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春天 古詩
你知道哪些詩歌是描寫春天景色的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描寫春天的古詩,歡迎大家閱讀。
描寫春天的古詩:《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賞析:
這是一首著名的題畫詩。作者因為懂畫、會畫,所以他能緊緊抓住惠崇這幅《春江晚景》的畫題畫意,僅用桃花初放、江暖鴨嬉、蘆芽短嫩等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了早春江景的優美畫境。尤其令人叫絕的是“春江水暖鴨先知”這一句,他把畫家沒法畫出來的水溫冷暖,描繪得如此富有情趣、美妙傳神!此外,他的高妙還表現在幽默的想象上,他能看到畫外,以畫上并沒有的“河豚欲上”,來點染初春的氣息,深化畫中的意境。如果說惠崇的畫是“畫中有詩”的話,那么這首詩便是“詩中有畫”了。難怪它能作為一首人人喜愛的名詩而傳誦至今!
這首詩寫的是蘇軾在花開時節與友人賞花時的所見。首句寫白天的海棠,“泛崇光”指海棠的高潔美麗。第二句寫夜間的海棠,作者創造了一個散發著香味、空空蒙蒙的、帶著幾分迷幻的境界。略顯幽寂,與海棠自甘寂寞的性格相合。后兩句用典故,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不僅是把花比作人,也是把人比作花,為花著想,十分感人,表明了作者是一個性情中人。作者要燒紅燭陪伴、呵護海棠,另一方面創造了一種氣氛,讓海棠振作精神,不致睡去。后兩句極賦浪漫色彩。宋釋惠洪《冷齋夜話》認為此詩“造語之工”“盡古今之變”。
描寫春天的古詩:《登池上樓》
潛虬媚幽姿,飛鴻響遠音。
薄霄愧云浮,棲川怍淵沉。
進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祿反窮海,臥疴對空林。
衾枕昧節候,褰開暫窺臨。
傾耳聆波瀾,舉目眺嶇嵚。
初景革緒風,新陽改故陰。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
祁祁傷豳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離群難處心。
持操豈獨古,無悶征在今。
賞析:
全詩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寫他出任永嘉大守的矛盾心情,懊悔自己既不能像潛藏的虬那樣安然退隱,又不可能像高飛的鴻那樣聲震四方,建功立業。第二層寫他在病中臨窗遠眺。第三層寫他的思歸之情。
前八句為第一層,主要寫官場失意后的不滿與當時矛盾的處境。魏晉南朝時代權力斗爭激烈,仕途風波險惡,因此士族文人既有進取之志,又有企羨隱逸之心,而詩人所面臨的,卻是兩者俱無所得的困境。詩一開頭即由此下筆:“潛虬”一句喻深藏不露、孤高自賞的生活,“飛鴻”一句喻奮進高飛、聲名動世的境界;下面兩句說無論前者還是后者,自己都不能做到,深感慚傀。四句中,第三句緊接第二句,第四句遠承第一句,詩意連貫而有變化。以上四句用形象的比喻寫出自己的困境,但為何會這樣,并未交代清楚,所以又有后四句把前四句加以落實。“進德”謂進取功業,施恩德于世人,與“飛鴻”一句相應。——但雖有此志,卻是才智不及。這句實際的意思,是說自己耿直守正,乃至受人陷害。“退耕”謂退隱田園,以耕作自資,與“潛虬”一句相應。——但徒懷此愿,卻是力所未能。以謝氏的富有,當然談不上“退耕力不任”的問題。這句實際的意思,是說自己頗有退隱之心,只是為形勢所格,無法實現。因為當時謝靈運如果拒絕赴任,就是公開表示與當權者對抗,極可能招致更大麻煩。下面進一步寫自己于無奈中來到這偏僻的海隅,入冬后久臥病床,所對唯有蕭索枯瑟之空林。全詩由虛入實,由遠及近,氣氛漸漸降到最低點。
