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詩句賞析:《苦寒吟》
孟郊一生生活貧困,詩多啼饑號寒、傾訴窮愁的不平之鳴。其代表作《苦寒吟》可以看作是詩人一生悲涼的形象寫照。以下的古詩賞析歡迎大家參閱!
苦寒吟
朝代:唐代 作者: 劉駕
百泉凍皆咽,我吟寒更切。半夜倚喬松,不覺滿衣雪。
竹竿有甘苦,我愛抱苦節。鳥聲有悲歡,我愛口流血。
潘生若解吟,更早生白發。
賞析
“寒”,顯然不僅僅指詩的內容多寫窮苦生涯,“瘦”,也不只是指缺乏辭采,而是指詩的整個風貌,指表現詩的風貌的一種意境的美的類型。蘇軾沒有對“郊寒島瘦”作明確的說明,但從他的兩首《讀孟郊詩》中,可以看到他對“郊寒”的或一所指。詩是“孤芳擢荒穢,苦語余詩騷。水清石鑿鑿,湍激不受篙。初如食小魚,所得不償勞;又如煮彭覬,竟日嚼空螯。要當斗僧清,未足當韓豪。
冬天的詩句賞析
人生如朝露,日夜火燒膏,何苦將兩耳,聽此寒蟲號。” 在這詩里他用了三個形象的比喻來形容孟郊的詩:有如清水淺流,明沏而湍急;又如小魚、彭覬,雖有滋味而乏豐腴膏肉;復如寒蟲鳴號,給人以蕭索之感。這三個比喻,都沒有明確的界說。小魚、彭覬之比,似指詩的內容不夠豐滿;清水激湍之喻,似指境界之清冷急促;而寒蟲悲鳴之形容,則似指郊詩感情基調之悲苦凄涼。顯然,這是蘇軾對孟郊詩的一種感覺。這種感覺,是以一系列的聯想出現的。每一個聯想,雖可能由于詩的某一風格因素所印發,但其實又是對于詩的整個風貌的印象。大概就是由這一個個的印象造成了一種“清冷”的總的印象,也就是他所說的“要當斗僧清”的“清”,在清冷上可與賈島相比。從“清冷”,又進一步轉移,產生“寒”的感覺。
在這詩里,孟郊用冷的色調,著意描寫了一個陰冷死寂的境界和在這個境界中詩人自己窮愁苦吟的形象,在陰冷死寂的意境中浮動著凄涼的情思?!肚飸阎弧罚?ldquo;孤骨夜雖臥,吟蟲相唧唧,老泣無涕涕,秋露為滴瀝。”用秋蟲悲鳴的境界烘托窮苦的身世,而以秋露與涕淚的聯想表現著深深的凄涼情懷。又如《秋懷之四》:“秋至老更貧,破屋無門扉,一片月落床,四壁風入衣。”
從以上簡略的解剖中,我們可以看到,“寒”“瘦”所描述的,是詩的境界的美的類型。它是可感的,具體的,傳神的。它建立在我們的審美經驗的基礎上,訴諸于我們的想像,觸發我們的美感聯想,而不是建立在概念、分析、推理、判斷的基礎之上,引發我們去進行理性的思辯。評論詩歌風格的許多用語,如雄渾、飄逸、壯麗、清遠等等、等等,都有著這樣的特點,它們不同于義界明確,高度抽象的科學的概念。為了論述的方便,我們姑且給它們一個名字,稱之為“形象性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