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西施詠
【作品簡介】
《西施詠》由王維創作,被選入《唐詩三百首》。這是一首五言古詩,此詩借詠西施,以喻為人。“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寫出了人生浮沉,全憑際遇的炎涼世態。這首詩開頭四句描寫西施有艷麗的姿色,終不能久微。次六句寫西施一旦得到君王寵愛,就身價百倍。末了四句寫姿色太差者,想效顰西施是不自量力。語雖淺顯,寓意深刻。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中說:“寫盡炎涼人眼界,不為題縛,乃臻斯詣。”此言頗是。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王維《西施詠》:艷色天下重,西施寧久微。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賤日豈殊眾,貴來方悟稀。邀人傅粉粉,不自著羅衣。
西施詠
朝代:唐代 作者: 王維
艷色天下重,西施寧久微。
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
賤日豈殊眾,貴來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羅衣。
君寵益嬌態,君憐無是非。
當時浣紗伴,莫得同車歸。
持謝鄰家子,效顰安可希。
【注解】:
1、西施:吳越春秋:越得苧蘿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鄭旦,飾以羅谷,教以容步,三年學成而獻于吳。
2、傅脂粉:史記:孝惠時,郎侍中皆傅脂粉。
3、浣紗:環宇記:會稽縣東有西施浣紗石。水經注:浣紗溪在荊州,為夷陵州西北,秋冬之月,水色凈麗。
4、持謝:奉告。
5、效顰:莊子:西施病心而顰,其里之丑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效其顰,富人見之,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彼知美顰而不知顰之所以美。按:顰古作臏。
6、安可希:怎能希望別人的賞識。
【韻譯】:
艷麗的姿色向來為天下器重,美麗的西施怎么能久處低微?
原先她是越溪的一個浣紗女,后來卻成了吳王宮里的愛妃。
平賤時難道有什么與眾不同?顯貴了才驚悟她麗質天下稀。
曾有多少宮女為她搽脂敷粉,她從來也不用自己穿著羅衣。
君王寵幸她的姿態更加嬌媚,君王憐愛從不計較她的是非。
昔日一起在越溪浣紗的女伴,再不能與她同車去來同車歸。
奉告那盲目效顰的鄰人東施,光學皺眉而想取寵并非容易!
【賞析】:
這是一首以美女西施為題材的五古。創作時間應在公元753 年前,一般認為是詩人早期的作品。
西施、王昭君、貂蟬、楊貴妃號稱古代四大美女。《吳越春秋》和《越絕書》中都有西施的故事。據說她是春秋時期越國有名的美女,本是浙江暨南苧蘿山下的浣紗女。吳越爭霸,越王勾踐兵敗退守會稽,臥薪嘗膽,謀劃反攻。他采納了大夫文種的計謀:給喜好女色的吳王夫差進獻美女,使其耽于玩樂,疏于政事,從而給越國進攻吳國創造機會。美麗的西施被發現,大臣范蠡將其訓練三年之后,獻給吳王。吳王從此為西施所惑,最終吳國被越國所滅。
詩人所處的盛唐時代,在繁華的外衣下隱藏著政治危機:奸邪小人把持朝廷大權,紈绔子弟憑著裙帶關系飛黃騰達,甚至連一些斗雞走狗之徒也得到了君王的恩寵,身價倍增,飛揚跋扈;才俊之士卻屈居下層,無人賞識。王維在其詩中,曾對此作過直截了當的披露:“朱紱誰家子?無乃金張孫。驪駒從白馬,出入銅龍門。問爾何功德?多承明主恩。”而“讀書三十年”的儒生,卻“腰下無尺組”,“一生自窮苦”。
《西施詠》取材于歷史人物,借古諷今。詩人借西施“朝賤夕貴”,而浣紗同伴中僅她一人命運發生改變,悲嘆人生浮沉全憑際遇的炎涼世態,抒發懷才不遇的不平與感慨;借世人只見顯貴時的西施之美,表達對勢利小人的嘲諷;借“朝為越溪女”的西施“暮作吳宮妃”后的驕縱,譏諷那些由于偶然機遇受到恩寵就趾高氣揚、不可一世的人;借效顰的東施,勸告世人不要為了博取別人賞識而故作姿態,弄巧成拙。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中評價此詩“寫盡炎涼人眼界,不為題縛,乃臻斯詣”,所言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