自“衾枕”以下八句為第二層,寫登樓所見滿目春色。“衾枕昧節候”緊承前一句”臥疴對空林”而來,寫臥病中不知不覺,已是冬去春來,同時自然而然引出下旬“褰開暫登臨”。“暫”謂短時間,有抱病強起之意。“傾耳”、“舉目”兩句,寫出詩人對自然風光的極度喜愛。池塘水波輕拍,在傾耳細聽之際,令人慮澄意解;遠山參差聳立,于放眼遙望之中,使人心曠神怡。眼前是一派景色:“初景”即新春的陽光,正在革除“緒風”即殘冬的余風,“新陽”即春代替了“故陰”即冬的統治。“初景”、“新陽”寫出總體的感受,是虛筆,下面“池塘”、“園柳”兩句,轉為近景的具體描繪。“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是謝詩中最著名的詩句之一,曾引起很多人的贊賞,甚至引出一些帶有神秘性的傳說。鐘蠑《詩品》引《謝氏家錄》說:“康樂(謝靈運襲爵康樂公)每對惠連(謝惠連,靈運之從弟),輒得佳語。后在永嘉西堂,思詩竟日不就,寤寐間忽見惠連,即成‘池塘生春草’。故嘗云:‘此語有神助,非我語也’。”故事的真實性如何暫且不論,這一聯詩的名聲,看來確是不小。但也有人提出:這二句實在很平常,沒有什么可夸耀的。究竟應如何看待,頗可稍加分析。
看起來,這一聯詩(特別是前一句)確實很平常,毫無錘煉之功,所寫景色亦并無特別之處.但應該注意到,它很好地表現了初春之特征及詩人當時的心情。池塘周圍(尤其是向陽處)的草,因為得池水滋潤,又有坡地擋住寒風,故復蘇得早,生長得快,其青青之色也特別的鮮嫩,有欣欣向榮的生氣。但它委實太平常,一般人都注意不到。謝靈運久病初起,這平時不太引人注意的景色突然觸動了他,使之感受到春天萬物勃發的生機,于是很自然地得到這一清新之句。“園柳變鳴禽”,寫柳枝上已有剛剛遷徙來的鳥兒在鳴叫,這同樣是細微而不易察覺的變化。兩句詩表現了詩人敏銳的感覺,以及憂郁的心情在春的節律中發生的振蕩。再有,宋初詩壇,以謝靈運其人為代表,有一種追求佳句的風氣,而通常的佳句,都以反復雕琢、精于刻畫取勝。在這樣的風氣中,此種自然生動而富有韻味的詩句,更顯得特出。總之,放在特定的文學環境和具體的詩篇之中來看,“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的確不失為佳句,單獨抽出來加以評論,就沒有多少意義了。從全詩來看,寫到這里,情緒漸漸轉向開朗欣喜的暖色調。
第二層是全詩最精彩的部份。詩人在病榻上度過了一個冬天,現在已是初春時節了。他憑窗而坐,傾耳細聽遠處波濤拍岸之聲;舉目遠望群山起伏之影。而近處所見的景致則是:“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詩人從冬去春回的眾多景象中選擇了一個細小而典型的鏡頭:不知不覺間樓外枯草瑟瑟的池塘里竟然春草繁生了;小園垂柳叢中禽鳥鳴聲也已變換。正是從池塘小園的變化中,久病的詩人突然意識到,外面已是一派濃郁的春意。這里寫景,有聲有色,遠近交錯,充滿了蓬勃生氣。“池塘”二句為歷來詩論家交口贊賞。它的妙處就在于自然清新,不假繩削。
最后六句為第三層.開頭兩句由登樓觀春聯想到古代描寫春景的詩,借用典故表示自己的感慨,情緒又轉向感傷。“祁祁傷豳歌”的“豳歌”,指《詩經·豳風·七月》一篇,詩中有“采蘩祁祁”等描寫春景之句。“傷豳歌”,按照《毛詩序》、《詩譜》等傳統的解釋,《七月》是周公在遭受流言、出居東都以避讒害時作的,謝靈運用此典故,帶有暗喻的意思。“萋萋感楚吟”的“楚吟”,指《楚辭·招隱士》一篇,其中有“春草生兮萋萋”之句。所謂“感楚吟”,是說有感于隱士的生活。這兩句回復到第一層的內容,但并非單純的重復,而是表示要從困窘的處境中擺脫出來,決心走隱居的道路。接著“索居”、“離群”兩句,寫隱居生活令人難以接受的一面,意思是:離群索居的生活,使人容易感到歲月漫長,枯索無味,難以安心。這兩句從詩意上說,是指一般人的想法,并非說自己。但在潛在心理上,這種被否定的想法,也隱約透露了他自己的某種疑慮。謝靈運出身華胄,為世人所重,且驕縱自負,與世隔絕的隱居生活對于他確非易事。但不管怎祥,他歸隱的決心已下。全詩結束兩句說:“持操豈獨古,無悶征在今!”“無悶”語出《周易·乾卦》,意謂大德之人,避世而無所煩憂。這兩句意思是:堅持節操豈止古人能夠做到,《周易》所謂“遁世無悶”在今人身上同樣可以得到征驗!這樣,詩的情緒便從進退維谷的困境中解脫出來,以高亢的聲調收結全篇。也就在這大約半年之后,謝靈運終于稱疾辭職,歸隱到始寧的祖居。
描寫春天的古詩:《金門答蘇秀才》
君還石門日,朱火始改木。
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綠。
折芳愧遙憶,永路當日勖。
遠見故人心,平生以此足。
巨海納百川,麟閣多才賢。
獻書入金闕,酌醴奉瓊筵。
屢忝白云唱,恭聞黃竹篇。
恩光照拙薄,云漢希騰遷。
銘鼎倘云遂,扁舟方渺然。
我留在金門,君去臥丹壑。
未果三山期,遙欣一丘樂。
