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仙》蘇軾原文及翻譯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釋】
東坡:在今湖北黃岡東。蘇軾謫貶黃州時,友人馬正卿助其墾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間。蘇軾常在此與朋友一起飲酒,自稱“東坡居士”。聽江聲:蘇軾寓居臨皋,在長江邊,故能聽長江濤聲。營營:周旋、忙碌,形容為功名利祿競逐鉆營。夜闌:夜盡。縠(hú)紋:比喻水波細紋。縠,縐紗。【大意】夜深宴飲在東坡的寓室里醒了又醉,回來的時候仿佛已經三更。這時家里的童仆早已睡熟,鼾聲如雷鳴。敲了敲門,里面全不回應,只好獨自倚著藜杖傾聽江水奔流的吼聲。
經常憤恨這個軀體不屬于我自己,什么時候能忘卻為功名利祿而競逐鉆營?趁著這夜深、風靜、江波平緩。駕起小船從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
賞析
上片寫對友人懷念的深切。“尊酒何人懷李白”兩句,運用杜甫懷念李白的典故,抒寫了對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何人”,當然是指杜甫,故作設問,不僅增加了句法的變化,也使語言顯得含蓄有味。杜甫、“草堂”都是詞人自喻,“李白”、“江東”則是他喻,即比喻友人,亦即“揚州席上”的主人。“珠簾十里卷香風”,用杜牧詩意寫揚州,暗指東道主王存,與上文“懷李白”、“指江東”語意相承。詞人懷念之情雖深,可是“花開花謝,離恨幾千重”。“花開花謝”,象征著時光的流逝,這里是說離別之久;“離恨幾千重”,是夸說離恨之深,而且使抽象的感情有了形體感,似乎成了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從而增強了語言的形象性和表現力。
有了上片的鋪墊,下片寫揚州席上意外相逢時的驚喜和迷惘,就顯得十分真實可信了。“輕舸渡江連夜到”,承上“珠簾”句,點出題目“夜到揚州”。詞人是從江南京口渡江而來的,所以才如此便捷。“一時驚笑衰容”,緊承前句,寫出了與友人意外相逢時驚喜參半的復雜感情。詞人當年已56歲,又久歷宦海沉浮,天涯游宦,說是“衰容”,想來是極為吻合的。彼此傾談時,詞人還發(fā)現,對方“語音猶自帶吳依”。結穴二句寫“席上”的情事:“夜闌對酒處,依舊夢魂中。”這里化用杜甫寫亂離中與親人偶然重聚時深微感情的名句——“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來表現這次重逢時的迷惘心態(tài),從而深化了與老友間的交誼。
這首詞真實地表露了詞人當時“量移”后的心境。“量移”,雖未能徹底平反昭雪,但已顯現出寬赦之君恩。所以,詞人先以李白受讒自喻,后以杜甫亂中幸得生還相譬,其用事貼切,暗與自己實際遭遇相合。故而在六十字的短短篇幅中,寫了相憶、相聚、慰藉、話舊、傷離等廣闊的內容,含蓄地傾訴了自身之不幸遭遇,使作品更富于感憤。使人讀之浮想聯翩,為之凄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