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寓言故事有哪些
我知道寓言故事篇1:小吏烹魚
某一天,有人把一條鮮活的大魚送到鄭國子產的府上,以表達對這位卿相的恭敬。豪門大戶平時并不缺一頓飯菜,所以子產便叫一個小吏把魚放到池塘里養起來。
相府池塘里的魚雖然很多,但并不是一個小吏所能輕易享用的。這次小吏見魚就在手里,便悄悄拿回去煮著吃了。
事后,小吏報告子產說:“我已經把那條魚放到池塘里去了。您猜怎么著,那魚剛一入水,呆頭呆腦,穩不住身子。我當它是活不過來了。可是沒過多久,魚就緩過氣來,甩了甩尾巴,一頭鉆進深水中去了。”子產高興地說:“好、好!這正是我們常說的‘如魚得水’。它找到合適的去處了。”
小吏見謊話沒有被識破,從子產那里出來時很得意。他自言自語地說:“都說子產很聰明,我看有點言過其實。魚已經被我煮著吃了,他還以為正在池塘里歡著,嘴上不住地說什么‘找到合適的去處了’。難道這合適的去處竟然是我的肚腸嗎?哈、哈!真有意思。”
子產能在鄭國被人稱為一個賢相,必然具備一定的才華。他被小吏所蒙騙的事實說明,一個有才學的人雖然難以被不合情理的話所蒙蔽,但不等于說他不會被合乎情理的話所欺騙。
我知道寓言故事篇2:朝三暮四
宋國有一個狙(ju)公,十分喜愛獼猴。為了觀賞這種似人非人、富有靈性的動物,他專門喂養了一群獼猴。狙公與獼猴相處久了,人猴之間的信息溝通就成了一種心領神會的交流。不僅狙公可以從獼猴的一舉一動和喜怒哀樂中看出這種動物的欲望,而且獼猴也能從狙公的表情、話音和行為舉止中領會人的意圖。
因為狙公養的獼猴太多,每天要消耗大量的瓜、菜和糧食,所以他必須節制家人的消費,把儉省下來的食物拿去給獼猴吃。然而一個普通的家庭哪有財力物力滿足一群獼猴對食物的長期需要呢?有一天,狙公發覺家里的存糧難以維持到新糧入庫的時候,因此意識到限制獼猴食量的必要性。
獼猴這種動物不像豬、羊、雞、犬,吃不飽時僅僅只是哼哼叫叫,或者外出自由覓食。對于獼猴,如果不提供良好的待遇,想讓它們安分守己是辦不到的。它們會像一群頑皮的孩子,經常給人鬧一些惡作劇。既然沒有條件讓獼猴吃飽,又不能讓它們肆意搗亂,狙公只好想主意去安撫它們。狙公家所在的村子旁邊,有一棵高大的櫟(li)樹。每年夏天,櫟樹枝杈上長出的密密麻麻的長圓形樹葉,早已把樹冠裝點得像一頂華蓋。這棵樹下成了人們休息、納涼的好地方。一到秋天,櫟樹上結滿了一種獼猴愛吃的球形堅果橡子。在口糧不足的情況下,用橡子去給獼猴解饞充饑是個好辦法。于是狙公對獼猴說:“今后你們每天飯后,另外再吃一些橡子。你們每天早上吃三粒,晚上吃四粒,這樣夠不夠?”獼猴只弄懂了狙公前面說的一個“三”。一個個立起身子,對著狙公叫喊發怒。它們嫌狙公給的橡子太少。狙公見獼猴不肯馴服,就換了一種方式說道:“既然你們嫌我給的橡子太少,那就改成每天早上給四粒,晚上給三粒,這樣總夠了吧?”獼猴把狙公前面說的一個“四”當成全天多得了橡子,所以馬上安靜下來,眨著眼睛,撓著腮幫,露出高興的神態。
一群辨不清“朝三暮四”和“暮四朝三”孰多孰少的愚蠢的獼猴,恰似那些沒有頭腦、只會盲目計較的人的一面鏡子。不過,在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在復雜的客觀世界面前,看問題必須摒除實同形異的假象的誘惑。此外,在人際關系中,一定要講原則、重信義,不做那種朝親“三”,暮近“四”的見異思遷之人。
我知道寓言故事篇3:燕人還國
有一個在燕國出生,在楚國長大,直至花甲之年還不曾回過家鄉的燕國人,因為思鄉心切,不顧年事已高,氣血衰退,居然獨自一人不辭勞苦,千里迢迢去尋故里。
他在半路上遇到一個北上的人。兩人自我介紹以后,很快結成了同伴。他們一路上談天說地,起居時互相照應,因此趕起路來不覺得寂寞,時間仿佛過得很快。不知不覺,他們就到了晉國的地界。
可是這個燕國人沒有想到與自己朝夕相處、一路風塵的同伴竟在這時使出了捉弄人的花招。他的那個同伴指著前面的晉國城郭說道:“你馬上就要到家了。前面就是燕國的城鎮。”這燕人一聽,一股濃厚的鄉情驟然涌上心頭。他一時激動得說不出話來。他的兩眼被淚水模糊了,臉上愴然失色。過了一會兒,那同伴指著路邊的土神廟說:“這就是你家鄉的土神廟。”燕人聽了以后,馬上嘆息起來。家鄉的上神廟可是保佑自己的先輩在這塊燕國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的圣地呵!他們再往前走,那同伴指著路邊的一棟房屋說:“那就是你的先輩住過的房屋。”燕人聽了這話,頓時熱淚盈眶。滾滾的淚水把他的衣衫也弄濕了。祖居不僅是父母、祖輩生活過的城堡,而且是自己初生的搖籃。祖居該有多少動人的往事和令人懷念的、神圣而珍貴的東西呵!那同伴看到自己的謊話已經在燕人身上起了作用,心里暗暗為這種騙人的詭計自鳴得意。他為了進一步推波助瀾,拿燕人取樂,沒有等燕人的心情平靜下來,又指著附近的一座土堆說道:“那就是你家的祖墳。”這燕人一聽,更是悲從中來。自己的祖輩和生身的父母都安息在眼前的墳墓里。這座祖墳不就是自己的根嗎?雖然說這個燕人已年至花甲,然而他站在闊別多年的先輩墳前,卻感到自己像一個失去了爹娘的孤苦伶仃的孩子,再也禁不住強烈的心酸,一個勁地放聲痛哭起來。到了這個地步,那同伴總算看夠了笑話。他忍不住滿腹的暢快,哈哈大笑起來。像個勝利者一樣,那同伴對燕人解嘲地說:“算了,算了,別把身子哭壞了。我剛才是騙你的。這里只是晉國,離燕國還有幾百里地哩。”聽了同伴這么一說,燕人知道上了當。他懷鄉念舊的虔誠心情頓時煙消云散。緊接著占據他心靈的情感是,他對因輕信別人而導致的過度沖動深感難堪。
當這個燕國人真正到了燕國的時候,燕國的城鎮和祠廟,先輩的房屋和墳墓,已不像他在晉國見到的城市、祠廟、房屋和墳墓那樣具有感召力。回到了自己的家鄉,他觸景生情的傷感反而減弱了。
在幾十年里蓄積起來的一腔思鄉激情提前在晉國爆發,隨后又遭到了褻瀆。因此,當他真的到了故鄉,不僅再也無法重新積聚剛踏上歸途時的那股強大的追求力量,而且神圣的信仰也被欺詐蒙上了一層暗淡的陰影。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要用真誠的態度對待朋友和自己的事業。爾虞我詐到處泛濫的社會環境,很容易動搖人們高尚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