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的寓言故事
韓非子的寓言故事篇一:魯相嗜魚
【原文】
公孫儀相魯而嗜魚①,一國盡爭買魚而獻之,公孫子不受。其弟子諫曰②:“夫子嗜魚而不受者,何也?”對曰:“夫唯嗜魚③,故不受也。夫即受魚,必有下人之色④;有下人之色,將枉于法;枉于法,則免于相。雖嗜魚,此不必致我魚⑤,我又不能自給魚。即無受魚而不免于相,雖嗜魚,我能長自給魚。”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為己者不如己之自為也⑥。
(本故事節選自《韓非子·外儲說下》)
【注釋】
①公孫儀:復姓公孫,名儀。戰國魯穆公時的丞相。②弟子:門徒(親受業的高第生稱弟子,轉相傳授不直接受業的普通學生稱門生,統稱為門徒或諸生)。諫:規勸。③唯:因為。④即:假如。下人之色:指仰承別人的臉色。⑤此:這樣。不必:未必,不一定。致:送給,給予。⑥為:幫助,治理。
【譯文】
戰國魯穆公時,公孫儀做了魯國丞相。他特別喜歡吃魚,一國上下能夠接近他的人,都爭相買來一筐筐活蹦亂跳的應時鮮魚進獻給他。但是,公孫先生一概拒收。他的門徒有些不解,規勸他說:“先生特別喜歡吃魚,又不肯接受別人的饋贈,這是為什么呢?”
公孫儀語重心長地告誡弟子說:“正是因為我喜歡吃魚,才明確拒絕別人送魚。假如接受別人的魚,難免就會仰承別人的臉色。仰承別人的臉色辦事,將會走上違法的道路,違法就會被罷免相位甚至入獄蹲監,這樣一來雖然想吃魚,未必還會有人無緣無故地送魚給我,我又失去了俸祿,吃魚的機會就沒有了。如果我不接受別人送的魚,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為官,就不致于違法而失掉相位,這樣我雖然愛吃魚,還有足夠的俸祿,能夠長期供給自己吃上多種多樣美味可口的魚。”
公孫儀清醒自律、廉潔守法的思想品格,在這里明白告訴人們一個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依靠別人,不如依靠自己’;而且明白告訴人們,‘需要別人的幫助,等著別人來監督,不如自己管好自己’。
韓非子的寓言故事篇二:鄭袖不妒
【原文】
魏王遺荊王美人①,荊王甚悅之。夫人鄭袖知王悅愛之也②,亦悅愛之,甚于王。衣服玩好,擇其所欲為之。王曰:“夫人知我愛新人也,其悅愛之甚于寡人,此孝子所以養親,忠臣之所以事君也。”夫人知王之不以己為妒也,因為新人曰:“王甚悅愛子,然惡子之鼻,子見王,常掩鼻,則王長幸子矣。”于是新人從之,每見王,常掩鼻。王謂夫人曰:“新人見寡人常掩鼻,何也?”對曰:“不已知也。”王強問之,對曰:“頃嘗言惡聞王臭③。”王怒曰:“劓之④!”夫人先誡御者曰:“王適有言必可從命。”⑤御者因揄刀而劓美人⑥。
【注釋】
①遺:贈送。荊王:即楚王。詩賦中常指楚襄王,傳說中有襄王與巫山神女戀愛的故事,見宋玉《高唐賦序》、《神女賦序》。唐沉佺期 《巫山高》詩之二:“神女向高唐,巫山下夕陽;裴回作行雨,婉孌逐荊王。”②夫人:古代諸侯的妻子稱夫人,后來尊稱一般人的妻子,以及下人對主人妻子的稱呼。現在多用于正式場合。③頃:剛才,不久以前。嘗:《廣韻》曾也。④劓(yi):原意為古代割鼻之刑。《玉篇·刀部》:“劓,割也。”⑤適:如果,假如,假定。可:應當,應該。⑥揄(yú):揮動,拿出。
【譯文】
魏王又送給楚王一個絕色的美人,楚王的心很快就被魏美人迷住了。楚王的夫人鄭袖,內心非常嫉妒,對外卻表現出比楚王還要喜歡她,珠光寶氣的衣服珍玩,一切都讓魏女挑選,然后送給她。鄭袖的這些假象,完全蒙蔽了楚王,楚王對鄭袖說:“夫人知道我喜歡新來的美人,你能順承王意、愛王之所愛,喜愛她卻甚于我了,這是孝子贍養父母,忠臣侍奉君王的行為啊!”
