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三則寓言故事
抄寓言故事篇1:水亭上的蛀蟲會議
花園的池沼上有個木結構的水亭,幽雅別致。后來里面生了蛀蟲。蛀蟲們至空水亭的柱子,橫梁,桷(jue)頭,檐角,在里面悠哉游哉,自得其樂。
等到木頭的表皮終于蛀穿,蛀蟲們發現了自己所處的位置,不覺都寒心了。因為它們看到,下面是水,如果水亭一旦倒塌,它們也都會遭到滅頂之災。
蛀蟲們召開了緊急會議,會上大家激昂慷慨,發表了許多非常正確的意見,提出了非常正確的議案。為了使水亭免于倒塌,挽救它們自身的命運,急需采取的措施,就是全面停止蛀蝕。最后全體一致通過了決議。
每一條蛀蟲都稱贊這是一個很好的決議。不過每一條蛀蟲都想,這么大一個水亭,自己蛀那么一點,關系是不大的。它們都這么想,也都這么干,對水亭的蛀蝕一點也沒有減少。
事情發展得日益嚴重。會議不斷地召開,停蛀的呼聲更為激烈,決議的措詞也更為嚴厲而迫切。但情況依然如故,每條蛀蟲回去照例蛀各自的一點點。
直到有一天,水亭終于倒塌了,淹沒了,蛀蟲們的會議也到此收場了。
抄寓言故事篇2:庖丁解牛
這一天,庖丁被請到文惠君的府上,為其宰殺一頭肉牛。只見他用手按著牛,用肩靠著牛,用腳踩著牛,用膝蓋抵著牛,動作極其熟練自如。他在將屠刀刺入牛身時,那種皮肉與筋骨剝離的聲音,與庖丁運刀時的動作互相配合,顯得是那樣的和諧一致,美妙動人。他那宰牛時的動作就像踏著商湯時代的樂曲《桑林》起舞一般,而解牛時所發出的聲響也與堯樂《經首》十分合拍。
站在一旁的文惠君不覺看呆了,他禁不住高聲贊嘆道:“啊呀,真了不起!你宰牛的技術怎么會有這么高超呢?”
庖丁見問,趕緊放下屠刀,對文惠君說:“我做事比較喜歡探究事物的規律,因為這比一般的技術技巧要更高一籌。我在剛開始學宰牛時,因為不了解牛的身體構造,眼前所見無非就是一頭頭龐大的牛。等到我有了3年的宰牛經歷以后,我對牛的構造就完全了解了。我再看牛時,出現在眼前的就不再是一頭整牛,而是許多可以拆卸下來的零部件了!現在我宰牛多了以后,就只需用心靈去感觸牛,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它。我知道牛的什么地方可以下刀,什么地方不能。我可以嫻熟自如地按照牛的天然構造,將刀直接刺入其筋骨相連的空隙之處,利用這些空隙便不會使屠刀受到絲毫損傷。我既然連骨肉相連的部件都不會去硬碰,更何況大的盤結骨呢?一個技術高明的廚師因為是用刀割肉,一般需要一年換一把刀;而更多的廚工則是用刀去砍骨頭,所以他們一個月就要換一把刀。而我的這把刀已經用了19年了,宰殺過的牛不下千頭,可是刀口還像剛在磨刀石上磨過一樣的鋒利。這是為什么呢?因為牛的骨節處有空隙,而刀口又很薄,我用極薄的刀鋒插入牛骨的間隙,自然顯得寬綽而游刃有余了。所以,我這把用了19年的刀還像剛磨過的新刀一樣。盡管如此,每當我遇到筋骨交錯的地方,也常常感到難以下手,這時就要特別警惕,瞪大眼睛,動作放慢,用力要輕,等到找到了關鍵部位,一刀下去就能將牛剖開,使其像泥土一樣攤在地上。宰牛完畢,我提著刀站立起來,環顧四周,不免感到志得意滿,渾身暢快。然后我就將刀擦拭干凈,置于刀鞘之中,以備下次再用。”
文惠君聽了庖丁的這一席話,連連點頭,似有所悟地說:“好啊,我聽了您的這番金玉良言,還學到了不少修身養性的道理呢!”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世間萬物都有其固有的規律性,只要你在實踐中做有心人,不斷摸索,久而久之,熟能生巧,事情就會做得十分漂亮。
抄寓言故事篇3:書生丟官
有個南昌人,住在京城里,做著國子監的助教。一天,他偶而路過延壽街,看見一個年輕人正在點錢買《呂氏春秋》。剛好有一枚錢掉在地上,這個人就走過去用腳踩住錢。等年輕人走后,他就彎下腰把錢撿起來。旁邊坐著個老頭子,看了半天,忽然站起來問這人的名字,冷笑兩聲就走了。
后來這個人以上舍生的名義,進了謄錄館,求見選官,得到了江蘇常熟縣尉的職位。他正打點好行裝,準備上任,遞了一張名片給上司。當時,湯潛庵正擔任江蘇巡撫,這人求見了十多次,巡撫都不見他。官府里的巡捕傳下湯潛庵的命令,叫這人不必去赴任,原因是他的名字已經掛進了被檢舉彈劾的公文里了。這人大惑不解,便問是為什么事情而被彈劾的。人家回答說:“是因貪污。”這人想,自己還沒到任,哪里會貪污呢。肯定是搞錯了,就想進去當面解釋一下。巡捕將此事稟報了湯潛庵后,再次出來傳達道:“你難道不記得當年在書鋪里的事了嗎?你當秀才的時候,尚且愛那一文錢如命。現在你運氣好,當上了地方官,那你還不把手伸進人家的口袋里去偷,成了戴著烏紗的小偷?請你馬上解下大印走吧,別一路上哭個不停。”這人才知道,當年問他姓名的老頭,竟是這位湯老爺。他于是慚愧地辭官而去。
當官還沒上任就被彈劾,也算是一件出人意外的事。這個故事可以給那些貪圖小利、行為不檢的人作個勸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