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6歲孩子寓言故事
適合6歲孩子寓言故事篇1:張良與老人
張良是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臣,在他年輕時,曾有過這么一段故事。
那時的張良還只是一名很普通的青年。一天,他漫步來到一座橋上,對面走過來一個衣衫破舊的老頭。那老頭走到張良身邊時,忽然脫下腳上的破鞋子丟到橋下,還對張良說:“去,把鞋給我撿回來!”張良當時感到很奇怪又很生氣,覺得老頭是在侮辱自己,真想上去揍他幾下。可是他又看到老頭年歲很大,便只好忍著氣下橋給老頭撿回了鞋子。誰知這老頭得寸進尺,竟然把腳一伸,吩咐說:“給我穿上!”張良更覺得奇怪,簡直是莫名其妙。盡管張良已很有些生氣,但他想了想,還是決定干脆幫忙就幫到底,他還是跪下身來幫老頭將鞋子穿上了。
老頭穿好鞋,跺跺腳,哈哈笑著揚長而去。張良看著頭也不回、連一聲道謝都沒有的老頭的背影,正在納悶,忽見老頭轉身又回來了。他對張良說:“小伙子,我看你有深造的價值。這樣吧,5天后的早上,你到這兒來等我。”張良深感玄妙,就誠懇地跪拜說:“謝謝老先生,愿聽先生指教。”
第5天一大早,張良就來到橋頭,只見老頭已經先在橋頭等候。他見到張良,很生氣地責備張良說:“同老年人約會還遲到,這像什么話呢?”說完他就起身走了。走出幾步,又回頭對張良說:“過5天早上再會吧。”
張良有些懊悔,可也只有等5天后再來。
到第5天,天剛蒙蒙亮,張良就來到了橋上,可沒料到,老人又先他而到。看見張良,老頭這回可是聲色俱厲地責罵道:“為什么又遲到呢?實在是太不像話了!”說完,十分生氣地一甩手就走了。臨了依然丟下一句話,“還是再過5天,你早早就來吧。”
張良慚愧不已。又過了5天,張良剛剛躺下睡了一會,還不到半夜,就摸黑趕到橋頭,他不能再讓老頭生氣了。過了一會兒,老頭來了,見張良早已在橋頭等候,他滿臉高興地說:“就應該這樣啊!”然后,老頭從懷中掏出一本書來,交給張良說:“讀了這部書,就可以幫助君王治國平天下了。”說完,老頭飄然而去,還沒等張良會過神來,老頭已沒了蹤影。
等到天亮,張良打開手中的書,他驚奇地發現自己得到的是《太公兵法》,這可是天下早已失傳的極其珍貴的書呀,張良驚異不已。
從此后,張良捧著《太公兵法》日夜攻讀,勤奮鉆研。后來真的成了大軍事家,做了劉邦的得力助手,為漢王朝的建立,立下了卓著功勛,名噪一時,功蓋天下。
張良能寬容待人,至誠守信,做事勤勉,所以才能成就一番大事業。這也告訴我們,一個人加強自我修養是多么重要。
適合6歲孩子寓言故事篇2:齊威王的禮物
齊威王在位的時候,有一年,楚國出兵大舉進犯齊國。齊國的兵力遠不是楚國的對手,齊威王情急之下,只好派人向趙國求救。
齊王撥出黃金100兩,車馬10輛作為禮物交給淳于髡(kun),讓他帶上這些禮物去趙國換取救兵。
淳于髡看著這100兩黃金和10輛車馬,忽然大笑不止,把頭上的帽纓都笑斷了。
齊威王被笑得摸頭不知腦,問淳于髡說:“你這樣狂笑,是為什么呢?是不是覺得禮物太薄了呢?”
淳于髡忍住笑,回答說:“我怎么敢呢!”
齊威王又問:“那你為什么如此大笑不止呢?”
淳于髡回答說:“我想起了今天早上看到的一件事,覺得非常好笑。”
齊威王問:“什么事?”
淳于髡說:“今天一早,我在來上朝的路上,看到一個農夫正跪在路旁祭田。他面前焚著3根香,擺著一小盅酒;他右手舉起一只小豬爪,左手打著揖,祈求說:‘土地爺啊,請您保佑我好運,讓我肥豬滿圈,五谷滿倉,金銀滿箱,長命百歲,兒孫滿堂,還要保佑我的兒孫個個富裕無比。’我見他祭品寒酸微薄,奢望卻比天還高,不由得越想越好笑。”
齊威王聽了,頓時恍然大悟,感到很是慚愧。于是,他趕緊命人備好黃金1000鎰(yi),白壁10對,車馬100乘,交給淳于髡前往趙國。
淳于髡帶上這些東西,連夜奔赴趙國向趙王求援。
趙王接到禮物,迅速派出精兵10萬,戰車千輛,增援齊國。楚國得知趙國出兵的消息,星夜撤兵回國,齊國因此避免了一次戰爭的損失。
本來,齊威王企圖以一點微不足道的禮物去換取趙國兵馬救援,這跟那個吝嗇農夫的行為沒有什么兩樣。若不是淳于髡的智慧,齊國遭到的損失就遠不是那些禮物的價值了。所以一個人如果對別人不大方,卻希望別人對自己十分慷慨,這其實只是一廂情愿。
適合6歲孩子寓言故事篇3:賈人重財
濟陰的一個商人在過河時翻了船,他只好抓住水中漂浮的一堆枯枝亂草拼命掙扎。一個打魚的人聽到呼救的喊聲,立即把船劃過去救他。
商人看到了緩緩駛來的小船,頓時產生了獲救的希望。然而洶涌的河水無情地告訴他,隨時都有被淹沒的危險。為了抓緊時間死里逃生,商人對著漁夫大聲喊道:“我是濟陰的名門富豪,只要你能救我,我就送給你100金!”
漁夫使出渾身的力氣,搶在商人沉沒之前把他救到岸上。可是商人上岸后只給了漁夫10金。漁夫對商人說:“你不是答應給我100金的嗎?現在你得救了就只給10金,這樣做對不對呢?”商人一聽變了臉色。他惡狠狠地說道:“像你這樣的一個漁夫,往常一天能掙幾個錢?剛才一眨眼工夫你就得到了10金,難道還不滿意嗎?”漁夫不好跟他爭辯,低著頭、悶悶不樂地走了。
過了些日子,那個商人從呂梁坐船而下。他的船在半路上又觸礁翻沉了。從前的那個漁夫碰巧正在附近。有人對漁夫說:“你為什么不把岸邊的小船劃過去救他呢?”漁夫答道:“他就是那個答應給我酬金,過后卻翻臉不認人的吝嗇鬼!”說完,漁夫一動不動地站在岸上袖手旁觀。不一會兒,那個商人就被河水吞沒了。
在這個故事中,商人愛財如命、言行不一和漁夫見死不救的作為,反映出他們缺乏誠信和人道主義精神,都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