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分作文關于端午節
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江堰市會包粽子,吃粽子,棕子的品種多如繁星,各式各樣,有簡單好吃的白粽,有紅白相間的赤豆粽,還有鮮嫩可口的肉粽……簡直讓人饞得直流口水啊!我們家也是一樣的,每次大都包的是白粽,雖然它非常單調,但是吃起來特別松軟,香甜可口。包粽子所需準備的材料有:蘆葉、糯米和線。
里面包的餡可以根據自己的個人愛好去調整。我們家一般會把采摘回來的蘆葉浸在水里,浸得比較軟時,包起來會好包一點。包粽子可是奶奶的拿手絕活呢!我通常都會坐在奶奶的對面,幫她拿葉拿線。我時不時還會照著奶奶的樣子學起來,可是總到了第二步裝米的時候,出洋相了,由于我物拿錯地方,倒致米裝一粒掉一粒,最后搞得蘆葉上到處是米。
奶奶會在一旁笑瞇瞇地對我說:“你這個小調皮蛋,盡給我幫倒忙。”我看我還是安分點好。棕子包完了,放在滾燙滾燙的熱水中煮一個晚上,就可以吃了。
第二天早晨,就會聞到粽子發出來的清香,拆開“包裝”,里面是雪白的糯米,我馬上就狼吞虎咽吃起來。吃咸鴨蛋也是這兒的習俗,敲醉蛋殼,里面是白白的蛋白和金黃的蛋黃。這可是吃粥時必備的美味啊!
我們家就數我媽媽和奶奶喜吃咸鴨蛋了,每頓飯都少不了吃上一只,可見她們對咸鴨蛋真是情有獨鐘呀!我喜愛端午節,端午節是一個快樂的節日,我們可以吃上香噴噴的粽子,可以享受紅黃流油的咸鴨蛋,可以賽龍舟……啊,我期盼今年的端午快快到來!
滿分作文關于端午節篇2
今天是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在我國已經有著二千多年的歷史了,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呢!
說起來,我的奶奶可是包粽子的高手呢!她包出來的粽子香甜糯軟,大小適中,從過節前幾天開始,左鄰右舍就已經排著隊邀請我奶奶去他們家幫著包粽子了。今天一大早,我們家也開始包粽子,我也跟著奶奶一起學包粽子,首先拿出一大一小兩片粽葉,學著奶奶的樣子折出一個角,再在折好的角筒上放入一點已浸泡好的糯米,塞上一大塊腌好的豬肉,又用糯米蓋得嚴嚴實實的。我開始有點沾沾自喜了,心想:簡單的包粽子根本難不住聰明的我。可是當我再把粽葉蓋好時,那些糯米就像一個個頑皮的孩子似的不聽我的使喚,接二連三地都跳了出來。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幸好奶奶替我“解了圍”——把上面的糯米弄掉一點,我才舒了一口氣,總算到了最后的一個步驟——扎棕繩。粽子要包扎嚴實才好吃,所以我接過棕繩,把粽子捆了一圈又一圈,這才交給奶奶。這時我才明白包粽子是門手藝活兒,包起來非常不容易。
經過奶奶的巧手,包粽子工程終于完成了。廚房里飄出一陣陣的清香:粽子熟了。全家人圍坐一桌,一起吃著香噴噴的粽子,媽媽問我:“你知道今天是什么節日嗎?”“端午節”我回答。媽媽又問:“那端午節為什么要吃粽子呢?”我搖搖頭。于是媽媽給我講了端午節為什么吃粽子的故事:從前有一個人叫屈原,他是戰國時期楚國人,很有學問。他在楚王身邊做官,他提倡團結其他國家,共同抵抗秦國。可楚王不聽勸告,并把屈原削職流放。后來屈原聽說楚國的的都城被敵人占領,百姓遭難,悲憤極了。五月初五這一天,他來到汨羅江邊,懷抱一塊石頭,縱身跳入汨羅江中自殺了。楚國的百姓聽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他們含著淚劃著船趕來打撈屈原,還把粽子扔到江里喂魚,希望魚兒不要傷害屈原的身體。這就是五月端陽包粽子的來歷。
聽了屈原的故事,我非常感動,如果不是楚王的一意孤行我想屈原還會給我們帶來更多不朽的詩篇,他為國捐軀的愛國精神真是令人佩服!