鄭袖確信楚王不再懷疑自己嫉妒魏美人了,便暗地里加快了設計加害魏美人的步伐。因此,對魏美人說:“楚王非常寵愛你,但不喜歡你的鼻子,小女子去見大王的時候,要掩住自己的鼻子,這樣就會經常受到楚王的寵幸了。”
于是,魏美人毫不戒惕地聽從鄭袖的話,每次見楚王時,都掩住鼻子。楚王對鄭袖說:“新美人來見我,經常掩住鼻子,這是為什么呢?”鄭袖故意遮遮掩掩,假裝糊涂地回答道:“我也不知道其中的緣故。”楚王絲毫沒有意識到鄭袖的構陷,不知不覺地落入了鄭袖精心設計的圈套,硬要追問個水落石出。鄭袖竊喜時機終于等到了,便加油添醋地回答說:“不久前曾經聽她說過,不喜歡聞到王的臭味。”楚王一聽怒不可遏,大聲喝道:“把她的鼻子割下來!”
由于鄭袖事先曾經告誡侍衛說:“楚王如果有什么命令,必當立即執行。”所以,未等楚王息怒,侍衛順勢揮刀,便把美人的鼻子割掉了。
【說明】
《韓非子》全書共10余萬言,是先秦法家的代表作。全書有寓言故事三四百則。作者善于巧妙地運用寓言故事來說理,而取材于社會現實、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或民間故事的寓言,則是韓非子對社會現象深入仔細觀察后提煉出的,這些生動的故事,雖然出自特定的環境,但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其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結合,給人以智慧和啟迪。因此,書中許多寓言故事早已深入人心,有的成為膾炙人口的成語典故,如<自相矛盾>、<諱疾忌醫>、<守株待兔>、<鄭人買履>、<老馬識途>等,更是耐人尋味、警策世人,所以流傳數千年仍被廣泛引用而不衰。
張松如先生(筆名公木)說:“韓非子寓言故事集的一個最明顯特征,就是比較全面而系統的反映了韓非子的歷史觀、社會觀、文藝觀以及方法論和認識論,可以說,讀韓非子寓言故事,幾乎等于讀了一部法家思想輯要。”
<鄭袖不妒>這則寓言故事,出自《韓非子·內儲說下》。韓非子借以說明‘人主失誅,大臣成私’的道理。
韓非子的寓言故事篇三:狗猛酒酸
【原文】
宋人有酤酒者①,升概甚平,遇客甚謹,為酒甚美,懸幟甚高②,然不售,酒酸怪其故③。問其所知閭長者楊倩④,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則酒何故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懷錢,挈壺甕而往酤⑤,而狗迓而龁之,⑥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夫國亦有狗,有道之士,懷其術而欲以明萬乘之主⑦,大臣為猛狗,迎而龁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脅⑧,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本故事節選自《韓非子·外儲說上》)
【注釋】
①酤(gū)酒:賣酒。②升:量酒的器具。為:釀造。③怪其故:對這種料想不到的事情感到奇怪。④問其所知:向有學問的人請教。閭(lǘ):鄰里。⑤挈(qiè):用手提著。甕:盛酒漿的壇。⑥迓(yà):《爾雅》:迓,迎也。即沖著。龁(hé):咬。⑦明:幫助開導。⑧蔽脅:蒙蔽控制。
【譯文】
宋國有個釀酒的生意人,他開的酒家,量器精準公平,對客人服務周到恭謹,而且酒香味美,店外懸掛的酒旗高揚醒目。
按理說,這個酒家一定會生意興隆,可恰恰相反,他家的酒常常發酸變質卻賣不出去。?
店主也對這種情況感到奇怪,冥思苦想找不出原因,只好去向鄰里中有學問的楊倩老人請教。楊倩老人問他:“您家店鋪里的看門狗很兇嗎?”店老板迷惑不解地說:“狗的確很兇,但如此好酒為什么賣不掉呢?”楊倩老人笑道:“人家怕你的惡狗呀!有的人叫自己的小孩懷里揣著錢,提著酒壺、抱起酒壇,上你家去打酒,而你的惡狗卻沖著顧客齜牙咧嘴咬人,多可怕呀!你的酒再好,還有多少人敢來買呢? 所以,直到發酸也賣不出去。
一個國家也有惡狗,有道德有才干的人,身懷絕佳的治國方略與理想,想去幫助、開導大國君王,而那些大臣就像惡狗一樣,齜牙咧嘴擋道咬人。這就是君王受蒙蔽受控制,而有道德有才干的人,不能得到重用的原因啊!
