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衡勤學而無燭文言文原文翻譯
匡衡勤學而無燭文言文原文
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愿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衡能說《詩》,時人為之語曰:“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鼎,衡小名也。時人畏服之如是。聞者皆解頤歡笑。衡邑人有言《詩》者,衡從之與語,質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聽,更理前論!”邑人曰:“窮矣!”遂去不返。
匡衡勤學而無燭文言文翻譯
匡衡字稚圭,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居家有蠟燭,光線卻照不到他家,匡衡就鑿穿墻壁引來鄰居家的燭光,把書映照著光來讀。同鄉有個大戶不識字,但家中有很多書。于是匡衡就到他家去做他的傭人卻不求得到報酬。
主人對匡衡的舉動感到奇怪,問他,他說:“我希望能夠讀遍主人家的書。”文不識感到驚嘆,就把書借給他。最終(匡衡)成為了大學問家。
匡衡能夠講解《詩經》,人們為他編寫了一首歌謠說:“沒有人會講解《詩經》,請匡鼎來。匡鼎來講授《詩經》,能使人們開懷大笑。”“鼎”是匡衡的小名。當時的人們竟如此敬佩他,聽他講解《詩經》的人都開顏歡笑。
街上有個人講解《詩經》,匡衡前去聽講,與這個人討論《詩經》中的疑難問題,這個人辯論不過,對他十分佩服,倒穿著鞋子跑了。匡衡追上去說:“先生請留步,聽聽我和你討論剛才的問題。”那個人說:“我講不出什么來了。”于是就跑了,不再返回。
匡衡勤學而無燭注釋
[1]逮:及。
[2]穿壁:在墻上找洞。
[3]文不識:姓文名不識。
[4]資:借。
[5]大學:大學問家。
語文文言文答題技巧
一、劃分句子節奏
技巧一:弄通文意斷句
給文言文斷句,需先要閱讀全文,了解文意,這是斷句的先決條件,通讀全文,概括文段的主要內容以及大致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單音節詞占多數的特點,抓住幾個關鍵的字詞進行翻譯以理解文段大意。
技巧二:利用對話標志斷句
常以“曰”“云”“言”為標志,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時寫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略。遇到對話時,應根據上下文判斷出問者、答者,明辨句讀。
技巧三:借助文言虛詞斷句
古人的文章沒有標點符號,為了明辨句讀,虛詞就成了重要的標志。尤其是一些語氣詞和連詞的前后,往往是該斷句的地方。
技巧四:找出動詞,明確句意
古漢語中,找出了動詞或形容詞謂語,也就區分出獨立的句子,明確了語句的意思,從而正確斷句。
技巧五:借助名詞(代詞)斷句
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謂賓,而主語一般由名詞或代詞充當。名詞一般為文章陳述、描寫、說明或議論的對象,在它們的前后往往要進行斷句。找出文中反復出現的名詞或代詞,就基本上可以斷出句讀了。常見代詞有:“我”(吾、予、余、我),“你”(爾、汝、女、公、卿、若、君、而、乃、子),“他”(之、彼、其、此)。
技巧六:利用對稱句式斷句
解題時,注意古文講究整齊對稱、行文中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數和相同的結構等特點。
二、實詞解釋
技巧一:直接遷移法
又稱“聯想推斷法”,即聯系課內學過的有關語句中該詞的用法推斷詞義。如上面一題中“申子嘗請仕其從兄”的“嘗”,如果能聯想到《岳陽樓記》中“予嘗求古仁人之心”的“嘗”字的意思,就能理解該句“嘗”的意思為“曾經”。
技巧二:語境推斷法
解釋詞義時,要緊緊抓住上下文,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上面二題中“獨不聞天子好田獵乎”的“聞”,結合語境可知“聞”應為“聽說,知道”的意思。
技巧三:組詞推斷法
將文言文中的詞語進行擴充,組成現代漢語中的詞語,然后再根據具體語境確定文言實詞的詞義。如上面二題中“以供歲賦”的“賦”的意義推斷,大家可以把“賦”組成幾個詞語,從中做選擇:賦稅、詩詞歌賦、天賦……通過篩選,不難找到“賦稅”這個意思。
技巧四:古今對照法
即以古今構詞特點比照推斷詞義。漢語詞匯中有一部分詞古為今用,但意義往往古今不同,需要特別注意其不同之處。現代漢語中的一個詞,在古漢語中可能是兩個詞。如“地方”在古漢語中是兩個詞,“地”是“土地”之意,“方”是“方圓”之意;在現代漢語中“地方”是一個詞,表“處所”等。
技巧五:成語印證法
成語中保留著大量的文言詞義,可以用熟知的成語來推斷文言文中的實詞詞義。如上面一題中“申子有怨色”的“色”,可聯系成語“面不改色”的“色”來理解,理解為“臉色”。
文言文閱讀解題基本步驟
1.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具體語境中的含義。
2.理解常見文言虛詞(之、其、而、以、于、乃、雖、為、者、且、則、何、焉、與、所、因)在具體語境中的含義和用法。
3.理解并翻譯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內容,歸納文章內容要點。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達的作者的觀點態度。
6.對文章的內容、語言和寫法有自己的體會和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