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起守信》原文及翻譯全文
《吳起守信》原文
昔吳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諾,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來,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來,方與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軍歟?欲服三軍,非信不可也!
《吳起守信》
譯文從前吳起外出,遇到了老朋友,就留他吃飯。老朋友說:“好,咱約定等我回來就(到你家)吃飯。”吳起說:“我等待您一起吃。”老朋友到了傍晚還沒有來,吳起不吃飯而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吳起)派人去找老朋友,老朋友來了,才同他一起進餐。吳起不吃飯而等候老朋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說了話不算數(shù)。他堅守信用到這樣的程度,這是能使軍隊信服的緣由吧!要想使三軍信服,(作為將領(lǐng))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吳起守信》
注釋昔:從前。
故人:老朋友。
期:約定。
明日:第二天。
令:命令,派。
方:才
之:代詞,指“老朋友”
俟(sì):等待
恐:恐怕;擔心
可:行;可以
信:信用 非信不可也:不守信用是不行的。信,守信,講信用。
歟:語氣詞,吧
宜:應(yīng)該
《吳起守信》
人物介紹吳起(約公元前440—前381年)是戰(zhàn)國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軍事家、統(tǒng)帥、軍事改革家。漢族,衛(wèi)國左氏(今山東省定陶,一說曹縣東北)人。后世把他和孫武連稱“孫吳”,著有《吳子》,《吳子》與《孫子》又合稱《孫吳兵法》,在中國古代軍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吳起喜好用兵,一心想成就大名。吳起認為戰(zhàn)爭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對戰(zhàn)爭的根源作了論述。這在世界軍事史上對戰(zhàn)爭根源的探索是最早的。當然,吳起這種看法還停留在表面上。《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與《儒林列傳》記吳起在魯“嘗學于曾子”,至魏又拜子夏為師。孔門再傳弟子中,出現(xiàn)這樣一位與“兵圣”孫子齊名的大軍事家,由此對研究孔子及早期儒家學者對軍事的態(tài)度和素養(yǎng)很有說明和參考作用。
《吳起守信》
作者介紹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別號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漢族,浦江(今浙江浦江縣)人,元末明初文學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太史公。宋濂與高啟、劉基并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他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黨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病死于夔州。他的代表作品有《送東陽馬生序》、《朱元璋奉天討元北伐檄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