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話故事《狐貍和兔子》
童話情節比寓言更豐富、更多變化,更生動有趣,結構也更復雜,所以它的篇幅較長,長篇可達數萬字,短小者一般也一二千字。小編為大家整理了童話故事《狐貍和兔子》,希望大家喜歡。
《狐貍和兔子》
從前有一只狐貍,有一只兔子。狐貍有一間冰做的小房子,兔子有一間樹皮蓋的小房子。
美麗的春天到了——狐貍的房子溶化了,兔子的房子還是好好的。
狐貍于是去求兔子借住一晚上,反過來倒把兔子趕出了小房子。兔子一路走,一路哭。一只狗碰見了它:
“汪,汪,汪!小兔子啊,你怎么哭啦?”
“我怎么能不哭呢?我本來有一間樹皮蓋的房子,狐貍有一間冰做的房子。它來向我借住一晚上,倒把我趕出來了。”
“不要哭啦,小兔子!我幫你的忙。”
它們來到房子的門口。狗汪汪地叫起來:
“汪,汪,汪!喂,滾出來吧,狐貍!”
狐貍打暖炕上對它們說:
“我一跳出來,我一撲出來,砂子就滿天飛,石頭就滿地滾!”
狗怕了,就溜跑了。
小兔子重新一路走,一路哭。一只熊碰見了他:
“小兔子啊,你怎么哭啦?”
“我怎么能不哭呢?我本來有一間樹皮蓋的房子,狐貍有一間冰做的房子。它來向我借住一晚上,倒把我趕出來了。”
“不要哭,我幫你的忙。”
“不,這忙你幫不來呀。狗去趕過了——趕不掉,你也趕不掉它的。”
“不,趕得掉!”
它們來到房子的門口。熊馬上嚷起來:
“喂,滾出來吧,狐貍!”
可是狐貍打暖炕上對它們說:
“我一跳出來,我一撲出來,砂子就滿天飛,石頭就滿地滾!”
熊怕了,就溜跑了。
小兔子又往前走。一頭公牛碰見了它:
“小兔子啊,你怎么哭啦?”
“我怎么能不哭呢?我本來有一間樹皮蓋的房子,狐貍有一間冰做的房子。它來向我借住一晚上,倒把我趕出來了。”
“咱們走吧,我幫你的忙。”
“不,公牛,這忙你幫不來呀。狗去趕過了——趕不掉,熊去趕過了——趕不掉,你也趕不掉它的。”
“不,趕得掉!”
它們來到房子的門口。公牛馬上嚷起來:
“喂,滾出來吧,狐貍!”
可是狐貍打暖炕上對它們說:
“我一跳出來,我一撲出來,砂子就滿天飛,石頭就滿地滾!”
公牛怕了,就溜跑了。
小兔子還是一路走,一路哭,哭得比先前更加厲害。一只帶鐮刀的公雞碰見了它:
“喔喔喔喔!小兔子啊,你怎么哭啦?”
“我怎么能不哭呢?我本來有一間樹皮蓋的房子,狐貍有一間冰做的房子。它來向我借住一晚上,倒把我趕出來了。”
“咱們走吧,我幫你的忙。”
“不,公雞,這忙你幫不來呀。狗去趕過了——趕不掉,熊去趕過了——趕不掉,公牛去趕過了——趕不掉,你也趕不掉它的。”
“不,趕得掉!”
它們來到房子的門口。公雞跺腳拍翅膀:
“喔喔喔喔!我用腳跟走道,
我的肩膀上背一把鐮刀,
我想砍掉狐貍的腦袋,
狐貍你快打暖炕上爬下來。
出來吧,狐貍!”
狐貍聽見了,害怕起來,就說:
“我在穿鞋子……”
公雞又叫:
“喔喔喔喔!我用腳跟走道,
我的肩膀上背一把鐮刀,
我想砍掉狐貍的腦袋,
狐貍你快打暖炕上爬下來。
出來吧,狐貍!”
狐貍又說:
“我在穿衣服……”
公雞又叫第三遍:
“喔喔喔喔!我用腳跟走道,
我的肩膀上背一把鐮刀,
我想砍掉狐貍的腦袋,
狐貍你快打暖炕上爬下來。
出來吧,狐貍!”
狐貍沒頭沒腦地跑出來,公雞一鐮刀送了它的命。
從此,公雞和兔子在樹皮蓋的房子里一直住下來。
編者按:
童話故事所謂具象象征,一般是借助于一些特定的具體形象并以之為核心,來組織作品的整體形象體系。它既是童話有機構成中不可缺少的外在成分,更是童話內容的運作原動力,童話中各種場景、人物與情節、故事都是圍繞著這一具象來展開,具有一種潛在的磁場吸引力,進而使整篇作品體現出整體的象征寓意。比如《大林和小林》[6] 就是以“大林”和“小林”這兩個童話人物為核心來構筑作品的整體形象體系的。這兩個童話人物分別代表了剝削階級和工人階級的具象體現。于是圍繞著他們之間發生的許多光怪陸離的奇遇故事,作品深刻地揭示出兩大階級陣營之間尖銳的矛盾沖突,于是整個形象體系也便顯示出深刻的現實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