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是哪個朝代的詩人
賞析:一天,蘇軾和朋友在西湖邊上飲美酒。詩人贊嘆說: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蕩漾,閃爍耀眼,正好展示著那美麗的風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霧朦朧,縹縹渺渺,又顯出別一番奇妙景致。西湖無論是晴是雨無時不美。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妝飾,瀲滟水光是她濃艷的粉脂,不管她怎樣打扮,總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麗質和迷人的神韻。
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
江城子·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
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鬃微霜,又何妨!
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賞析:蘇軾在宋詞中屬于豪放派,境界開闊,宏大。這首詞具有明顯的豪放派的特質。此作是千古傳誦的東坡豪放詞代表作之一。詞中寫出獵之行,抒興國安邦之志,拓展了詞境,提高了詞品,擴大了詞的題材范圍,為詞的創作開創了嶄新的道路。作品融敘事、言志、用典為一體,調動各種藝術手段形成豪放風格,多角度、多層次地從行動和心理上表現了作者寶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風與豪氣。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蝶戀花·春景》: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蘇軾的人生經歷概述
蘇軾的一生可以概括為“三起三落”。蘇軾二十二歲參加科舉考試后便名震京師,步入仕途后逐步受到重用;蘇軾反對變法,因“烏臺詩案”被貶去黃州;新法廢除后,司馬光成為宰相,蘇東坡東山再起,升為正三品官員;蘇軾與司馬光政見不合,請辭外放;蘇東坡再回朝廷,職位頻繁調動;到宋哲宗親政時,蘇東坡被一貶再貶,最后貶到儋州。
蘇軾詩歌的風格
1、豪放風格:
這是蘇軾刻意追求的理想風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帶悲涼的感情融入詩詞中,寫人狀生而以慷慨豪邁的形象與闊大雄壯的場面取勝。
2、曠達風格:
這是最能代表蘇軾思想與性格特點的詩詞風,表達了詩人希望隱居、避開亂世、期待和平的愿望。
3、婉約風格:
蘇軾婉約詩詞的數量在其詞的總數中占有絕對多的比例,這些詞感情純正深婉,格調健康高遠,也是對傳統婉約詩詞的一種繼承與發展。
蘇軾比較重視詩歌的社會作用,主張詩歌能夠“寓物托諷,庶幾流傳上達,感悟圣意。”
《乞郡札子》因此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蘇軾也寫了一些政治詩,雖然數量不多,但卻極富有現實性,鮮明地揭露了當時的社會矛盾,表達了一個文人對人民疾苦的關注和痛苦的同情,以及對黑暗政治的揭露與批判。
蘇軾的詩歌創作并不以一家為宗,而是兼取李、杜、韓、白之長,最終形成自身獨特的藝術風格。而在宋代詩壇上,蘇軾作為一個集大成者的身份,承載著宋詩的典范,成為宋代詩壇,乃至我國古代整個詩壇上永遠不朽的恒星。
蘇軾的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代表作品有:
《赤壁賦》
《后赤壁賦》
《石鐘山記》
《惠崇春江晚景》
《臘日游孤山訪惠勤惠思二僧》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題西林壁》
《望海樓晚景》
《雪后北臺書壁》
《飲湖上初晴后雨》
《贈劉景文》
《蝶戀花(密州上元)》
《浣溪沙(畫隼橫江喜再游)》
《減字木蘭花(春月)》
《江城子·密州出獵》
《念奴嬌(赤壁懷古)》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記承天寺夜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