滿分作文關于端午節篇3
今天,奶奶家也包起了粽子。我就跟奶奶學包粽子。奶奶拿了一張粽葉,用手一卷,粽葉便成了一個空心的圓錐形。我學著奶奶的樣子,拿了一張粽葉,想把它卷成圓椎形,可就是卷不好,卷來卷去還是一個直筒;奶奶見了,就在旁邊指點:“左手捏緊粽葉一角,右手將粽葉的另一角往里卷,下面用力拉緊,上面放松一些。”在奶奶的指點下,我卷好了粽葉。
接著,奶奶在空心圓錐形的粽葉里插上一根筷子,拿調勺舀一些糯米放在里面,然后均勻地搖動筷子,直到把糯米包的緊緊的。我也在粽葉里插好筷子,放好糯米。可搖動筷子時,不是把粽葉戳穿了,就是糯米包不緊。奶奶說:“搖動筷子時要輕一些,把粽葉包緊些。你看……”奶奶邊說邊示范,我邊聽邊學。哈哈!我包的粽子像點樣子了。
然后是捆繩。只見奶奶兩手捏緊粽葉,用繩子在粽子尖角附近纏了兩圈,結上繩頭,一個漂亮的粽子就包好了。我也照著捆好了第一個粽子。隨之,第二個,第三個……我一連包了好幾個。
最后一道工序就是煮粽子了。把綁好的粽子逐一放到鍋里,然后放入冷水滿過粽子1厘米左右,點火……水開15分鐘后把鍋里上下粽子換位置,再以慢火煮上1小時即可。
這時我才明白包粽子是門手藝活兒,包起來非常不容易。
我感受到人們通過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紀念屈原這種偉大的愛國精神,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節的傳統風俗。蘊涵著祖國人們深深的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絢麗的文化,它起源于中國,發展于中國,我們要保護它,傳承它,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自己的節日。
滿分作文關于端午節篇4
老師說粽子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那時人們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包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時,人們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堿,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堿水粽。
后來在晉代,粽子才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南北朝時期,又出現雜粽。在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被用作了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它的形狀出現了錐形、菱形。宋朝時,人們又把果品包入粽子,就有了“蜜餞粽”。在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為箬葉,后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餡料也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人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最為出名。吃粽子的風俗,也一直流傳至今。
滿分作文關于端午節篇5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從今年開始,端午節那天要放一天的假,這是讓很多過“洋節”的人返璞歸真過傳統節日的一種方式。端午節是星期天,是公歷6月8日,城里會有很多鄉下人把艾和菖蒲背來賣給城里崇尚端午節習俗的人們。到城里生活后,以往的端午節,都要按照“端午”的習俗,一早到街上買艾和菖蒲回家懸掛或者插于門楣和中堂,以驅魔驅鬼,吃點早飯后,一家人找個地方去爬山游百病,把一身的病游掉,讓自己身體健康、快樂平安。
小時候過端午節,父母還要按照最傳統的習俗,兌雄黃酒來飲,之前就要購買一些獨圓蒜,在端午節的這一天晚上,晚飯之后,用飲剩的雄黃酒來灌獨圓蒜,把灌了雄黃酒的獨圓蒜,用布包裹好,讓每個人都有一個,揣在上衣的荷包里,以避邪驅瘟。這些都是小時候的記憶了,成年后回老家過端午節,父母會給我灌雄黃酒獨圓蒜的,我會放在上衣的荷包里,揣到噴香干癟也舍不得丟,那是父母給我的護身符啊。
端午節是忙碌的,因為這個節日正是插秧的季節,小時候,我們不懂忙緊,還沒有到端午節,就要提前琢磨節日那天到哪里去游百病,實際是就是借口不做事情,借口出去玩,父母早知道我們的心事,對我們出去游百病,從來沒有責怪。
農村的端午節,在我們老家沙家馬場那里,既沒有賽龍舟的活動,也沒有其他慶典活動開展,而游百病是傳統,應該說絕大部分都出去游百病。當然,在城里要懸掛和插的艾、菖蒲是到街上去買,去晚了還不一定買得到,而在老家,滿田坎都是,去挖幾兜,折幾株就行了,不像城里顯得緊缺和珍貴。而城里的端午節雖然熱烈,但和老家那里的比,就是不熱鬧,氛圍也特別淡。因為端午節要吃的粽子,老家那里喊叫棕巴,這些都不用自己做,去買就行,吃的咸蛋也一樣。至于喝雄黃酒,很多知識人士在各種媒體上說那會有損身體的健康,所以,就很少有喝雄黃酒的習俗了。到了城里生活的父母是比較頑固的,所以依然堅持他們對端午節過的習俗,一絲也不改。
父母的固守,有他們的理由,該不該固守呢?
