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動物的成語寓言故事
有關動物的成語寓言故事篇1:畫龍點睛
傳說古時候有個畫家叫張僧繇,他畫龍畫得特別好。
有一次,他在金陵(現在南京)安樂寺的墻壁上畫了四條巨龍,那龍畫得活靈活現,非常逼真,只是都沒有眼睛。人們問張僧繇:“為什么不把眼睛畫出來。”他說:“眼睛可不能輕易畫呀!一畫了,龍就會騰空飛走的!”大家聽了,誰也不信,都認為他在說大話。后來,經不起人們一再請求,張僧繇只好答應把龍的眼睛畫出來。奇怪的事情果然發生了,他剛剛點出第二條龍的眼睛,突然刮起了大風,頃刻間電閃雷鳴。兩條巨龍轉動著光芒四射的眼睛沖天而起,騰空而去。圍觀的人,個個看得目瞪口呆,對張僧繇更佩服了。
成語“畫龍點睛”就是從這個傳說中來的。現在一般用來比喻寫作、講話時,在關鍵性的地方用上一兩句精辟的語言來點明含義,使內容更加生動有力。這種手法也稱為“點睛”之筆。
有關動物的成語寓言故事篇2:愛屋及烏
商朝末年,紂王窮奢極欲,殘暴無道,西方諸侯國的首領姬昌決心推翻商朝統治,積極練兵備戰,準備東進,可惜他沒有實現愿望就逝世了。姬昌死后,他兒子姬發繼位稱王,世稱周武王。周武王在軍師姜尚(太公)及弟弟姬曰(周公)、姬奭(召公)的輔佐下,聯合諸侯,出兵討伐紂王。雙方在牧野交兵。這時紂王已經失盡人心,軍隊紛紛倒戈,終于大敗。商朝都城朝歌很快被周軍攻克。紂王自焚,商朝滅亡。
紂王死后,武王心中并不安寧,感到天下還沒有安定。他召見姜太公,問道:“進了殷都,對舊王朝的士眾應該怎么處置呢?”
“我聽說過這樣的話:如果喜愛那個人,就連同他屋上的烏鴉也喜愛;如果不喜歡那個人,就連帶厭惡他家的墻壁籬笆。這意思很明白:殺盡全部敵對分子,一個也不留下。大王你看怎么樣?”太公說。
武王認為不能這樣。這時召公上前說:“我聽說過:有罪的,要殺;無罪的,讓他們活。應當把有罪的人都殺死,不讓他們留下殘余力量。大王你看怎么樣?”武王認為也不行。
這時周公上前說道:“我看應當讓各人都回到自己的家里,各自耕種自己的田地。君王不偏愛自己舊時朋友和親屬,用仁政來感化普天下的人。”
武王聽了非常高興,心中豁然開朗,覺得天下可以從此安定了。
后來,武王就照周公說的辦,天下果然很快安定下來,民心歸附,西周也更強大了。
有關動物的成語寓言故事篇3:打草驚蛇
唐朝的時候,有一個名叫王魯的人,他在衙門做官的時候,常常接受賄賂、不遵守法規。有一天,有人遞了一張狀紙到衙門,控告王魯的部下違法、接受賄賂。王魯一看,狀紙上所寫的各種罪狀,和他自己平日的違法行為一模一樣。王魯一邊看著狀紙,一邊發著抖:這...這不是在說我嗎?
王魯愈看愈害怕,都忘狀紙要怎么批,居然在狀紙上寫下了八個大字:汝雖打草,吾已蛇驚。意思就是說你這樣做,目的是為了打地上的草,但我就像是躲在草里面的蛇一樣,可是被大大的嚇了一跳了!
后來,大家就根據王魯所寫的八個字汝雖打草,吾已蛇驚,引伸為打草驚蛇這句成語。
有關動物的成語寓言故事篇4:驚弓之鳥
相傳,戰國時有個叫更贏的射箭能手。一天,他和魏王正在一起休息,忽然看見有一只雁在天空中飛。他對魏王說:我不射箭,只拉一下弓,這只雁就會掉下來。說著,他左手托弓,右手拉弦,只聽砰的一聲,那只雁就應聲墜落下來。魏王很奇怪,他對魏王說:這是一只受過傷又掉隊的雁。因此它聽到弓弦響聲后,就拼命地向上飛,一使勁,傷口裂開,就掉了下來。這個成語比喻因受過驚嚇而遇事特別膽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