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師討滿夷自瓜州至金陵原文及譯文
出師討滿夷自瓜州至金陵譯文
穿著素縞制成的喪服的軍隊,面對大江起誓:定要消滅敵人。指揮雄兵十萬,氣吞萬里東吳。試看我丟下馬鞭,長江天塹變成坦途,不信中原不能光復
注釋
討:討伐,征討。
滿:指滿清統治者。
瓜州:在今江蘇省長江北岸,江都縣南面。
金陵:今南京市。
縞素:素縞。指穿著素縞制成的喪服的軍隊。
滅胡:消滅敵人,這里指滿清統治者。
雄師:英勇的軍隊。
天塹:天然的壕溝,這里指長江。《南史孔范傳》:隋師將濟江,群官請為防備,
范奏曰:長江天塹,古來限隔,虜軍豈能飛渡。
投鞭:鄭用前秦符堅意,表示軍士眾多,聲勢浩大與必肚信念。《晉書符堅載記》:
符堅曰:以吾之眾,投鞭于江,足斷其流。
賞析
這首詩首句寫三軍祭祀誓師的悲壯場面,次句用夸張手法極言起義軍氣勢之盛,第三句借用典故來形容義軍將士眾多,聲勢浩大,突出軍威之壯,末句表達了抗清的必勝信念。全詩一氣呵成,語言激昂豪放,雄健有力,洋溢著英雄豪情。
“縞素臨江誓滅胡”句描繪出詩人親率三軍面對滾滾長江水,衣冠似雪哭聲百里,舉哀祭祀,誓死滅胡的悲壯情景。“雄師十萬氣吞吳”句中“雄”和“十萬”言其氣勢浩大,可以吞掉整個“吳”地,表達出詩人滅清的雄心壯志。
詩人描繪出誓師的悲壯場面尚不足以表明滅清的決心,于是又寫出“試看天塹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兩個雙重否定句,進一步肯定抗清必勝。這里,詩人借用“投鞭渡”的典故寫軍旅眾多,力量強大,抗清必勝,失地“中原”一定會收復,明朝江山依在。詩中字字句句顯出軍人風、英雄氣、愛國情,讀來鏗鏘有力,令人振奮。
創作背景
據史書載,隆武二年(公元1646年),鄭成功之父鄭芝龍見清軍勢大,準備不戰而降,鄭成功跪哭勸阻,父不聽,降清。年僅二十三歲的鄭成功,感到莫大恥辱,悲憤至極,跑到孔廟前,燒掉自己的青衣(儒生之服),掛起“招討大將軍”和“三軍司令”兩大旗,示抗清復明而血戰到底之志。永歷十三年(公元1659年),鄭成功同張煌言合兵十七萬,從海上大舉北伐,直取南京,收復瓜洲、鎮江。同年6月13日至15日在焦山設壇,祭祀天地、山河,為表達他誓死滅清復明的決心,揮筆寫下了這一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