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 春宮曲
《春宮曲》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作品。下面請欣賞小編帶來的唐詩《春宮曲》的內(nèi)容。
《春宮曲》原文
昨夜風開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輪高。
平陽歌舞新承寵,簾外春寒賜錦袍。
《春宮曲》譯文
昨夜春風吹開了露井邊的桃花,
未央宮前殿明月高照一片光華。
平陽公主的歌女新受武帝寵幸,
簾外春正寒皇上特把錦袍賜她。
詩人介紹
王昌齡 (698- 756),字少伯,漢族,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說京兆長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后人譽為"七絕圣手"。早年貧賤,困于農(nóng)耕,年近而立,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曉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王昌齡詩緒密而思清,與高適、王之渙齊名,時謂王江寧。集六卷,今編詩四卷。
王昌齡是盛唐詩壇一著名詩人,當時即名重一時,被稱為“詩家夫子王昌齡”。因為詩名早著,所以與當時名詩人交游頗多,交誼很深,除上文談到與李白、孟浩然的交游外,還同高適、綦毋潛、李頎、岑參、王之渙、王維、儲光羲、常建等都有交誼。他因數(shù)次被貶,在荒僻的嶺南和湘西生活過,也曾來往于經(jīng)濟較為發(fā)達的中原和東南地區(qū),并曾遠赴西北邊地,甚至可能去過碎葉(在今吉爾吉斯斯坦)一帶。因他有豐富的生活經(jīng)歷和廣泛的交游,對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大有好處。
王昌齡擅長七言絕句,被后世稱為七絕圣手。如《出塞》詩:“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慨嘆守將無能,意境開闊,感情深沉,有縱橫古今的氣魄,確實為古代詩歌中的珍品,被譽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又如《從軍行》等,也都為膾炙人口的名作。反映宮女們不幸遭遇的《長信秋詞》、《西宮春怨》等,格調(diào)哀怨,意境超群,抒寫思婦情懷和少女天真的《閨怨》、《采蓮曲》等,文筆細膩生動,清新優(yōu)美。送別之作《芙蓉樓送辛漸》同樣為千古名作。沈德潛《唐詩別裁》說:“龍標絕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測之無端,玩之無盡。”閭丘曉因忌才而殺害了王昌齡,實在是對我國古代詩歌的一大破壞,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
《春宮曲》賞析
天寶(742-756)年間,唐玄宗寵納楊玉環(huán),淫佚無度,詩人以漢喻唐,拉出漢武帝寵幸衛(wèi)子夫、遺棄陳皇后的一段情事,為自己的諷刺詩罩上了一層“宮怨”的煙幕。更為巧妙的是,詩人寫宮怨,字面上卻看不出一點怨意,只是從一個失寵者的角度,著力描述新人受寵的情狀,這樣,“只說他人之承寵,而己之失寵,悠然可會”(沈德潛《唐詩別裁》)。
全詩通篇都是失寵者對“昨夜”的追述之詞。“昨夜風開露井桃”點明時令,切題中“春”字;露井(沒有井亭覆蓋的井)旁邊的桃樹,在春風的吹拂下,綻開了花朵。“未央前殿月輪高”點明地點,切題中“宮”字。未央宮的前殿,月輪高照,銀光鋪灑。字面上看來,兩句詩只是淡淡地描繪了一幅春意融融、安詳和穆的自然景象,觸物起興,暗喻歌女承寵,有如桃花沾沐雨露之恩而開放,是興而兼比的寫法。月亮,對于人們來說,本無遠近、高低之分,這里偏說“未央前殿月輪高”,因為那里是新人受寵的地方,是這個失寵者心向往之而不得近的所在,所以她只覺得月是彼處高,盡管無理,但卻有情。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wǎng)”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后兩句寫新人的由來和她受寵的具體情狀。衛(wèi)子夫原為平陽公主的歌女,因妙麗善舞,被漢武帝看中,召入宮中,大得寵幸。“新承寵”一句,即就此而發(fā)。為了具體說明新人的受寵,第四句選取了一個典型的細節(jié)。露井桃開,可知已是春暖時節(jié),但寵意正濃的皇帝猶恐簾外春寒,所以特賜錦袍,見出其過分的關心。通過這一細節(jié)描寫,新人受寵之深,顯而易見。另外,由“新承寵”三字,人們自然會聯(lián)想起那個剛剛失寵的舊人,此時此刻,她可能正站在月光如水的幽宮檐下,遙望未央殿,耳聽新人的歌舞嬉戲之聲而黯然神傷,其孤寂、愁慘、怨悱之情狀,更是可想而知的了。正是因為有見于此,前人評論此詩,多認為是詩人代失寵的舊人抒發(fā)妒嫉、怨恨之情的。王堯衢《古唐詩合解》云:“不寒而寒,賜非所賜,失寵者思得寵者之榮,而愈加愁恨,故有此詞也。”這些說法,盡管不為無見,但此詩的旨義乃敘春宮中未承寵幸的宮人的怨思,從而諷刺皇帝沉溺聲色,喜新厭舊。這種似此實彼、言近旨遠的藝術手法,正體現(xiàn)出王昌齡七絕詩“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測之無端,玩之不盡”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