韓非子的寓言故事篇四:子罕辭玉
【原文】
宋人或得玉①,獻諸子罕②,子罕弗受。獻玉者曰:“以示玉人③,玉人以為寶也,故敢獻之”。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稽首而告曰:“小人懷璧,不可以越鄉,納此以請死也④。”
子罕置諸其里,使玉人為之攻之⑤,富而后使復其所。
(本故事出自《春秋左傳·襄公十五年》)
【注釋】
①或:或,有也。—《小爾雅·廣言》。無定指,與“某”相近。有一天。②諸:是古漢語中使用廣泛的兼詞,即“之于”或“之乎”的合音。子罕:春秋時期宋國的司城(掌管工程建筑的官),又名樂喜。③玉人:雕琢玉器的工匠。稽首:古時的一種跪拜禮,是‘九拜’中最恭敬的。《周禮·春官·大祝》有所謂“九拜”的說法,排在第一的,也是最恭敬的叩拜禮就是稽首。稽,稽留。叩頭至地停留多時,則為稽首。④納:收藏,保存。請:愿意。⑤為之攻之:治理,加工。
【譯文】
春秋時期有個宋國人,一天偶然挖到了一塊美玉,連忙跑去獻給掌管工程建筑的新任‘司城’子罕。沒想到卻碰了一鼻子灰,子罕執意不收。獻玉的人笑著說:“這塊寶玉,我悄悄拿給雕琢玉器的工匠鑒定過,他認為絕對是塊難得一見的珍寶,我才敢拿來敬獻給您這樣德高望重的人,大人您還是收下吧!” ?
子罕義正嚴辭地回答道:“我把潔身自愛、不貪圖財物的操守視之為寶,你則把這塊玉看作是寶。假如你把美玉給了我,我又貪婪地收下你獻的美玉,我們兩人豈不是都喪失了自己擁有的‘寶’嗎?不如各自珍視自己認為最寶貴的東西吧!”
子罕的這一番話,說得獻寶人滿臉愧色,叩頭至地多時,然后緩緩對子罕說道:“大人啊!小民獻玉,并不是要攀附權貴。您可知如今惡賊猖狂,而我在南山偶得此寶,遠近皆知。小人若懷藏著寶玉,走不出鄉里就會遇到危險,保留著它就等于自己找死。我還是把它送給大人您吧!這樣我就可以在回家的路上免遭殺身之禍了!”?
子罕明白了獻玉人的苦衷,就把他安置在城里住下來,而且把美玉收下,放在安全的地方,然后讓玉工精雕細琢,再賣出去,把錢全部給了獻玉的人,讓他成了一個富翁。最后安安全全地送他回家,還派人加強緝盜,保證百姓安寧。獻寶人千恩萬謝,歡天喜地返回家里,四鄉百姓都敬佩子罕不占不貪的高尚品質。“子罕辭玉”的佳話從此流傳開來。
韓非子的寓言故事篇五:夫妻祈禱
【原文】
衛人有夫妻禱者,而祝曰:“使我無故,得百來束布。①”其夫曰:“何少也?”對曰:“益是②,子將以買妾。”
【注釋】
①束:《易·賁》:束帛戔戔(jiān)。子夏傳:“五匹為束。”(匹,四丈也。—《說文》)。②益:多,富,富裕。是:很,非常。
【譯文】
衛國有一對夫妻向神靈祈禱,并且恭恭敬敬地跪在神前三叩九拜,虔誠地向神提出真誠的期望,妻子念念有詞地禱告:“仁慈的神啊!但愿保佑我們平安無事,并賞賜我能得到一百來束布。” 她的丈夫在旁邊埋怨道:“為什么求這么少一點點呢?”妻子回答說:“唉!太多了,你就會拿去買個小老婆。”
【說明】
<夫妻祈禱>這則寓言故事,出自《韓非子·內儲說下》。韓非子認為:人與人之間利害關系不同——即“利異”,不僅君臣之間的利益不同甚至相悖,而且在金錢的驅使下,夫妻之間亦各懷異心。
以上就是小編為你整理的韓非子的寓言故事,希望對你有幫助!
看過“韓非子的寓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