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長相思·其一
長相思二首
朝代:唐代 作者: 李白
長相思,在長安。
絡緯秋啼金井欄,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
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長天,
下有淥水之波瀾。天長路遠魂飛苦,
夢魂不到關山難。長相思,摧心肝。
日色欲盡花含煙,月明欲素愁不眠。
趙瑟初停鳳凰柱,蜀琴欲奏鴛鴦弦。
此曲有意無人傳,愿隨春風寄燕然。
憶君迢迢隔青天,昔時橫波目,今作流淚泉。
不信妾腸斷,歸來看取明鏡前。
韻譯
長相思呵長相思,我們相思在長安,
秋天蟋蟀常悲鳴,聲聲出自金井闌。
薄霜凄凄送寒氣,竹席已覺生涼寒;
夜里想她魂欲斷,孤燈伴我昏暗暗。
卷起窗簾望明月,對月徒然獨長嘆;
如花似玉美人呵,仿佛相隔在云端!
青青冥冥呵,上是無邊無垠的藍天,
清水渺渺呵,下是浩浩湯湯的波瀾。
天長長來地迢迢,靈魂飛越多辛苦;
關山重重相阻隔,夢魂相見也艱難。
長相思呵長相思,每每相思摧心肝!
注解
1、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
2、絡緯:昆蟲名,又名莎雞,俗稱紡織娘。
3、金井闌:精美的井闌。
4、簟色寒:指竹席的涼意。簟,涼席。
5、帷:窗簾。
6、青冥:青云。
7、淥水:清水。
8、關山難:關山難渡。
9、摧:傷。
賞析
這首詩是李白離開長安后回憶往日情緒時所作,豪放飄逸中兼有含蓄。詩人通過對秋蟲、秋霜、孤燈等景物的描寫抒發了感情。表現出相思的痛苦。“美人如花隔云端”是全詩的中心句,其中含有托興意味。我國古代經常用“美人”比喻所追求的理想。“長安”這個特定的地點更加暗示“美人”在這里是個政治托寓,表明此詩目的在于抒發詩人追求政治理想而不能的郁悶之情。詩人將意旨隱含在形象之中,隱而不露,自有一種含蓄的韻味。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1],被后人譽為“詩仙”。漢族,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秦安縣),出生于碎葉城(唐代屬安西都護府,在今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境內),少時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市)青蓮鄉。他一生喜好云游四方,由于一生中在青蓮此地居住時間最久,在青蓮的生活也對他的人生觀、價值觀等有很深的影響,所以后人稱之為青蓮居士。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于今安徽省馬鞍山市境內,享年61歲。李白生活在盛唐時期,二十五歲時只身出蜀,開始了廣泛漫游生活,南到洞庭湘江,東至越州(會稽郡),寓居在安陸、應山。直到天寶元年(742),李白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后因不能見容于權貴,在京僅兩年半,就賜金放還而去,然后由高天師如貴道士授錄濟南(今山東省濟南市)的道觀紫極宮。成為一個真正的道士,過著飄蕩四方的漫游生活。后世將李白和杜甫并稱“李杜”將李白稱為“詩仙”。他的詩歌總體風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時代的繁榮景象,也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荒淫和腐敗,表現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