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詞 張祜
《宮詞》這是一首宮怨詩,寫幽閉深宮的宮女的痛苦和怨恨,句句用數字,兩兩對比,突出表現宮女遭遇的悲慘,揭露封建后宮制度的殘酷性,唱出了千萬宮女的普遍心聲。小編這里為大家整理了這首詩的全文和意思,希望大家喜歡。
《宮詞·故國三千里》
作者:張祜【唐代】
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
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
《宮詞·故國三千里》注釋:
①故國:故鄉。
②何滿子:唐玄宗時著名歌手,據說她因故得罪了皇帝,被推出就刑。就刑前她張口高歌,曲調悲憤,使“蒼天白日黯然失色”。結果皇帝聞之,終因惜其技藝難得而降旨緩刑。因為何滿子出色的技藝,大詩人元稹、白居易、杜牧等都相繼為之賦詩,其中以張祜的《何滿子》宮詞:“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最為感人。這首宮詞后來流傳甚廣,其唱來異常悲怨。據說唐武宗時,有一孟才人,因有感于武宗讓其殉情之意,為奄奄一息的武宗唱了一曲《何滿子》,唱畢,竟氣絕身亡。一作“河滿子”,舞曲名。題又作“宮詞”。白居易《何滿子》詩:“世傳滿子是人名,臨就弄時曲始成。一曲四詞歌八疊,從頭便是斷腸聲。”“何滿子”聲調哀婉。《樂府集》引白居易《何滿子》詩的自注說:“何滿子,開元中滄州歌者,臨弄進此曲以贖死,竟不得免。”
③君:指皇帝。這里是指唐武宗。據《唐詩紀事》,張祜《宮詞》:“傳入宮禁,武宗疾篤,目孟才人曰:‘吾即不訊,爾何為哉?’指笙囊泣曰:‘請以此就縊。’上憫然。復曰:‘妾嘗藝歌,請對上歌一曲,以泄其憤。’上許。乃歌一聲《何滿子》,氣亟立殞。上令候之,曰:‘脈尚溫而腸已絕。’”后來張祜別有詠《孟才人嘆》一絕,詞云:“偶因歌態詠嬌嚬,傳唱宮中十二春。卻為一聲何滿子,下泉須吊舊才人。”
《宮詞·故國三千里》意思:
故鄉和親人遠在千里之外,我已被幽閉在這深宮里二十年了,聽一聲曲子《何滿子》,忍不住掉下眼淚
《宮詞·故國三千里》寫作背景:
張祜(約792年-約853年),字承吉,唐詩人,清河東武城(今邢臺清河)人。初寓姑蘇,后至長安,長慶中 令狐楚 表薦之,不報。辟諸侯府,為 元稹排擠,遂至淮南,愛丹陽曲阿地,隱居以終。
張祜的一生,在詩歌創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張祜以是得名,而在仕途上卻坎坷不達。他的為人和他的著作一樣,有其獨具的風格特點,縱情聲色,流連詩酒的同時,還任俠尚義,喜談兵劍,心存報國之志,希圖步入政壇,效力朝廷,一展抱負。在人際交往中,他因詩揚名,以酒會友,酬酢往業,結識了不少名流顯官。然而由于他的性情孤傲,狂妄清高,使他多次受辟于節度使,淪為下僚。有心報國,陳力無門,使他只好“ 幽棲日無事,痛飲讀離騷”,“千年狂走酒,一生癖緣詩”。
《宮詞·故國三千里》鑒賞:
題意是望終南余雪。從長安城中遙望終南山,所見的自然是它的“陰嶺”(山北叫做“陰”);而且,惟其“陰”,才有“馀雪”。“陰”字下得很確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贊頌了終南山,又引出下句。“積雪浮云端”,就是“終南陰嶺秀”的具體內容。這個“浮”字下得十分生動。自然,積雪不可能浮在云端。這是說:終南山的陰嶺高出云端,積雪未化。云,總是流動的;而高出云端的積雪又在陽光照耀下寒光閃閃,正給人以“浮”的感覺。或許有的讀者要說:“這里并沒有提到陽光呀!”這里是沒有提,但下句卻作了補充。“林表明霽色”中的“霽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時的陽光給“林表”涂上的色彩。同時,“積雪浮云端”一句寫出了終南山高聳入云,表達了作者的凌云壯志。
“明”字當然下得好,但“霽”字更重要。作者寫的是從長安遙望終南余雪的情景。終南山距長安城南約六十華里,從長安城中遙望終南山,陰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籠罩終南山的蒙蒙霧靄;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時,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賈島的《望山》詩里是這樣寫終南山的:“日日雨不斷,愁殺望山人。天事不可長,勁風來如奔。陰霾一似掃,浩翠瀉國門。長安百萬家,家家張屏新。”久雨新晴,終南山翠色欲流,長安百萬家,家家門前張開一面新嶄嶄的屏風,非常好看。唐時如此,現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這樣的經驗。所以,如果寫從長安城中望終南馀雪而不用一個“霽”字,卻說望見終南陰嶺的馀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觀真實了。
祖詠不僅用了“霽”,而且選擇的是夕陽西下之時的“霽”。他說“林表明霽色”,而不說山腳、山腰或林下“明霽色”,這是很費推敲的。“林表”承“終南陰嶺”而來,自然在終南高處。只有終南高處的林表才明霽色,表明西山已銜半邊日,落日的余光平射過來,染紅了林表,不用說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積雪。而結句的“暮”字,也已經呼之欲出了。
前三句,寫“望”中所見;末一句,寫“望”中所感。俗諺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又云:“日暮天寒。”一場雪后,只有終南陰嶺尚余積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熱,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時,又比白天寒;望終南余雪,寒光閃耀,就令人更增寒意。做望終南余雪的題目,寫到因望余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覺,意思的確完滿了,就不必死守清規戎律,再湊幾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