玄珠寄象罔,赤水非寥廓。
愿狎東海鷗,共營西山藥。
棲巖君寂滅,處世余龍蠖。
良辰不同賞,永日應閑居。
鳥吟檐間樹,花落窗下書。
緣溪見綠筱,隔岫窺紅蕖。
采薇行笑歌,眷我情何已。
月出石鏡間,松鳴風琴里。
得心自虛妙,外物空頹靡。
身世如兩忘,從君老煙水。
賞析:
此詩作于公元743年(唐玄宗天寶二載)。當時李白正待詔金門。揚雄《解嘲》:“歷金門,上玉堂。”應劭注:“金門,金馬門也。”蘇秀才,名不詳。李白在詩中寫道:“得心自虛妙,外物空頹靡”。從詩中“我留在金門,君去臥丹壑”兩句來看,蘇秀才的隱居之處確實非凡:“鳥鳴檐間樹,花落窗下書。緣溪見綠篠,隔岫窺紅蕖。采薇行笑歌,眷我情何已。月出石鏡間,松鳴風琴里”。李白向來對這種自然造化的勝景就一往情深,于是就想象著蘇秀才一定在眷戀自己,以至于“身世如兩忘,從君老煙水”。待詔金門的李白似乎按捺不住內心的期盼,表示身世兩忘,跟隨蘇秀才在大自然中終老一生。“得心自虛妙”的“得”既指蘇秀才,當然也包括李白在內。
描寫春天的古詩:《晚春》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賞析:
這里,似乎只是用擬人化的手法描繪了晚春的繁麗景色,其實,它還寄寓著人們應該乘時而進,抓緊時機去創造有價值的東西這一層意思。但這里值得一提的是,榆莢楊花雖缺乏草木的“才思”,但不因此藏拙,而為晚春增添一景,雖然不美,但盡了努力,這種精神是值得贊揚了。
這是一首描繪暮春景色的七絕。乍看來,只是寫百卉千花爭奇斗艷的常景,但進一步品味便不難發現,詩寫得工巧奇特,別開生面。詩人不寫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卻寫草木留春而呈萬紫千紅的動人情景:花草樹木探得春將歸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渾身解數,吐艷爭芳,色彩繽紛,繁花似錦,就連那本來乏色少香的楊花、榆莢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隨風飛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詩人體物入微,發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詩人晚春遲暮之感,摹花草燦爛之情狀,展晚春滿目之風采。寥寥幾筆,便給人以滿眼風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說這首詩平中翻新,頗富奇趣,還在于詩中擬人化手法的奇妙運用,糅人與花于一體。“草木”本屬無情物,竟然能“知”能“解”還能“斗”,而且還有“才思”高下有無之分。想象之奇,實為詩中所罕見。末二句尤其耐人咀嚼,讀者大可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進行毫無羈絆的大膽想象,使人思之無窮,味之不盡。
再細加揣摩,此詩熔景與理于一爐。可以透過景物描寫領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詩人通過“草木”有“知”、惜春爭艷的場景描寫,反映的其實是自己對春天大好風光的珍惜之情。面對晚春景象,詩人一反常見的惜春傷感之情,變被動感受為主觀參與,情緒樂觀向上,很有新意。你看,“楊花榆莢”不因“無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門弄斧”之譏,為“晚春”添色。這就給人以啟示:一個人“無才思”并不可怕,要緊的是珍惜光陰,不失時機,“春光”是不負“楊花榆莢”這樣的有心人的。
描寫春天的古詩:《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北風卷地白草折(shé),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qiú)不暖錦衾(qīn)薄(bó)。
