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席慕蓉的青春
席慕蓉是臺灣當代著名的詩人、散文家及畫家。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席慕蓉青春,以供大家閱讀。
席慕蓉青春
所有的結局都已寫好
所有的淚水也都已啟程
卻忽然忘了是怎么樣的一個開始
在那個古老的不再回來的夏日
無論我如何的去追索
年輕的你只如云影掠過
而你微笑的面容極淺極淡
逐漸隱沒在日落后的群嵐
遂翻開那發黃的扉頁
命運將它裝訂的極為拙劣
含著淚 我一讀再讀
卻不得不承認
青春 是一本太倉促的書
席慕蓉青春賞析一
就像獨坐在落幕后清冷的劇場中追憶舞臺上曾經流淌過的精彩華章,就像佇立在紛飛的秋葉中諦聽春日里生命清脆的律動,就像跋涉在沉寂的沙漠中回望那片涌動著希望的綠洲。穿行在生命的旅途上,一次次詠唱席慕蓉的《青春》,一次次咀嚼那份甜蜜的憂傷。當青春的炊煙已經裊裊飄散,而生命的灶臺卻依舊溫熱炙人。
《青春》是與消沉無關的慨嘆。詩歌開篇僅僅一句“所有的結局都已寫好,所有的淚水都已啟程”,那種對青春遠逝的無限傷感、那種對生命短暫的無窮幽怨仿佛立刻遮蔽了天空,緊緊攫住了讀者的心;就像那起程的淚水洶涌而來,打濕了每一個敏感而脆弱的生命。
接著作者開始了對遠去的青春歲月的追尋,而這種追尋不但沒有讓疲憊的心得到慰藉,反而把作者引入到更深沉的慨嘆之中:“含著淚,我一讀再讀//卻不得不承認//青春是一本太倉促的書。”按照常理,慨嘆與消沉似乎存在著某種聯系;然而在《青春》含淚的嘆惋中我們卻感受到了追求者執著堅毅的身影,這種慨嘆與消沉無關,這種慨嘆是絢爛夢想與無情現實碰撞的耀眼火花,這種慨嘆是火紅青春與平淡生活對比后的強烈反差,這種慨嘆是短暫生命與永恒歲月抗爭的無奈嘆惋。
生命中的確有一種慨嘆與消沉無關,它關乎生命深層的呼喊,它是求索者執著的腳印,它是思索者探究的目光,就像陳子昂在幽州臺上震撼古今、響徹寰宇的浩嘆:“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那是一種哀而不傷的悲涼,那是一種怨而不怒的沉靜。
《青春》是與美麗有約的追尋。作者在灑滿淚水的心路上追尋那個“古老的夏日”,于是看到年輕的生命如云影般掠過歲月沉寂的湖面,于是看到微笑的面容如淡淡的晚霞融入遠方迷茫的山嵐。雖然追尋的夢想沉浸在淚里,雖然追尋的結果飄散在風中,但是追尋的美麗身影卻深深地印在滾燙的生命大地上。
因為從某個角度來說,追求的高度決定了生命的高度。應該說,客觀上的美麗往往是短暫的,就像鮮花的爛漫與凋零,就像青草的翠綠與枯黃,就像容顏的嫵媚與憔悴,似乎就在轉瞬之間已經“朝如青絲暮成雪”;但是生命的高貴在于情感,在于精神,正如帕思卡爾所說:“人只是一根蘆葦,世界上最脆弱的東西,然而卻是一根會思考的蘆葦,人的全部高貴就在于思考。”因為在思考的過程中,生活中轉瞬即逝的美麗就會在心底凝固為永恒。在追尋中,也許青春的容顏不會回來,但青春的血液可以再次涌動在體內;也許青春的快樂無處尋覓,但青春的柔情可以再次彌漫在心間。在夕陽的余光中我們追尋日出的壯美,在蕭瑟的秋風里我們追尋群芳吐艷的繁華。
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追尋的其實不是從前,而是一種溫暖,一種力量,一種美麗呀!也許一個人身體健壯結實,而他的心已如死灰;也許一個人身體衰弱不堪,而他的心卻春意盎然。失落的青春何處尋?精神的家園草萋萋,那里的風景最美麗。
《青春》是與生命同行的感悟。當我們跟隨著作者遙望青春如煙裊裊飄散的時候,生命的篝火卻在熊熊燃燒。作者似乎閱盡人世滄桑風雨,仰望今日風輕云淡,追憶昔時彩霞滿天,那淚水打濕的不僅是難再的青春,更是無情流淌的生命。青春的美麗、青春的短暫、青春的傷感,作者對青春的嘆惋難道不正是對生命感悟的放大嗎?生命與青春一樣不可復制,生命與青春一樣擁有斑斕的色彩,青春是一本太倉促的書,難道生命不是一本太倉促的書?追憶青春,引發的是我們對生命珍重的思索。
