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嫻小說讀后感
張小嫻從20世紀90年代初于《明報》連載《面包樹上的女人》而聲名鵲起,迄今已出版40多本小說和散文集,并深受廣太讀者好評。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張小嫻小說讀后感,希望大家喜歡。
張小嫻小說讀后感一:張小嫻的小說觀后感
經過中華廣場六樓,還是不知不覺當中走進了書店,其實現在的我不再象過去一樣會有時間看看書,只有晚上偶爾才會有機會看書,看新聞或者“馬后`炮”,半夜間我還是喜歡看陳SIR主持的節目,所以一本書幾乎要看很長時間了。今天總算拜讀了張小嫻的作品“收到你的信已經太遲”。
其實在這人生的大舞臺,每個人都在演不同的角色,就算你希望選擇演其他角色,你也會不知不覺中演繹了或者進入了其他的角色。這角色也是上天這個導演給了個不同的角色去當,你沒有選擇,你只有按照導演規定的角色去演著小丑、小人、壞蛋、悲劇、喜劇。。。。。。。
不過多半是大家演出的離不開愛情的故事,人生的悲歡離合。唉!做人為什么要這么認真?做人為什么要追求完美?
張小嫻在這本小說里說過的一句話:愛不像風箏,不能說收回來就收回來。寫好信后不寄出,便不會后悔,然而,再想寄的時候太遲了。。。。
初戀、失戀、重逢、邂后,緣聚緣散。。。。一段未完的故愛情故事,留下寂靜無聲的等待,一個時隱時現的人物和一把在深夜繞出一段充滿人生懸念的感情,現實與人生交織,亦真亦幻,撲朔迷離。。。。。。
張小嫻小說讀后感二:觀張小嫻小說后有感
在我看來,香港作家張小嫻的作品至少受兩個因素的影響。
一、主要是香港的自由體制,使作家都不需要同時承擔約定的道德或意識形態的責任,去背負歷史的沉重感,他們能更純粹的描繪人們的當下生活。
二、其次是文化消費環境,很多的作品發表在與日常生活相關的報刊上,尤以連載居多,作品風格的生活化痕跡極為明顯。
當然每一項概括都是不盡然貼切的,也存在大量的例外,也就此談談我的看法與觀點。
張小嫻于1995年發表第一部長篇小說《面包樹上的女人》,這同時也是她的成名作。期間,她被介紹到大陸工作。1999年左右她的作品開始被內地一些電臺改編成廣播劇,文字作品也開始風行,使她成為大陸熟知的香港作家。
張小嫻的小說中呈現的是愛情。愛情是文學創作中永不衰竭的題材,而張小嫻筆下的自遣又是怎樣的景觀?
《面包上的女人》,它是為張小嫻帶來聲譽的第一部作品,也最為讀者傾心,以至張小嫻為此寫了兩部續集。
作為主要人物的程韻和林方文始終沒能在一起。像眾多愛情故事一樣,他們從相識、相戀、誤會、分離、復合…卻并沒有以“從此他們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為結局。
男、女主人公最終的分離,就是不落俗套的高明的愛情故事。
張小嫻的小說大多有一個不完滿的結局:翁信良始終沒離開胡小蝶,而沈魚卻為愛一直孤單著(《賣海豚的女孩》);于曼之沒有選擇李維揚(《流波上的舞》);方惠棗離開李澄直,至死都不再相見(《雪地里的蝸牛奄列》);徐文治和周蜻蜓始終也沒能在一起(《三月里的幸福餅》)……很多故事情節大多以死亡來成就一段錐心刻骨的愛情故事。只有《再見野鼬鼠》,邱歡兒終于找回了高海明。不過,這樣的結局安排卻不能說明問題。在《流波上的舞》的結局中,于曼之看著謝樂生也離去,心傷地一個人在屋子里跳舞。她有可能回香港的李維揚的身邊?可能和愿意等待她的謝樂生一起?也可能永遠一個人?又或者還會遇到另外的情人……存在多種可能,又或者哪種可能都不再重要。作品中,深深的惆悵、復雜的愛情氛圍早已貫透于其中,也感染了讀者。無論有多美好的幻想,而生活的現實和男、女主角的愛情結局卻息息相關。
如作者曾言:“也相信愛情可以排除萬難。只是,排除萬難之后,又有萬難。這是我永遠相信的。”
我不懂張小嫻筆下的“萬難”是什么?而它僅僅是與愛著的人們的生活有關,或者也相關于這愛的本身?