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zhuó)。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qiāng)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chè)紅旗凍不翻。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賞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岑參邊塞詩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階段。此時,他很受安西節度使封常青的器重,他的大多數邊塞詩成于這一時期。岑參在這首詩中,以詩人的敏銳觀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筆調,描繪了祖國西北邊塞的壯麗景色,以及邊塞軍營送別歸京使臣的熱烈場面,表現了詩人和邊防將士的愛國熱情,以及他們對戰友的真摯感情。
詩題是“送武判官歸京”但這首詩表現的不僅僅是岑參和他朋友武判官的友情。他描繪的是邊塞將士集體送別歸京使臣的慷慨熱烈的場面。“中軍置酒”,不是岑參置酒,而是中軍主帥置酒;鼓樂齊鳴,也不會只是岑判官和武判官對飲話別,而是邊塞將士為歸京使臣舉行的盛大宴會。因此,如果說表現了友情的話,那么,應該說這首詩主要表現的是邊塞將士對一位同甘共苦過的戰友的情誼。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邊塞將士的團結精神和昂揚的斗志。《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已沒有詩人剛到邊塞時那種過于低沉而單純的思鄉之情,它已將思鄉之情,與保衛祖國以苦為樂的精神統一起來,因此它的基調是積極樂觀、昂揚奮發的。
全詩以一天雪景的變化為線索,記敘送別歸京使臣的過程,文思開闊,結構縝密。共分三個部分。前八句為第一部分,描寫早晨起來看到的奇麗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來的奇寒。
友人即將登上歸京之途,詩人和將士們自然對天氣格外關心。昨夜北風呼嘯,天氣驟然變冷了,早晨起來一看,發現仲秋季節就下起雪來了。不過,大雪初積,雪還不厚,被風吹折的干草還沒有被雪覆蓋。雖然下雪會給歸客帶來麻煩,但在這些久經大風大雪考驗的將士眼中,這點風雪算不了什么。充滿他們心頭的,只有為友人歸家的喜悅之情。因此,那掛在枝頭的積雪,在詩人的眼中變成一夜盛開的梨花,就象美麗的春天突然到來。前面四句主要寫景色的奇麗。
“即”、“忽如”等詞形象、準確地表現了早晨起來突然看到雪景時的驚異神情。經過一夜,大地銀裝素裹,煥然一新,此時的雪景分外迷人。
接著四句寫雪后嚴寒。詩人的視線從帳外逐漸轉入帳內。風停了,雪不大,因此飛雪仿佛在悠閑地飄散著,進入珠簾,打濕了軍帳。詩人似乎此時才意識到,難怪昨夜蓋著狐裘還那么冷。那些起床后著甲引弓的將士也似乎在喊:“好冷啊!”詩人選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動來表現寒冷,如同選取早晨觀雪表現奇異一樣是很恰當的。讀到這里,讀者也似乎覺得寒氣襲人,仿佛身臨其境。雖然天氣寒冷,但將士卻毫無怨言。而且“不得控”,無論天氣多么冷,他們也沒有忘記訓練,還在拉弓練兵;“冷難著”,說明盡管鐵甲冷得刺骨,他們還是全副武裝,時刻準備戰斗。這里表面寫寒冷,實際是用冷來反襯將士內心的熱,更加深刻地表現出將士們樂觀的戰斗情緒。
中間四句為第二部分,描繪白天雪景的雄偉壯闊和餞別宴會的盛況。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詩人用浪漫夸張的手法,極力描繪雪中天地的整體形象,浩大蒼茫,威嚴雄偉。詩人這樣寫恰恰是為了反襯下文的歡樂場面,寫出人們的樂觀精神。生活環境的艱苦,更能說明將士們歌舞的積極意義。這是藝術創作中常用的一種手法。第一部分用“冷”來寫“熱”;這一部分則是用“愁”來寫“歡”,表現手法一樣。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筆墨不多,卻表現了送別的熱烈隆重。在主帥的中軍擺開筵席,傾其所有地搬來各種樂器,且歌且舞,開懷暢飲,這宴會一直持續到暮色來臨。第一部分內在的熱情,在這里迸發傾泄出來,達到了歡樂的頂點。
最后六句為第三部分,寫傍晚送別友人踏上歸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