青春的眩目的色彩后面同樣也有失落的灰暗,生命快樂與幸福的大廈同樣也建立在痛苦的基石上。青春與生命都在詮釋著這樣的哲學命題:快樂與痛苦、幸福與憂傷。追尋與失落都是人生不可分割的部分,在共同演奏著壯麗而纏綿的生命交響曲。只有清醒地認識到青春和生命的短暫,才能真正理解并珍重、享受生命的快樂,接受生命的憂傷,珍重生命的點點滴滴。
當然,作者對青春和生命的感悟之所以一唱三嘆、委婉動人,還在于作者沒有采用空洞抽象的說理來談青春,談生命,而是沉入心靈的最深處,奏響生命中最真誠的心曲。這心曲回蕩在人生的舞臺上,這心曲蕩漾在青春的笑靨里,這心曲徘徊在生命的步履中。
可見,作品真正的力量應該從心中汲取,這樣才能使個體的感悟升華為群體的共鳴,這就像宋代詞人蔣捷的詞:“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作者寫的是個人的人生經歷,但何嘗不是許多人生命的縮影呢?含著淚的傾訴,挾裹著人生風雨的喟嘆。
搭建起青春的祭壇,祭拜的不是逝去的歲月,而是擁抱充滿希望的未來;流淌著苦澀的淚水,不是為了淹沒青春的花朵,而是為了滋潤生命的大樹。
席慕蓉青春賞析二
這首詩是席慕蓉作品中的名篇。曾經被灌制成錄音磁帶廣為流傳。文學作品中詠青春的篇什不勝枚舉,其中的名篇也成千累萬,但是席慕蓉的這首詩還是以其獨有的魅力讓人一見難忘。
所謂青春易逝,節序如流,人的一生中,真正屬于青春的那一段時光確實是十分短暫的。當我們還懵懵懂懂的時候,歲月早已從你的身邊悄悄滑過了。所以,現實生活中,的的確確如本詩所感嘆的:“青春”實在“是一本太倉促的書”。
當我們不知不覺走過,當我們在生命的某一個點上回首往事,當你重新翻閱青春歲月的如歌年華,當你白發偷偷爬上額頭,當你終于意識到你已不再擁有那份美好、那份活力,當你不得不承認那本該重寫的歷史在現在已形成無法更改的結局。我想,我們對于青春的認識才真正變得深刻,對于青春流逝的慨嘆也才真正變得深沉。
坦白地講,這首詩所取的視角可以說是不很新鮮了,主旨也不新,不外辛稼軒“而今識得愁滋味、欲說還休”之意。但是詩人將青春比喻成“書”,實在是匠心獨運。在類似題材的創作中,此種比喻尚屬少見。只此一項便已先聲奪人,讓人眼前一亮。全篇緊緊圍繞著這個比喻展開,緊湊,含蓄,自然。書給人的印象是親切、樸素、雅氣。詩人將書賦予了“匆匆走過的青春”這一詩意化的題旨,便使書這一具體事物罩上了一層淡淡的哀傷、淡淡的煩憂的色彩,意味獨特而雋永。另外,那掠過的云影、那極淺極淡的微笑,那日落后的群嵐。極寫青春之匆促、模糊、似有似無,這種對于青春的滄海桑田式的體悟,讓人頓生“事如春夢了無痕”之嘆。而那被命運的車輪輾得枯黃的拙劣的一頁,更讓人感到青春的匆促,生命的無奈。詩中主人公的含淚追憶,惆悵、迷離,但給予人心靈的則是一種慰藉、欣悅。“所有的結局都已寫好”,“所有的淚水也都已啟程”。時光不能回頭,青春不會重來,寫好的“書”不可更改,盡管它很倉促,盡管它太倉促。
中國歷史上多有感嘆青春易逝、須當好好珍惜的作品。比較有名的如漢代的《長歌行》(青青園中葵),唐代劉希夷的《代悲白頭翁》等等。但那些作品幾乎都是前定地將青春描繪成多么多么美好,而人一旦失去又多么多么哀傷、凄婉。而席慕蓉這首詩中卻沒有對青春進行過多美好的贊頌,只用命運將美好變為枯黃、拙劣的側筆,通過閱讀、解除來說明青春的倉促、人生的倉促,應及時把握,切莫等“所有的結局都已寫好”時,悲哀來到面前,一切已經悔之晚矣。語氣冷靜,不動聲色,似乎沒有過多地渲染失去青春的哀傷、凄婉,但正因其冷靜和不動聲色,反倒更讓讀者生出一種地老天荒似的對于青春和人生的悲憫。
詩人對于青春逝去的感嘆,就像在你背后輕輕推了一下,深沉而不可抗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