愛的艱難也許首先是建立在性情上、命運上的,兩者之間并非等同,卻往往相關聯。
尤其當我們在社會當中生活,更有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涉。男、女之間的愛情,這種命運的交纏是不可避免的。
《雪地里的蝸牛奄列》,將人物大致簡化來說李澄的性格散漫、不喜受受約束;而方惠棗卻相當執著,向往天長地久的生活和愛情。兩個人性格的差異,導致了相愛的兩個人最終還是會分開。故事的結局,李澄自由的離去,方惠棗也因而痛苦。不論對方怎樣為對方改變,性格上的巨大差異始終會導致男、女主人公的分離。
如劉小楓所說:“性情的相契才是幸福的相遇”。但這樣的相遇是偶然的,生活中不幸的情愛比幸運的情愛多。張小嫻的很多小說反映的也是這個生活的常態。故事的結局是男、女主人公還是分開了,方惠棗和李澄反而卻感受到了對方更深刻的愛。
當人生的謬誤與錯失是這么理所當然時,張小嫻認同承諾的不可負擔、認同一生一次“我愛你”卻是美麗的。而我們為這樣的愛情故事的結局感到凄慘、迷人,也應樣是基于蒼涼的認同。
我認為:在張小嫻的小說里出現的謬誤和不完滿的結局并不是因為“誤會”,也不是以往愛情悲苦劇中的隱瞞、不了解,或者因門第、父母、小人的阻礙……而這種謬誤的產生,也許來自生活,反而更深刻進骨,成為人們不可擺脫的性情之誤。例如小說中的方惠棗對李澄說:“以后不要讓我再看見你……”。或者大家認為因為不愛了變有了恨,不想在見到對方…不,我卻認為男、女主人公只是因為很多現實存在的原因無法承受愛的痛苦。”這是怎樣的痛苦?小說里說的是男、女主人公不斷為對方改變而去適應愛,但最終以“無論多么努力,我們始終各據一方”的結局將故事結束。這樣的愛情結局,卻顯得一點也不庸俗。
在張小嫻小說里有大量的斷語讓人迷醉:
“是愛情選擇了我們,而不是我們選擇了愛情。”(沈魚對翁信良這樣說)
“我們總在雨中相逢,不是我們控制雨水,而是雨水控制我們。”(周蜻蜓悲凄與徐文治的感情)
在這樣的敘述與閱讀中,呈現的僅是對生活的感受的直覺。也許正是因為這種未曾細究與整理的直覺,對契上了每顆敏感的心靈。這樣說是因為:熟讀學術著作的、只看瓊瑤“尋夢園”的、看張小嫻的小說的讀者都有沉迷不能自已的感覺,也許多是因為張小嫻那些深刻對愛情感受的話語,觸動了人們的情感。諸如“愛情就是美在無法擁有”、“帶著后悔的愛總是特別精彩的”……背后,無意契合的是每一個體無法擺脫的現代社會中的際遇?因為謬誤的不僅僅是愛情,而是現實社會的殘酷。
小說中,于曼之和李維揚感慨愛情世界中的荒謬,想到的是“如此不堪的不單是愛情,而是人生”。酒保的女友去了波士頓,愛上了另一個人;于曼之與謝樂生分居香港,她卻對李維揚動了情。相似的情節發生于不同的情侶身上,結果都是曾經以為是最美好的愛情而終于衰退。難道這是因為愛情本身的不可靠?還是因為距離與時間總是愛情最大的敵人?