也許就是我們不像父母那樣頑固而去固守那些本來就是健康而又是有紀念意義的節日習俗,甚至忘記了,去追求一些刺激的“洋節”風尚,所以韓國人才把本來就是我們的端午節申報為他們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公元前278年農歷五月初五,愛國詩人屈原是抱石跳的汨羅江,以身殉職的,那汨羅江沒有在韓國啊,這么多年吊祭屈原的習俗,怎么就成了韓國人的了呢?這不能說不丟我們的臉啊,自己的.東西,不珍惜,變成了別人的,我們如今要開展類似的活動沒有的專利,能怪韓國人嗎?
端午節真的來了,還有一天假期,我們該怎么過呢?
滿分作文關于端午節篇6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聽到這首兒歌,就讓我想起了端午節。每年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
端午節要插艾枝,懸艾虎。端午節這天一早,人們將艾枝插在門上,或用艾蒿編織成“艾虎”,在門楣中央或帶在身上,驅蟲避邪,以保安康。
端午節要畫門符。端午節這天,人們將蝎子、蜈蚣、毒蛇、蛤蟆、壁虎“五毒”形象的剪紙做門符。據說這樣做,是為了驅“五毒”,防瘟疫。
端午節要帶香包、系五彩絲線。香包是用棉制品和絲線繡的,包里除了裝些雄黃、蒼術外,還要裝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驅蟲除穢的作用。五次絲線象征五色龍,系五色線可以降服妖魔鬼怪。
端午節要吃粽子。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粽葉。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家長亦要做棗粽給考生吃。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端午節真是一個有趣的傳統佳節!
滿分作文關于端午節篇7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
其實,“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后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彩,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谷豐登。云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巖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臺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劃龍舟也先后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并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岳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后,主祭人宣讀祭文,并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后,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余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后,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于世。
滿分作文關于端午節篇8
原本靜謐的家鄉,在端午節到來的這一天,忽然的變得熱鬧了起來。
家鄉里的小車,一輛接著一輛從外面駛了進來,這是在外面工作的人們都回家來過端午節了呢。家鄉里的人對端午節很重視,每年到端午節的時候,都是家鄉里最熱鬧的時間段之一。在端午節的這一天,家鄉里的人會吃粽子,會劃龍舟。
家鄉有一條河,端午節的時候,河上是最熱鬧的,并且充滿著歡快。每年端午節這天,河面上就會來上一場熱烈的劃龍舟比賽。河兩岸的人們都在為參賽的劃龍舟選手興奮的加油,人們的歡呼、尖叫,還有各種加油全都融合在了一起,這一天里家鄉的熱鬧是家鄉里許多的人都期待的。
家鄉的端午節家家戶戶都會自己做粽子,每戶人家做的粽子的口味都是不同的,而且都很有新意。家鄉里的人來往都很親密,端午時各家做的粽子都還會相互贈送,我們會品嘗到各戶人家做的粽子的口味。家鄉的端午節還是家鄉里的人們相互表達善意的最佳時機呢。
今年的端午節馬上就要來臨了,我的家人們都已經在討論要在今年的端午節里做什么粽子好了。是做紅豆的,還是做肉餡的,亦或豆沙的等等,可以供我們選擇的粽子的種類實在是太多了,多到我和我的家人都在糾結著到底做哪種口味的粽子來的好。
并且今年家鄉劃龍舟比賽也已經在籌備當中,我鄰居家的一位哥哥就報名參加了這場劃龍舟比賽,等到今年端午節到的那一天,我一定會去河邊給他加油,并且我還會拉上我所有的朋友一起來為他加油。
距離今年的端午節越來越近了,我心里也越來越激動了起來,我在等待著今年端午節的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