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的寓言故事
小學生的寓言故事篇1:鯤鵬與蓬雀
傳說古代在很遠很遠的北方,大地以草木為毛發,而那個地方氣候異常的寒冷,草木不生,于是人們把那個地方叫“窮發”。
在那個草木不生的地方,有一片大海,是大自然造就的一片遼闊的水域。在這片水域中,生活著一條碩大無比的魚,這條魚的身體有幾千里寬,而它的身體有多長呢,誰也說不清楚,這條大魚的名字就叫做鯤。有一天,這條大魚變作了一只鳥,也同樣是大得不可思議。這只鳥的脊背有泰山那樣高大,雙翅一展,就像是掛在天空的云彩遮住了半個天空,這只鳥名叫鵬。
這只大鵬鳥打算從北海飛到南海一游,它扇動起兩個巨大的翅膀,盤旋直沖天空而形成一股狂飚,大鵬鳥直飛到九萬里的高空,那是一個連云氣都達不到的地方。大鵬的脊背幾乎是緊靠著青天了,然后它再準備朝南海的方向飛去。
有一群小蓬雀活動在一片灌木叢中,整天聚集在蓬刺矮樹間跳來跳去、嘰嘰喳喳,倒也自得其樂十分滿足。當它們聽說了大鵬鳥上飛高空九萬里的事情后,十分驚訝與困惑,它們嚷嚷道:“簡直是發了瘋了,發了瘋了。它干嘛要飛那么高呢?它到底想干什么呢?”其中一只蓬雀以一種批評家的口氣說:“我跳躍著向上一飛,也不過幾丈高就落下來,我在灌木叢中飛來飛去,悠然自得,我這就是世界上最好的飛翔了,那只奇怪的大鵬干嘛要飛那么高呢?飛那高有什么意義呢?”
看來,這些胸無大志的蓬雀不但不能理解壯志凌云的鯤鵬,反而還譏笑它,這真是小和大的鴻溝,愚蠢和智慧的區別啊。
小學生的寓言故事篇2:伯愁和千里馬
伯愁是伯樂幼年時的好朋友。成人后,以磨面為生,本小利薄,小日子過得緊緊巴巴的,整天愁眉苦臉,像根秋絲瓜。
這天,他從城里回來,卻一反常態,笑逐顏開。
老伴驚詫地問:“你揀到寶貝啦,今天這么高興?”伯愁說:“我在城里碰到伯樂啦,他答應送我一匹千里馬!你算算,千里馬日行千里,夜行八百,一天能磨多少面?往后,咱們的日子不用愁了!”
老伴也聽別人說過,伯樂善識千里馬。丈夫這么說,她心里也挺高興。
第二天一大早,伯愁就把家里那匹拉磨的黑馬牽到城里去。中午,騎著一匹渾身像錦緞裹著似的棗紅馬回來了。他高高興興地對老伴說:“看見沒有?這是匹千里追風赤兔馬!我騎著它從城里回來,百把里路,不到一個時辰就到家了!”
奇怪的是,這匹赤兔馬拉起磨來,并不比原來那匹黑馬快多少,伯愁的日子還是不好過。他的如意算盤落空了,臉上又堆滿了愁云。
“唉!世人都說伯樂善識千里馬,我看他是徒有虛名而已!”伯愁長吁短嘆地說。
不久,從城里回來的人說,伯樂在馬市上又發現了一匹千里烏騅馬。這匹烏騅馬,很像伯愁家原來那匹拉磨的黑馬。
伯愁聽了,一個勁地搖頭:“笑話!笑話!”
小學生的寓言故事篇3:答雞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給人下了一個定義:“人是沒羽毛的動物。”
兩只腳的公雞得知后,咬緊牙關拔掉自己身上的羽毛,大模大樣地向人們宣稱:“瞧,我們是人了!”
人們嘻笑不止。
公雞惱怒地問:“人沒有羽毛,我們也沒有羽毛;人只有兩只腳,我們也只有兩只腳。難道這不是事實嗎?”
人們請蘇格拉底回答這個問題。蘇格拉底抓來一把癟谷撒在地上,兩只雞立刻撲了過去爭搶起來。它倆比賽似地把一粒一粒癟谷吞進肚子里。你啄得快,我比你啄得更快。誰都怕自己少吃了一粒。當地上還剩下最后幾顆癟谷的時候,兩只公雞竟爭斗起來。你啄我一口,我蹬你一爪,你叼著我的冠子不放,我咬著你的脖子不丟,不一會兒,兩只公雞便都鮮血淋漓,遍體鱗傷地躺在地上不能動彈了。
蘇格拉底費了好大的勁兒才把它倆拉開,笑道:“為了幾粒癟谷就斗成這樣,也配叫人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