當然行文至此發現沒有事先界定“愛情”的本質,令后面的論述都顯出虛茫,而這項“界定”的工作過于艱深浩大,所以僅希望最后能落下存在“愛情”的大致印象就好。既然對愛情本身的疑問難以確究,那就只能試圖審問另一個問題了:距離與空間怎樣成為愛情的敵人?
徐文治曾感慨:“以前的人為了一段感情不想離別,卻付上很多代價,譬如放棄自己的理想,放棄人生的機會。現在的人,卻可以為這些而放棄一段感情,離別是為了追尋更好的東西(《三月里的幸福餅》)。”關于“人的本質”、“人的異化”的論述多如牛毛,這種個體選擇不是自身的,它已烙上時代的印記,在夾挾個人呼嘯而去的時代列車中,大多數的人都已經不能分辨自己的面貌了。即使能分辨出,也已顯示出悲哀的命運。兒女私情不知在多大程度上接近人的本質。但是面對事業、金錢、地位……它卻是最易于拋卻的,盡管后者距離人的本質更遙遠。男人要創業、取得成功,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和時間?像余得人這樣甘于賣美少女玩具的人,邱歡兒不認為他配得到愛情和尊嚴(《再見野鼬鼠》)。而女人,追求面包、安全感……都成了“愛情”的代名詞。恍然再看,“愛情”的面目已模糊不可分辨。所以最美的愛情,終于無法擁有,整個人生注定是破碎不堪。
但是人們為什么始終要追逐“愛情”?為什么張小嫻仍耐心描繪一段段“愛情”?
愛情仍然面對人生,但相比于支離破碎的人生,兩個人的愛情如同一個避風港,人們總是會堅信,相信愛情能改變一切、堅信付出會有美好的結局、堅信那一個港灣能躲避人生風浪的襲擊。就如同“家”總成為人們心靈的最后憩所一樣,就好比愛情身上寄予人們美好的幻想一樣。
杜枚麗浪漫的說:“這就是愛情呀!人們總相信愛情能改變命運(《流波上的舞》)!”
當人們想要改變社會,最終卻讓社會來改變自己。在這樣的社會中,孤獨與空虛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主題。為什么這個時代人們經常呼喚:“重拾信念”?是誰把信念丟掉?信念是怎么被我們丟掉的?生命價值的尺度已然丟失,卻停不下腳步細心尋找。愛情既是避風港,也就成了唯一可抓住的較貼近生命的信念和理想。在精神世界的一片荒蕪中,愛情是最為美麗的風景嗎?或者,在寫作者筆下燦爛的愛情中,我們終于體會到精神的貧乏,終于能以此逃避現實生活的襲擊。
我個人的觀點:我認為張小嫻是一個很好的作家,智慧,而且敏感。此外,張小嫻的作品不刻意展現苦難,很生活化的寫出了生活在不同社會的男女的愛情、命運、結局。她的筆觸輕盈、犀利、充滿智趣。看完小說后,過后你會想想文字之下生活的不堪、痛苦、男、女主人公的愛情結局與現實中自己的愛情與人生來做個對比。不管怎樣,但張小嫻讓我讀到的是理當于此的安然,也更讓我珍惜愛情。
總結:
兩顆空虛絕望的靈魂
一段驚世駭俗的愛情
深刻的情欲、萬能的金錢、現實的社會
日益分裂著人性
在這個冷酷、華美的都市
我們奮斗、我們墮落
我們各自的命運
張小嫻小說讀后感三:《面包樹上的女人》讀后感
愛恨本是一體,只是我們不愿意正視,不愿去面對自己心底那些柔軟的、可能布滿傷痕的角落。于是,愛就偽裝成恨,換一種方式去愛著那些、或者給過我們傷害的人。
——寫在前面的話
昨晚看了張小嫻的《面包樹上的女人》,心底是五味雜陳,故事中的女主人公——程韻,男主人公——林方文,感覺和現在的我們好相似。
列夫托爾斯泰說過,幸福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我們和小說中的人物那么的相似,是不是說明我們是幸福的?那么我想知道的是,未來的我們究竟是幸還是不幸。
故事過程一波三折,最后還是相愛的兩個人走到了一起。結局應該是美好的吧,比起那些叫我心碎的結局倒是很不錯了,至少在小說的世界里面給我塑造一個好的希望。
林方文對于不解釋的執著,我很想不通。這點也是這個世界中他給我的疑惑,為什么不解釋,一個簡簡單單的解釋,幾句話、一個眼神,化解的是2個人或者多年都不能彌補的額遺憾。男人,何必為了幾句話、不成氣候的誤會而置2個人的幸福于不顧。何苦!
