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寓言故事的勵志
中國寓言故事的勵志篇1:師文學琴
古時候有個善于彈琴的樂師名叫瓠(hu)巴,據說在他彈琴的時候,鳥兒能踏著節拍飛舞,魚兒也會隨著韻律跳躍。鄭國的師文聽說了這件事后,十分向往,于是離家出走,來到魯國拜師襄為師。師襄手把手地教他調弦定音,可是他的手指十分僵硬,學了3年,竟彈不成一個樂章。師襄無法可想,只好說:“你太缺乏悟性,恐怕很難學會彈琴,你可以回家了。”
師文放下琴后,嘆了口氣,說:“我并不是不能調好弦、定準音,也不是不會彈奏完整的樂章。然而我所關注的并非只是調弦,我所向往的也不僅僅是音調節津。我的真正追求是想用琴聲來渲泄我內心復雜而難以表達的情感啊,在我尚不能準確地把握情感,并且用琴聲與之相呼應的時候,我暫時還不敢放手去撥弄琴弦。因此,請老師再給我一些時日,看是否能有長進!”
果然,在過了一段時間以后,師文又去拜見他的老師師襄。師襄問:“你的琴現在彈得怎樣啦?”
師文胸有成竹地說:“稍微摸到了一點門道,請讓我試彈一曲吧。”
于是,師文開始撥弄琴弦。他首先奏響了屬于金音的商弦,使之發出代表8月的南呂樂律,只覺琴聲挾著涼爽的秋風拂面,似乎草木都要成熟結果了。
面對這金黃收獲的秋色,他又撥動了屬于木音的角弦,使之發出代表2月的夾鐘樂律,隨之又好像有溫暖的春風在耳畔回蕩,頓時引來花紅柳綠,好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色。
接著,師文奏響了屬于水音的羽弦,使之發出代表11月的黃鐘樂律,不一會兒,竟使人感到霜雪交加,江河封凍,一派肅殺景象如在眼前。
再往下,他叩響了屬于火音的征(zhi)弦,使之發出代表5月的蕤(rui)賓樂律,又使人仿佛見到了驕陽似火,堅冰消釋。
在樂曲將終之際,師文又奏響了五音之首的宮弦,使之與商、角、征、羽四弦產生和鳴,頓時在四周便有南風輕拂,祥云繚繞,恰似甘露從天而降,清泉于地噴涌。
這時,早已聽得如癡如醉的師襄忍不住雙手撫胸,興奮異常,當面稱贊師文說:“你的琴真是演奏得太美妙了!即使是晉國的師曠彈奏的清角之曲,齊國的鄒衍吹奏的律管之音,也無法與你這令人著迷的琴聲相媲美呀!他們如果能來此地,我想他們一定會帶上自己的琴瑟管簫,跟在你的后面當學生哩!”
師文學琴的故事說明:學習任何技藝,都不能滿足于表面上的簡單操作,而要像師文那樣花氣力,下苦功,深究其理,矢志不渝,只有這樣,才有可能達到得心應手的自由境界,從而取得常人難及的業績。
中國寓言故事的勵志篇2:游泳學教授
大公雞獲得了游泳學教授職稱。開始,鴨們都不相信:鴨們沒有一個被評上游泳學教授的,大公雞怎么當上了呢?后來,大公雞把打著鋼印的職稱證書給它們看,它們才不得不接受了這一現實。
鴨們想,大公雞既然能評上游泳學教授,游泳學知識一定十分淵博,何不請它來講講課?
大公雞邁著八字步走上講臺,清了清嗓子說:“游泳嘛,這兩個字都有三點水,所以,游泳一定離不開水。”
鴨們洗耳恭聽。
“有水才能游泳,無水就不能游泳。操場上不能游泳,屋子里不能游泳,房頂上不能游泳,山梁上不能游泳,大樹上不能游泳,還有
“凡是沒有水的地方都不能游泳。這我們懂!教授,您講點我們不懂的吧!”一只小鴨忍不住了,大聲嚷道。
大公雞狠狠剜了小鴨一眼,接著講:“有水的地方也不一定都能游泳。比如說,油水里不能游泳,開水里不能游泳,泥水里不能游泳,毒水里不能游泳,還有……”
“教授,這我們也懂。您還是講講我們還不了解的知識吧!”一只年輕的鴨打斷了它的話。
“難怪你們只能浮在水面上,想潛到水里也潛不進去呢!你們都是這么的不謙遜,怎么能學到知識?怎么能進步?”大公雞不高興地說。
“教授,我們為什么不能潛進水里去呢?就請您把這個問題給我們講講好嗎?”一只年紀較大的鴨請求說。
“這個問題嘛,很簡單,”大公雞扶了扶眼鏡,“你們潛不進水里去,原因有兩條:第一,身上的毛太多太厚;第二,體內的油太多太厚。”
“我們怎么才能潛到水里去?”
“這個問題嘛,也很簡單。第一,把身上的毛拔光;第二,用注射器把體內的油抽出來。特別是你們的屁股太胖,一定要把那里面的油抽干凈。否則,它的浮力太大。會像氣球一樣浮在水面上,你們用多大的勁也白搭。”
鴨們一個個瞠目結舌。
“不過,這些辦法都叫人有點難以接受。因為它要讓大家承受太多太多的痛苦。還有一個更科學更簡單更省事更易行的辦法
“什么辦法?”鴨們關切地問。
“每人都在身上綁一塊大石頭,下到水里,保準一下子就潛下去了!”
這算什么知識啊?
鴨們一哄而散
中國寓言故事的勵志篇3:尋找千里馬
伯樂善于辨認千里馬,他想把自己的兒子也培養成相馬的能手。于是他給了兒子一本《馬經》,要兒子按照《馬經》上畫的圖樣去尋找千里馬。
兒子找啊,找啊,他每遇到一匹馬,都拿《馬經》上的圖樣來仔細核對,看看與書上畫的特征是否相符。可是每次總有些細節對不上號。就這樣找了一年,還是沒找到一匹和書上畫的一模一樣的馬。他只好垂頭喪氣地回去告訴父親。伯樂勸他不要灰心,叫他出去接著找。
無奈,兒子又踏上了尋找千里馬的征程。上哪兒去找呢?他撫摸著《馬經》,嘆了口氣,不知道該怎么辦才好。兒子漫無目的地走啊走啊,心里不停地問:“千里馬啊,你到底在哪里呢?”
正在發愁間,一只大蛤蟆一邊“咕咕”地叫著,一邊一蹦一跳地過來了。兒子看了半天,心下忽然“咯噔”一下:“咦,這不就是……”他大喜過望,掉頭就往家跑。
還沒邁進家門,兒子便大嚷起來:“我找到千里馬了!我找到千里馬了!”伯樂聽了,忙奔出來問:“快說說,你找到什么樣的千里馬了?”兒子上氣不接下氣地回答:“我見過許許多多的馬,只有這一匹和書上畫的最像了。它也是頭顱高高隆起,眼眶深陷,背脊縮著。只是有一樣——它的蹄子卻不像。”聽完了兒子的話,伯樂心里明白了大半,他只得苦笑著說:“孩子啊,這匹‘馬’雖好,可是它蹦蹦跳跳的,人騎上去怎么受得了呢?”話音剛落,兒子臉上的笑容頓時僵住了。
伯樂的兒子錯就錯在把書本作為一成不變的教條,而不善于從實際出發來分析問題,這樣怎么能找得到千里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