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寓言故事演講稿
適合演講的寓言故事可不多,或諷刺或有趣都有套路。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短篇寓言故事演講稿篇,歡迎大家閱讀。
短篇寓言故事演講稿篇1:鄭人買鞋
鄭國有一個人,眼看著自己腳上的鞋子從鞋幫到鞋底都已破舊,于是準備到集市上去買一雙新的。
這個人去集市之前,在家先用一根小繩量好了自己腳的長短尺寸,隨手將小繩放在座位上,起身就出門了。
一路上,他緊走慢走,走了一二十里地才來到集市。集市上熱鬧極了,人群熙熙攘攘,各種各樣的小商品擺滿了柜臺。這個鄭國人徑直走到鞋鋪前,里面有各式各樣的鞋子。鄭國人讓掌柜的拿了幾雙鞋,他左挑右選,最后選中了一雙自己覺得滿意的鞋子。他正準備掏出小繩,用事先量好的尺碼來比一比新鞋的大小,忽然想起小繩被擱在家里忘記帶來。于是他放下鞋子趕緊回家去。他急急忙忙地返回家中,拿了小繩又急急忙忙趕往集市。盡管他快跑慢跑,還是花了差不多兩個時辰。等他到了集市,太陽快下山了。集市上的小販都收了攤,大多數店鋪已經關門。他來到鞋鋪,鞋鋪也打烊(yang)了。他鞋沒買成,低頭瞧瞧自己腳上,原先那個鞋窟窿現在更大了。他十分沮喪。
有幾個人圍過來,知道情況后問他:“買鞋時為什么不用你的腳去穿一下,試試鞋的大小呢?”他回答說:“那可不成,量的尺碼才可靠,我的腳是不可靠的。我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這個人的腦瓜子真像榆木疙瘩一樣死板。而那些不尊重客觀實際,自以為是的人不也像這個揣著鞋尺碼去替自己買鞋的人一樣愚蠢可笑嗎?
短篇寓言故事演講稿篇2:膳吏辯誣
晉文公在位的時候,曾遇到過一起發(fā)生在自己身邊的陷害案。
某日,一個侍從在御膳間端了一盤烤肉,恭恭敬敬送到晉文公面前請其就餐。晉文公拿起餐刀正準備切肉嘗鮮,忽然發(fā)現肉上粘著不少頭發(fā)。他立即放下手中的小刀,命人去找膳吏。
那個膳吏看到傳召的侍從臉色不好,一路上不停地捉摸這次晉王召見的原因。究竟是剛送去的烤肉火功不夠,還是燒烤時用料不當,口味欠佳呢?他哪知道一見晉文公就遭到一陣責罵。晉王氣勢洶洶地說道:“你是存心想噎(ye)死我嗎?為什么在烤肉上放這么多頭發(fā)?”膳吏一聽,原來發(fā)生了一件自己沒有料到的禍事。雖然他明知道這件事里面有鬼,但在君王的氣頭上是不能辯白的。否則如果把握不好,很容易招致橫禍。因此,膳吏急忙跪拜叩頭,口中卻似是而非、旁敲側擊地說道:“請君王息怒,奴才真是該死。烤肉上纏著頭發(fā),我有三條罪責。我用最好的磨石把刀磨得比利劍還快,它能切肉如泥,可就是切不斷毛發(fā),這是我的第一大罪過。我在用木棍去穿肉塊的時候,竟然沒有發(fā)現肉上有一根毛發(fā),這是我的第二大罪過。我守著炭火通紅、烈焰炙人的爐子把肉烤得油光可鑒、吱吱有聲、香味撲鼻,然而就是烤不焦、燒不掉肉上的毛發(fā),這是我的第三大罪過。不過我還想補充一句,您是一位明察秋毫的賢明君主,您能不能把堂下的臣仆觀察一遍,看看其中是否有恨我的人呢?”晉文公覺得膳吏所言話外有音,所以對案情產生了一點懷疑。他立即召集屬下進行追問,結果不出膳吏所料,真的找出了那個想陷害膳吏的壞人。晉文公下令殺了那個人。
這篇寓言告訴人們,客觀世界里充滿了矛盾。我們只有掌握了科學的思維方法,才能在錯綜復雜的矛盾面前立于不敗之地。
短篇寓言故事演講稿篇3:兩小兒辯日
大教育家孔子在周游列國時,有次往東方的一個地方去,半路上看見有兩個10歲左右的小孩在路邊為一個問題爭論不休,于是就讓馬車停下來,到跟前去問他們:“小朋友,你們在爭辯什么呢?”
其中一個小孩先說道:“我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我們近一些,中午時離我們遠些。”另一個小孩的看法正好相反,他說:“我認為太陽剛升起來時遠些,中午時才近些。”先說的那個小孩反駁說:“太陽剛出來時大得像車蓋,到了中午,就只有盤子那么大了。這不是遠的東西看起來小,而近的東西看起來大的道理嗎?”另一個小孩自然也有很好的理由,他說:“太陽剛升起來時涼颼颼的,到了中午,卻像是火球一樣使人熱烘烘的。這不正是遠的物體感到涼,而近的物體使人覺得熱的道理嗎?”
兩個小孩不約而同地請博學多識的孔子來做“裁判”,判定誰是誰非。可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卻把能言善辯的孔老先生也難住了,因為當時自然科學還不發(fā)達,很難說明兩小孩所執(zhí)理由的片面性,也就不能判斷他們的誰是誰非了。孔子只好啞口無言。兩個小孩失口笑了起來,說:“誰說你知識淵博,無所不知呢?你也有不懂的地方啊!”
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示是:人生有限,知識無涯。從不同的角度會得出不同的看法,而要克服片面性就必須深化認識,進行辯證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