不記得是誰說過,女人在吵架之后最生氣的不是吵架的原因,而是吵架之后你沒有拉住她,抱住她。或者最后她已經記不得為什么你們會吵架,可是她記得清清楚楚的是你沒有在吵架之后來哄她。這個才是她最傷心的理由。吵架的原因,其實云淡風輕……
不知道自己是在什么地方看過一句話,也可能是自己的感悟“互相傷害其實也彼此的太在意。”因為沒有分量的人,是絕對不可能對你造成任何傷害的,只有真正在意了,才可能會受到傷害。所以,即使到現在,記得最深刻的依舊是那些傷害過自己的人。
因為曾經深深的在意著……
某段年輪因為他們的存在而棱角分明,記憶中悲喜交雜。分不清到底是愛還是恨。愛恨本來就是一體同胞的姊妹。說不清道不明,曾經的嗔癡,明知道很傻,可不為什么,就是留戀著。曾經的恨意早已化為云煙,只是說服不了自己為什么還記著,所以就騙自己說是在恨著。
現在想來曾經的林林總總,曾經那些微不足道的傷害可以讓自己記這么久,原來也是因為愛了。因為那些恨,所以記得那些愛過的人,很久很久,不愿意忘記。
卻苦于那些微不足道的傷害,讓自己對那份植根的愛視而不見。我們是傻氣的孩子,不停的在撿芝麻丟西瓜,卻還樂不可支。
什么時候才能面對自己的心,什么時候才可以聽到內心深處真實的聲音,什么時候才可以真正地分清什么是愛,什么時候才會真正明白,恨不過是愛打著的一個幌子?
時常在想,我是個自私的人,而且自私還建筑在為他著想的念頭下。每每被刺痛,每每想放棄,總是把他拉來當擋箭牌。口口聲聲說著“不想給你太多的負重,不想看到你不快樂。”
其實我不想的是自己不快樂,不想的是他的供小于求,不想被他的喜怒哀樂掌控,不想沒出息的把自己降到塵土里,不想從云端跌落凡間。
張小嫻就是張小嫻,不愧是我喜歡的人。只是一本小說,就那么的引我發省。對于愛情,大家都是愚蠢的,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沒有人是智者,沒有人……
男人和女人撐起世界的一片天,有各自的靈性。所以,在遠古社會,男耕女織。因為生理差別,所以男人出門在外,到田間勞作;而女人則待在家里,做飯洗衣。生理的差別也就導致了心理的不同。所以女人細膩敏感,柔情似水,因為她們要卸去男人身上的繁蕪,祛除他們心上的不安和惶恐。其實男人是不安的,因為生活的重擔壓在他們的肩頭,不得不去面對。而男人剛強果斷,猶如頑石,喜歡把事情埋在心底。因為他們身邊還有需要照顧的女人,不想她擔驚受怕,所以很多事情就這樣埋到了心底,自己獨自一個人裝著。脾氣不好了就可能發火,可是就是不對女人講。也就是這樣子所以女人才擔憂,才想太多,可是,這一切也只是因為愛!男人怎么會想到自己所希望的結果早已背離了初衷,不但沒有想要的結果,反而讓女人心傷!
這就是世界的規則,只要愿意去細想,其實也可以好好的過下去的。所以我想,關于處事的哲學,每個人都應該細細的揣摩。
愛恨本一體,所以恨著某個人的時候別忘記了其實你是因為愛著他。知道是愛在作祟,那么何苦和自己做對了,不如笑對,讓自己和他都坦然一些,或者更好呢!
看過“張小嫻小說讀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