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原文及翻譯
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翻譯
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說從筑墻的勞作之中被任用,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任用,管夷吾被從獄官手里救出來并受到任用,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從奴隸市場里贖買回來并被任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這個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使他筋骨勞累,使他忍饑挨餓,使他受盡貧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顛倒錯亂,用來使他的內心收到震撼,使他性情堅韌起來,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原來沒有的才能。
一個人,常常發生錯誤,這樣以后才能改正;在內心里困惑,思慮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為;別人憤怒表現在臉色上,怨恨吐發在言語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曉。(如果)一個國家,在國內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實力相當、足以抗衡的國家和來自國外的禍患,這樣的國家就常常會走向滅亡。
這樣以后才知道憂慮禍患能使人(或國家)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會使人(或國家)走向滅亡的道理了。
創作背景
孟子作為孔子之后儒家學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發展為“仁政”的學說,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主張國君實行“仁政”,要與民“同樂”。孟子的思想學說就是著作《孟子》。《孟子》記載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對話體著作。其顯著特點一是氣勢充沛,雄辯而色彩鮮明;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闡述事理。此文選自《孟子·告子下》。春秋戰國時期,戰亂紛爭,一個國家要想立于不敗之地,要奮發圖強,不能安于現狀、不思進取。這篇文章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寫的。
注釋
(1)舜:姚姓,名重華。唐堯時耕于歷山(在今山東濟南東南,一說在今山西永濟東南),“父頑,母囂,弟傲,能和以孝”,堯帝使其人山林川澤,遇暴風雷雨,舜行不迷,于是傳以天子之位。國名虞,史稱虞舜。事跡見于《尚書·堯典》及《史記·五帝本紀》等。
(2)發:起,指任用。
(3)畎(quǎn)畝:田畝,此處意為耕田。畎,田間水渠。
(4)傅說(fùyuè):殷商時為胥靡(一種刑徒),筑于傅險(又作傅巖,在今山西平陸東)。商王武丁欲興殷,夢得圣人,名曰說,視群臣皆非,使人求于野,得傅說。見武丁,武丁曰:“是也。”與之語,果圣人,舉以為相,殷國大治。遂以傅險為姓,名為傅說。事跡見于《史記·殷本紀》等。
(5)舉:選拔。
(6)版筑:筑墻的時候在兩塊夾板中間放土,用杵搗土,使它堅實。筑,搗土用的杵。
(7)膠鬲(gé):商紂王大臣,與微子、箕子、王子比干同稱賢人。
(8)魚鹽:此處意為在海邊捕魚曬鹽。《史記》稱燕在渤碣之間,有魚鹽之饒;齊帶山海,多魚鹽。
(9)管夷吾:管仲,潁上(今河南許昌)人,家貧困。輔佐齊國公子糾,公子糾未能即位,公子小白即位,是為齊桓公。齊桓公知其賢,釋其囚,用以為相,尊稱之為仲父。《史記·管晏列傳》:“管仲既用,任政于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10)士:獄官。
(11)孫叔敖(áo):蒍姓,名敖,字孫叔,一字艾獵。春秋時為楚國令尹(宰相)。本為“期思之鄙人”,期思在今河南固始,偏僻之地稱為鄙。
(12)海:海濱。
(13)百里奚(xī):又作百里傒。本為虞國大夫。晉國滅虞國,百里奚與虞國國君一起被俘至晉國。晉國嫁女于秦,百里奚被當作媵臣陪嫁到秦國。百里奚逃往楚國,行至宛(今河南南陽),為楚國邊界之鄙人所執。秦穆公聞其賢,欲重贖之,恐楚人不與,乃使人謂楚曰:“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請以五羖羊皮贖之。”楚人于是與之。時百里奚年已七十余,至秦,秦穆公親釋其囚,與語國事三日,大悅。授以國政,號稱“五羖大夫”。史稱秦穆公用百里奚、蹇叔、由余為政,“開地千里,遂霸西戎”,成為“春秋五霸”之一。事跡見于《史記·秦本紀》。
(14)市:市井。
(15)故:所以。
(16)任:責任,擔子。
(17)是:代詞,這,這些。
(18)也:助詞,用在前半句的末尾,表示停頓一下,后半句將要加以解說。
(19)必:一定。
(20)苦: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苦惱。
(21)心志:意志。
(22)勞: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勞累。
(23)餓:動詞的使動用法,使……饑餓。
(24)體膚:肌膚。
(25)空乏: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窮困。
(26)拂亂: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顛倒錯亂。拂,違背,不順。亂,擾亂。
(27)所為:所行。
(28)所以:用來(通過那樣的途徑來……)。
(29)動:動詞的使動用法,使……驚動。
(30)忍: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堅韌。
(31)曾益:增加。曾,通“增”。
(32)能:才干。
(33)恒:常常,總是。
(34)過:過錯,過失。
(35)困于心:心中有困苦。
(36)衡于慮:思慮堵塞。衡,通“橫”,梗塞,指不順。
(37)作:奮起,指有所作為。
(38)征于色:面色上有征驗,意為面容憔悴。征,征驗,征兆。色,顏面,面色。趙岐《孟子注》:“若屈原憔悴,漁父見而怪之。”《史記·屈原賈誼列傳》:“屈原至于江濱,被發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混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39)發于聲:言語上有抒發,意為言語憤激。趙岐《孟子注》:“若甯戚商歌,桓公異之。”甯戚,春秋時衛國人。家貧,為人挽車。至齊,喂牛于車下,齊桓公夜出迎客,甯戚見之,疾擊其牛角而商歌。歌曰:“南山矸,白石爛,生不逢堯與舜禪。短布單衣適至骭,從昏飯牛薄夜半,長夜漫漫何時旦。”齊桓公召與語,悅之,以為大夫。
(40)而后喻:然后人們才了解他。喻,知曉,明白。
(41)入:名詞活用作狀語,在國內。
(42)法家:有法度的世臣。
(43)拂(bì)士:輔佐君主的賢士。拂,通“弼”,輔佐。
(44)出:名詞活用作狀語,在國外。
(45)敵國:實力相當、足以抗衡的國家。
(46)外患:來自國外的禍患。
(47)恒:常常。
(48)亡:滅亡。
(49)生于憂患:憂患使人生存發展。
(50)死于安樂:享受安樂使人萎靡死亡。
賞析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賞析
全文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舉例論證人才必須在艱苦的環境中造就的道理。(分兩層)
第1層(舜發于……舉于市):列舉六位歷史上著名的人物的事例,說明成就大業者都曾經過一番艱苦磨煉。
第2層(故天降……其所不能):論述人要擔負重任,有所作為,成就大業,必須先在思想、生活和行為等方面經受一番艱苦的磨煉。
第二部分(第3、4段):論述人處于困境才能奮發,國無憂患則往往遭滅亡的道理。點明中心論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分三層)
第1層(人恒過……而后喻):從正面講人必須經過挫折、困苦,才能長進和有所作為。
第2層(入則無……國恒亡):由個人推論到治理國家,進一步論證艱苦磨煉的必要性。
第3層(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提出本文中心論點,總領全文,解決問題,做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