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小的寓言故事
短小不一定就不好,因為它有可能來自精悍。關于短小的寓言故事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短小的寓言故事篇,歡迎大家閱讀。
短小的寓言故事篇1:梓慶制鐻
梓慶是古代一位木匠,他擅長砍削木頭制造一種樂器,那時人們稱這種樂器為鐻(ju)。
梓慶做的鐻,看到的人都驚嘆不已,認為是鬼斧神工。魯國的君王聞聽此事后,召見梓慶問:“你是用什么方法制成鐻的?”
“我是個工匠,談不上什么技法。”梓慶回答說:“我只有體會,在做鐻時,從來不分心,而且實行齋戒,潔身自好,摒除雜念。齋戒到第3天,不敢想到慶功、封官、俸祿;第5天,不把別人對自己的非議、褒貶放在心上;第7天,我已經進入了忘我的境界。此時,心中早已不存在晉見君主的奢望,給朝廷制鐻,既不希求賞賜,也不懼怕懲罰。”
梓慶在把外界的干擾全部排除之后,進入山林中,觀察樹木的質地,精心選取自然形態合乎制鐻的材料,直至一個完整的鐻已經成竹在胸,這個時候才開始動手加工制作。
“否則,我不會去做!”梓慶向魯王詳細介紹制鐻過程后,繼續說:“以上的方法就是用我的天性和木材的天性相結合,我的鐻制成后之所以能被人譽為鬼斧神工,大概就是這個緣故。”
這個寓言教育人們,要想成就任何事情,都必須執著、專一、忘我。梓慶制鐻雖然有些過分夸大精神作用,但是強調干事業摒除雜念、精神專注是非常重要的。
短小的寓言故事篇2:不識車軛
車軛(e)是駕車時套在牲口脖頸上的一種木制駕具,略微彎曲有點像個“人”字形。
一天,一個鄭國人走在路上撿到一個車軛。因為他從未套過牲口駕車,所以不認識這是個什么東西。回家后,他拿著車軛去問鄰居說:“這是個什么東西?”
鄰居告訴他說:“這是車軛。”
雖然這個鄭國人知道了自己手里拿的這根彎木棒叫作“車軛”,但畢竟印象不深,他并沒把這件事放在心上。第二天,這個人又在路上撿到一個車軛,他又拿去問鄰居,鄰居回答說:“這是車軛。”
誰知這個鄭國人聽了以后,竟大怒。他說道:“先前那個東西,你說是車軛,現在這一個,你又說是車軛,路上哪來這么多的車軛呢?我看這分明是你在騙我,你不是個好東西。”他說著、罵著,竟然抓起鄰居的衣領同他打起架來。
一個人遇到了疑難事情,往往要請教別人。可是這個鄭國人,既想請教別人,又不虛心,還要懷疑別人。他不知道自己的愚昧無知,卻懷疑別人在欺騙自己。如此自以為是而又蠻橫無理的人,真是愚蠢可笑。
短小的寓言故事篇3:燕人還國
有一個在燕國出生,在楚國長大,直至花甲之年還不曾回過家鄉的燕國人,因為思鄉心切,不顧年事已高,氣血衰退,居然獨自一人不辭勞苦,千里迢迢去尋故里。
他在半路上遇到一個北上的人。兩人自我介紹以后,很快結成了同伴。他們一路上談天說地,起居時互相照應,因此趕起路來不覺得寂寞,時間仿佛過得很快。不知不覺,他們就到了晉國的地界。
可是這個燕國人沒有想到與自己朝夕相處、一路風塵的同伴竟在這時使出了捉弄人的花招。他的那個同伴指著前面的晉國城郭說道:“你馬上就要到家了。前面就是燕國的城鎮。”這燕人一聽,一股濃厚的鄉情驟然涌上心頭。他一時激動得說不出話來。他的兩眼被淚水模糊了,臉上愴然失色。過了一會兒,那同伴指著路邊的土神廟說:“這就是你家鄉的土神廟。”燕人聽了以后,馬上嘆息起來。家鄉的上神廟可是保佑自己的先輩在這塊燕國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的圣地呵!他們再往前走,那同伴指著路邊的一棟房屋說:“那就是你的先輩住過的房屋。”燕人聽了這話,頓時熱淚盈眶。滾滾的淚水把他的衣衫也弄濕了。祖居不僅是父母、祖輩生活過的城堡,而且是自己初生的搖籃。祖居該有多少動人的往事和令人懷念的、神圣而珍貴的東西呵!那同伴看到自己的謊話已經在燕人身上起了作用,心里暗暗為這種騙人的詭計自鳴得意。他為了進一步推波助瀾,拿燕人取樂,沒有等燕人的心情平靜下來,又指著附近的一座土堆說道:“那就是你家的祖墳。”這燕人一聽,更是悲從中來。自己的祖輩和生身的父母都安息在眼前的墳墓里。這座祖墳不就是自己的根嗎?雖然說這個燕人已年至花甲,然而他站在闊別多年的先輩墳前,卻感到自己像一個失去了爹娘的孤苦伶仃的孩子,再也禁不住強烈的心酸,一個勁地放聲痛哭起來。到了這個地步,那同伴總算看夠了笑話。他忍不住滿腹的暢快,哈哈大笑起來。像個勝利者一樣,那同伴對燕人解嘲地說:“算了,算了,別把身子哭壞了。我剛才是騙你的。這里只是晉國,離燕國還有幾百里地哩。”聽了同伴這么一說,燕人知道上了當。他懷鄉念舊的虔誠心情頓時煙消云散。緊接著占據他心靈的情感是,他對因輕信別人而導致的過度沖動深感難堪。
當這個燕國人真正到了燕國的時候,燕國的城鎮和祠廟,先輩的房屋和墳墓,已不像他在晉國見到的城市、祠廟、房屋和墳墓那樣具有感召力。回到了自己的家鄉,他觸景生情的傷感反而減弱了。
在幾十年里蓄積起來的一腔思鄉激情提前在晉國爆發,隨后又遭到了褻瀆。因此,當他真的到了故鄉,不僅再也無法重新積聚剛踏上歸途時的那股強大的追求力量,而且神圣的信仰也被欺詐蒙上了一層暗淡的陰影。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要用真誠的態度對待朋友和自己的事業。爾虞我詐到處泛濫的社會環境,很容易動搖人們高尚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