著那只熱乎乎的粽子,心里被那份溫暖的愛填滿了。記憶似潮水般涌來。奶奶現在愈發的老了,雙手不再像從前那般靈巧,多想她再包一次粽子。
風輕花落定,時光踏下輕盈的足跡,卷起昔日的美麗悠然長去,而留下的歡樂在記憶深處歷久彌新。
描寫端午節的作文800字篇9
吃粽子是端午節特有的風俗習慣,所以每到端午,奶奶總會招呼一家人回家品粽香。但今年的端午節,我過得有些特別,因為我參加了一次義工活動——到社會福利院為老人送粽子。
一到福利院,令我詫異的是竟有50多名志愿者自愿驅車前來,我的心里暖暖的,為這份愛。
按照端午的習俗,我們先給爺爺奶奶們系五彩絲線。在福利院阿姨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了爺爺奶奶們的自由活動室。活動室內,三位老爺爺正全神貫注地插花。我走到一位老爺爺的身邊,好奇地問:“爺爺,這些花都是你做的嗎?”爺爺自豪地點點頭。媽媽也震驚,因為這些絹花和我們在集市上見過的工藝品沒啥兩樣。阿姨告訴我,爺爺們做的這些花,做為裝飾品點綴了福利院的所有房間。一時間,我們竟都忘記了來的目的,紛紛欣賞起這些美麗的絹花。在綠瑩瑩葉子的映襯下,紅艷艷的絹花格外明亮,我想,燦爛的不只是這些花,還有爺爺奶奶們晚年的生活吧。虧得一旁的阿姨提醒,我趕忙滿懷崇敬地給爺爺系上了五彩絲線,爺爺高興地使勁點頭。
大概是我們的喧吵聲引起了屋里的一位老奶奶的注意,她邁著顫巍巍的小腳走了出來。福利院的阿姨一看,立馬迎了過去,“王奶,您小心點兒。”邊說邊雙手伸了出去,攙扶住了她。同行的一個小男孩蹦跳著跑到了老奶奶身邊,極有禮貌地說:“奶奶,端午節好!”聽到他這高八度的音,王奶奶笑得滿臉的皺紋都開了花,“奶奶還沒聾呢!”說著王奶奶用手摸了摸男孩的頭,“這孩子真好!看,多有禮貌!”“奶奶,給您個粽子。”房間里的人越來越多,七嘴八舌地交談了起來,“老人家,您多大了?”“95歲了!”“您這身子骨還真硬朗,不像呀!”“這都是國家照顧得好哇!”幸福與滿足洋溢在老奶奶飽含滄桑的臉上。聽阿姨講,這些老人都是村里的五保戶,沒兒沒女,是國家提供了一切,保障了他們安享晚年。“等我老了,我也來這里度晚年!”同行的一位叔叔說。我們都笑了,因為在這里我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社會的福利。
空氣中彌散著濃濃的粽香,在這個特殊的端午節,我付出了愛心,但同時我也收獲了濃濃的感動,這感動來自這群有愛的人群、來自社會、來自國家。
描寫端午節的作文800字篇10
有關這傳統的節日,有很多種說法。在此我只想說我家鄉的端午節。
自從我能跟在哥哥,姐姐后面跑開始到離家工作幾乎每個端午節都是在村子西北的最高的沙丘上過的。
有很多年,我爺爺都黎明前就挑過來無根水,又上山采回艾蒿草放在窗臺上,夾在門把后,還夾在我們姐弟幾個的耳朵上。這過節的氣氛就是在這艾草的淡淡清香中彌漫開來。無需任何華麗的語言,滿是對兒孫健康,幸福的祝福。
有時我爺一給我夾上我就能醒過來,而有時卻是聞到那艾蒿的陣陣清香后慢慢才從睡夢里醒來。不管咋醒這天早晨沒喝無根水以前是不能說話的。平時嘰嘰喳喳鬧個不停的我們幾個這天都很乖的,喝完無根水,象征性的用無根水洗洗臉,下一個程序該分雞蛋了。雞蛋是我媽或我姑起早煮好的,但得分好。那時雞蛋不是天天有,不是想要多少就有多少。大哥是男孩,爺爺奶奶總分給他十個,而我們姐妹幾個能分到六道八個。每每這時看我撅嘴奶奶也能偷偷的多給我一兩個,還不忘在我后腦勺上輕輕拍一下。
我們揣好分得的雞蛋,叫上左鄰右舍的小朋友很早就出發。必須在日出前爬到北沙丘的最頂端,然后回頭再看日出。五月末六月初的家鄉已綠成一片,每家每戶的孩子,還有鄰村的都從四面八方往這趕。
男孩們領著小狗,吹著口哨從我們身邊呼嘯而過,看誰能第一個爬到最高呢。往上爬時不穿鞋的,網上褲腿就上,有時還倒滾回去。每爬上一個小山丘拿出雞蛋相互磕一下誰的現碎現吃她的雞蛋,所以分雞蛋時都挑紅皮兒的小一些的。
登上最高處的都很自豪的跟下面的揮手,喊叫,就這樣邊吃雞蛋邊上。四五個人扯著手唱著歌上,春風伴著歡笑飛舞,春日迎著我們升起。北沙丘的每一粒沙子也都歡快地在震動。
等瘋累了,玩夠后,滿身是沙子的我們回到家時,香噴噴的韭菜臥雞蛋,還有我媽烙的蕎面餅已經擺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