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駝祥子》解讀
《駱駝祥子》的創作背景詩老舍的一位山東大學朋友談起他雇傭車夫的經歷與見聞:一位車夫買了“洋車”不久又賣掉,如此三起三落,最后還是受窮。當時老舍覺得該題材可以寫成一部小說。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駱駝祥子》的名著解讀,希望大家喜歡。
【主題思想】
《駱駝祥子》的主題思想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底層勞苦大眾的悲苦命運是共同的
舊中國的軍閥勢力,為了搶奪利益而引發戰亂,人民生活困苦,處于社會底層的祥子等勞動人民的生活更加艱辛。黑暗腐敗的社會現實是造成祥子悲慘命運的根本。
《駱駝祥子》通過人力車夫“祥子”一生幾起幾落、最終沉淪的故事,揭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底層人民的悲苦命運。祥子的遭遇,證明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時代里的勞動人民想通過自己的勤勞和個人奮斗來改變處境,是根本不可能的。
小說刻畫了許多像祥子一樣的小人物形象。那些小人物中有的因戰亂導致家人離散而不得不相依為命,有的不堪家庭重負,有的為養活兄弟而出賣肉體。社會底層的勞苦大眾的悲劇是整整一個時代的悲劇,身處其中的每一分子到頭來都逃脫不了祥子一樣的命運,除非他們認清楚自己的現狀,聯合起來推翻那吃人的社會與制度。
祥子的一生,反映了20世紀20年代中國破產農民在“市民化”過程中的沉淪,因而祥子的悲劇不僅僅是他個人的悲劇,而是包含著更為深刻的文化和時代因素。作者帶著對民族、文化的出路的關切來剖析祥子的命運,既從傳統文明中的積極因素出發批判現代畸形文明的負面效應,為傳統美德的淪落而痛惜,又不滿于祥子身上所積淀的民族文化的劣根性,既詛咒那個“把人變成鬼”的黑暗的社會和制度,又痛心于無知、愚昧的善良民眾在病態的舊社會的墮落。
【作品創作】
突出祥子的好人性格
《駱駝祥子》文本中,初進城的祥子幾乎是完美的,是個絕對好人,他善良、勤勞、堅毅,并且又有著強健的身體和明確的生存目標。正如作品所寫:這個小伙子“頭不很大,圓眼,肉鼻子,兩條眉很短、很粗,頭上永遠剃得發亮,腮上沒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幾乎和頭一邊兒粗;臉上永遠紅撲撲的”,“他確乎有點像一棵樹,堅壯,沉默,而又有生氣”。
祥子不僅有充滿青春活力的健壯外表,而且有一個勞動者、一個淳樸農民的善良本性:“他不怕吃苦,也沒有一般洋車夫的可以原諒而不便效法的惡習”;他知足、不爭,拉車從不與別人爭生意,有時候甚至不肯要價,只說聲“坐上吧,瞧著給”;他對生活的要求十分簡單,他不吸煙、不喝酒、不近女色,甚至連包好茶葉也不喝,為的是每月能多攢下倆錢。同時他也有自己的追求,那就是擁有一輛屬于自己的洋車,然后做個獨立的勞動者。他知廉恥、明善惡,在第一次丟車后,他為再買車拼命搶活,落得一片罵聲時,心里很慚愧。在曹先生家拉包月不小心摔了曹先生后,他是那么內疚并主動辭職承擔自己的責任,希望自己能夠補償曹先生的損失。
突出社會現實的不合理
祥子是個絕對的好人,同時他的生活愿望又是那么普通,但是這樣的祥子在當時的社會里卻無法生存。為此,作品設計的四個關鍵性情節決定了祥子的悲劇,它們分別是被軍閥搶劫、被孫偵探敲詐、被虎妞強行占有以及小福子的死亡。作品設計的其他情節,比如夏太太勾引祥子,反映了當時社會的丑惡腐爛。這些都是社會外部環境的因素,是社會現實,把祥子逼到了絕路,使他墮落。
老舍先生談到《駱駝祥子》的創作時強調:他所要觀察的不僅是車夫的一點點的浮現在衣冠上的、表現在言語與姿態上的那些小事情,而是要由車夫的內心狀態觀察到地獄究竟是什么樣子。車夫外表上的一切,都必有生活與生命上的根據。老舍試圖找到其根源,通過寫出勞苦社會好人沒好報的故事,質問“好人”所生存的社會環境。
老舍說:“人把自己從野獸中提拔出,可是到現在,人還把自己的同類驅到野獸里去。祥子還在那文化之城,可是變成了走獸,一點不是他自己的過錯。”老舍在小說中感慨萬分地說出“一個拉車的,要立在人間的最低處,等著一切人一切法一切困苦的擊打”,道出了祥子的毀滅與整個舊社會有著莫大的關系。縱觀祥子生活的社會現實,既有反動統治下政治的黑暗、時局的動蕩;又有戰亂、天災以及資本主義經濟的擠壓,致使下層勞動者生活在罪惡的地獄里。祥子的形象,是在當時那個黑暗社會層面上、在他與各種社會力量的復雜關系中凸顯出來的,他的悲劇是社會的產物。作為一個農村破產的失地農民,想要實現在城市擁有一輛自己的洋車做一個自食其力的獨立勞動者的夢想,在當時暗無天日的舊社會簡直比登天還難。黑暗的社會環境終究擊垮了祥子美麗的夢想。祥子的悲劇就產生于他生活在地獄般非人的環境里,他一次又一次地同命運搏斗,所有的幻想和努力都化為泡影,惡劣的社會毀滅了一個人的全部。
《駱駝祥子》對社會的批判,是以人為本的社會批判。老舍站在人道主義的立場上,對被侮辱與被損害的弱者寄寓深切的關懷和同情,對于摧殘人的社會進行無情的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