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終南望余雪
唐詩終南望余雪是唐代詩人祖詠寫的一首正言絕句。祖詠的這首短詩,是為應試而作,乃命題作文。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唐詩終南望余雪及賞析,希望能獲得大家喜愛。
唐詩終南望余雪1:原文
朝代:唐代
作者:祖詠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云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唐詩終南望余雪2:譯文及注釋
譯文
遙望終南,北山秀麗,皚皚白雪,若浮云間。
雪后初晴,林梢之間閃爍著夕陽余暉,晚時分,長安城內又添了幾分積寒。
注釋
⑴終南:山名,在唐京城長安(今陜西西安)南面六十里處。余雪:指未融化之雪。《全唐》此詩題下有小字注:“有司試此題,詠賦四句即納,或詰之,曰‘意盡’。”
⑵陰嶺:北面的山嶺,背向太陽,故曰陰。
⑶林表:林外,林梢。霽(jì):雨、雪后天氣轉晴。
唐詩終南望余雪3:賞析
此載于《全唐詩》卷一百三十一。下面是中國古典文學專家、陜西師范大學文學研究所所長霍松林先生對此詩的賞析。
題意是望終南余雪。從長安城中遙望終南山,所見的自然是它的“陰嶺”(山北叫做“陰”);而且,惟其“陰”,才有“馀雪”。“陰”字下得很確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贊頌了終南山,又引出下句。“積雪浮云端”,就是“終南陰嶺秀”的具體內容。
這個“浮”字下得十分生動。自然,積雪不可能浮在云端。這是說:終南山的陰嶺高出云端,積雪未化。云,總是流動的;而高出云端的積雪又在陽光照耀下寒光閃閃,正給人以“浮”的感覺。或許有的讀者要說:“這里并沒有提到陽光呀!”這里是沒有提,但下句卻作了補充。“林表明霽色”中的“霽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時的陽光給“林表”涂上的色彩。同時,“積雪浮云端”一句寫出了終南山高聳入云,表達了作者的凌云壯志。
唐詩終南望余雪4:創作背景
這是一首應試。《唐詩紀事》記載,祖詠年輕時去長安應考,文題是“終南望余雪”,必須寫出一首六韻十二句的五言長律。祖詠看完后思考了一下,寫出了四句就擱筆了。他感到這四句已經表達完整,若按照考官要求寫成六韻十二句的五言體,則有畫蛇添足的感覺。當考官讓他重寫時,他還是堅持了自己的看法,考官很不高興。結果祖詠未被錄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