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寓言故事讀后感
中外寓言故事讀后感篇一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里面包括人們喜歡用的成語,如:“揠苗助長”、“黔驢技窮”、“葉公好龍”、“一葉障目”、“螳螂捕蟬”等等。
其中,我最喜歡的是《濫竽充數》這個成語故事,它講的是齊宣王特別喜歡聽別人吹竽,所以他著急了很多吹竽的高手來給他演奏。齊國首都臨淄城外有一位復姓南郭的先生。他的生活非常拮據,經過朋友介紹進得宮中為齊宣王吹竽以養家糊口。盡管他不會吹竽,不過裝模做樣的也未被別人察覺。后來齊宣王去世了,新國王喜歡聽獨奏,便下令樂隊每天一人值班為國王演奏,其余隊員放假休息。他們都很高興,只有南郭先生愁眉苦臉的,同伴們問他怎么了,他不好意思的說出了原因。原來啊,南郭先生他不會吹竽。
這篇成語故事告訴我,不要耍小聰明,總有一天會被發現的。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混在行家中間湊數是不行的,只會鬧出笑話來。我以后一定會腳踏實地,好好學習不能像南郭先生一樣濫竽充數。
中外寓言故事讀后感篇二
我暑假中精讀了《中國古代寓言故事》這本書,里面的每一個故事我都會深入思考,慢慢體會故事所要講的道理。
其中《不龜之藥》這個小故事道理令我銘記在心,使我難忘。
故事的內容大致是這樣的:宋朝時期有一個家族,世世代代以漂洗衣物為生,但是他們家族卻會調制一種防止手受凍而使皮膚干裂的藥方,據說效果很好。這件事不知被誰傳了出去,你傳我,我傳他,他傳她,傳著傳著就傳到一個有錢人的耳朵里。這個有錢人想:這種藥膏如果拿到街上去賣一定能賣一個好價錢,也許皇帝要用,我給了他,如果效果好,還能做個官呢!
第二天早上那位有錢人來到那家洗衣店,他豪邁地對一個招待顧客的人說:“你們這不是有一種防止手龜的藥膏嗎?跟你們掌柜說我愿意用一百兩黃金買下你們的藥膏,我明天來問結果”
回家之后,那個招待員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家族中的每一個人。隨后他們連夜召開了家族會議。有人說:“賣吧,我們洗一件衣服才十來個銅板,一百兩黃金夠我們家族用好幾輩子了!”
又有人說:“這藥方絕對不能賣!這是咱們祖傳的東西,咱們老爺說過不管別人出的錢再多,也不能賣!”最后經過一翻激烈爭論還是小數服從多數,把藥方賣給了那個有錢人。
那個有錢人得到藥方以后,剛準備上街售賣時,便聽說了吳王要攻打越國的消息他想:咦還真有這樣的好事!他立刻動身到吳王那兒去毛遂自薦,吳王想:這小子的藥真行?不過現在是冬天,這次還是打水戰,就試試吧。于是吳王就讓每位士兵都涂上了藥膏。
在攻打越國的時候,因為戰士們的皮膚沒有干裂而打敗了越軍。那個有錢人雖然花了一百兩黃金買了不龜之藥,但是幫助了吳王打敗了越軍,于是吳王就把他封為諸侯,更獎了五百兩黃金,還分得一塊土地!
而此時此刻,那個家族還在拼命地洗衣服,為每天的日常生活而奔波。
我想導致這個原因的根本是洗衣服的家族的藥雖然很多長處和優點,但是沒有把效果最大程度發揮出來,而那個有錢人把藥膏提供給了決定了兩國交戰的軍隊,發揮出了最大作用。我覺得我們也一樣,要發現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在學習和生活中,我們要改正缺點,盡最大的努力把自己優點發揮起來,做對社會和別人有益的事情。
如果說這個故事是一根充滿學問的竹枝,那么這本書就是用有學問的竹枝編織起的滿載著知識的搖籃!
中外寓言故事讀后感篇三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是有許多寓言故事組成的,書中的每一個寓言故事看似很普通,但卻都隱藏著一個深刻的道理,這個道理就是我們要學習的,《中國古代寓言故事》是一本引人深思的好書。
書中,我最喜歡的一個寓言故事是守株待兔,故事的原文是:“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也,解柱折頸而死。因耜其來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這則寓言幸辣的諷刺了那一些死守狹隘經驗,不知變通,或抱著僥幸心理妄想不勞而獲。像這樣的寓言還有掩耳盜鈴,拔苗助長等。掩耳盜鈴比喻自欺欺人,拔苗助長比喻欲速則不達,這些寓言雖然都只是人們編造出來的,但卻又讓人覺得無比真實,從中的道理十分耐人尋味。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的中心思想其實就是儒家教思想,忠義仁孝小弟為中心,教育我們有個好的品質,讀完了這一本書后,更今我感到了中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國古代文化的魅力所在。
以上就是小編為你整理的中外寓言故事讀后感,希望對你有幫助!
看過“中外寓言故事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