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寓言故事
寓言,在文學體裁中的地位遠不可比小說、散文、詩歌等主流文體??陀^的來說,大部分文學史把寓言定位為邊緣文體。雖然如此,但寓言故事還是離不開我們的生活。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表演寓言故事篇,歡迎大家閱讀。
表演寓言故事篇1:郊游遇艷
晉朝時候,出了個名叫潘岳的才子。
潘岳不但才學高、人品好,而且眉清目秀、鼻直口方、唇紅齒白,長得俊秀無比,再加上瀟灑的風度,猶如玉樹臨風,風流倜儻,引人愛慕。
潘岳很喜歡打獵,常常帶著自己打獵用的彈弓到郊外去游玩。當他走出洛陽大道,婦女們遠遠望見他,就會奔走相告:“那個英俊的才子潘岳來了,快點去看哪!”就這樣,傾慕潘岳的婦女都跑過來爭著一睹他的風采。大家越是看,越是被他漂亮的容貌和非凡的氣度所吸引,就手拉手圍成圓圈,把潘岳圍在中間,怎么也舍不得讓他離開。一時間,潘岳受到眾人愛慕的事在當時傳為美談。
有個叫左思的詩人,長得獐頭鼠目,十分丑陋,氣質也很猥瑣。他聽說了這件事后,很是羨慕。他不禁暗想:潘岳會打獵,我也會打獵呀,我何不模仿他也去郊外游獵一番呢,說不定婦女們也會一樣傾心于我呢!
打定了主意,左思收拾了一番,第二天就帶著彈弓走出洛陽大道去。婦女們遠遠望見帶彈弓的人,以為又是潘岳來了,十分高興,就都聚集攏來。等到那人走近仔細一瞧,原來是個長得奇丑無比的小老頭,等著看潘岳的婦女們失望極了。
再說左思看到真的有這么多婦女圍攏來,心下很是得意。誰知道婦女們一走過來都紛紛向他吐唾沫,還嫌惡地說:“呸,丑八怪,學人家又學不像,真沒臉!”左思猝不及防,被吐了個一身一臉,只得一邊擦,一邊狼狽不堪地轉身逃回家去了。
左思不考慮潘岳受歡迎的內在因素是長相英俊,一味從形式上模仿別人,結果適得其反。可見模仿要有相同的客觀條件作基礎,不能盲目地生搬硬套。否則,難以收到預想的效果。
表演寓言故事篇2:獼猴與雞
從前,有個人養了一大群家雞,家雞個個都長得油光水滑,雄糾糾氣昂昂的。
有一次,這個人從外面領回一只獼猴,他把這只獼猴和他的家雞放在一起生活。
和家雞們比起來,這只獼猴實在是相形見絀。它的外表實在不好看,它沒有雄雞那鮮紅高傲的冠子,沒有母雞那金黃尖利的爪子,它身上的毛灰不溜秋的,完全不是家雞那種五彩斑斕的油亮羽毛。從外表看,家雞的確比獼猴漂亮多了。再看生活習慣,家雞們都是啄食,它們的脖子一動一動的,低頭啄一會又抬起頭來走幾步,樣子十分優雅。而獼猴呢?一副渾然無知的樣子,吃東西、飲水都要用兩只前腳去捧起來,整個臉都湊到食物上去了,常常吃得滿嘴滿臉都是,真難看。
可是,這獼猴的品質卻很好。每當有外敵出現,它總是第一個挺身而出,不顧危險,表現得十分勇敢,就連平時看起來雄糾糾氣昂昂走路傲氣十足的高大的雄雞也比不上它。這還不說,獼猴的日常工作也十分出色,它忠于職守,勤勉細心,司晨報曉也在眾雞之前。因此獼猴外表雖不及家雞,但它依然深得主人喜愛,主人總是親切地稱它為“天雞”。
多少年后,這只獼猴死去了。它的后代小獼猴依然和家雞們生活在一起??墒?,小獼猴卻完全不像它的父輩,它違背了父輩的言傳身教。小獼猴從小就不去學習父輩的好品質、繼承老獼猴的優點長處,而是整日羨慕家雞的鮮艷的羽毛,模仿家雞優雅高傲的動作。日復一日,小獼猴總不愿離開家雞一步。終于,小獼猴既不會像老獼猴那樣辛勤地司晨報曉,更沒有了臨危不懼、面對敵人挺身而出的勇敢。它現在只有滿肚子的虛榮,每天只會戴上雞冠一樣的高帽子,挺胸昂首走路,或將脖子一伸一縮地吃吃喝喝而已。
主人對小獼猴失去了信心,小獼猴也失去了“天雞”的光榮稱呼,只是一只不討主人喜愛的獼猴了。
小獼猴的故事教育人們,應該繼承和學習老一輩的勤勞勇敢的優良傳統,而不要沾染華而不實、游手好閑的不良習氣,否則,即使有了好看的外表,也是毫無用處的。
表演寓言故事篇3:賢士與庸才
一天,趙簡子乘船在黃河上游玩,十分開心??粗咸蠔|去的河水,忽然,趙簡子深有感慨地說:
“怎樣才能得到賢士,整天與他相處呢?”
劃船的人名叫古乘,聽了趙簡子的感嘆后向趙簡子深深鞠了一躬,說:
“大人聽我冒昧地說幾句。你看那些珠寶、美玉,它們沒有長腳,離這里又有千里之遠,卻能來到這里,為什么呢?這是人們因為喜好它們,便從千里之外將它們尋了來。而賢士是長腳的,他們不來,恐怕是因為您不喜好他們吧?”
趙簡子說:“不對,我平素廣招人才,門下食客就有上千人。我對他們的供養也是很真心的,如果發現早上吃的東西不夠了,我馬上派人在晚上去市場收稅供給他們;如果晚上吃的東西不夠了,早上就派人去市場收稅供給他們。我對他們如此真誠大方,還能說我不喜好賢士嗎?”
古乘聽了趙簡子這番話后說:“鴻鵠之所以能飛得又高又遠,是因為它依靠著堅硬的翅膀。它背上的細毛、腹部的絨毛,長長短短、松松軟軟、多多少少沒有一個定數。這樣的毛,少了一把,不影響它飛得高,多了一把,也不影響它飛得低。大人您所需要依賴的應該是像翅膀那樣能讓您高飛的有用之才,而不是像細絨毛那樣無足輕重的無用之才。賢才在精而不在多,庸才再多也無益。不知大人門下上千食客中,有沒有像鴻鵠翅膀那樣的有用之才?該不會都是些細絨毛吧!”
古乘一番話,使趙簡子深受啟發,自己門下食客上千,卻常常生出渴求賢士的感慨,這原因恐怕已經十分明確了。
愛惜人才、選拔人才,并不在于數量和形式,而要尋求真正的有用之才,于國于己有利,這才是明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