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詩歌鑒賞
涕零雨面毀形顏,誰能懷憂獨不嘆。
展詩清歌仰自寬,樂往哀來摧肺肝。
耿耿伏枕不能眠,披衣出戶步東西。
仰看星月觀云間,飛鴿晨鳴聲可憐,留連顧懷不能存。
《燕歌行二首》是魏文帝曹丕的詩作,寫一個女子思念在遠方作客的丈夫,是言情的名作。全詩語言清麗,情致委婉,音節和諧,把人物情感表現得纏綿緋惻,凄婉動人。這是中國文學史上現存最古老的完整的七言詩,雖然它句句用韻,還存在用韻單調的缺點,但是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明代胡應麟說:“子桓《燕歌》二首,開千古妙境?!?/p>
曹丕詩歌鑒賞【篇2】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群燕辭歸鵠南翔,念君客游思斷腸。
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
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
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
牽??椗b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燕歌行二首》是魏文帝曹丕的詩作,寫一個女子思念在遠方作客的丈夫,是言情的名作。全詩語言清麗,情致委婉,音節和諧,把人物情感表現得纏綿緋惻,凄婉動人。這是中國文學史上現存最古老的完整的七言詩,雖然它句句用韻,還存在用韻單調的缺點,但是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明代胡應麟說:“子桓《燕歌》二首,開千古妙境。”
曹丕詩歌鑒賞【篇3】
漫漫秋夜長,烈烈北風涼。
展轉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
俯視清水波,仰看明月光。
天漢回西流,三五正縱橫。
草蟲鳴何悲,孤雁獨南翔。
郁郁多悲思,綿綿思故鄉。
愿飛安得翼,欲濟河無梁。
向風長嘆息,斷絕我中腸。
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車蓋。
惜我時不遇,適與飄風會。
吹我東南行,行行至吳會。
吳會非吾鄉,安能久留滯。
棄置勿復陳,客子常畏人。
鑒賞
用“雜詩”做題名,開始于建安時期?!段倪x》李善注解釋這一題名說:“雜者,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故云雜也?!币簿褪钦f,觸物興感,隨興寓言,總雜不類。所以,題為“雜詩",等于是無題,賦物言情,都是比較自由的。曹丕這兩首雜詩則是抒寫他鄉游子的情懷。
建安時期風氣之一,是詩人喜作代言體詩。即揣摩客觀人物的情懷代其抒情。曹丕是其中突出一個,如他的《于清河見挽船士新婚與妻別》是代新婚者抒情,《寡婦詩》是代阮璃的遺孀抒情,《代劉勛妻王氏雜詩》是代棄婦抒情?!峨s詩二首》也屬于這一類,不過是代游子抒懷而已。它的高妙在于能真切地抒寫出他鄉游子的情懷與心境,其中自不妨有作者自身的感受,卻并不限于作者一身,這是與自抒己情的抒情詩不盡相同的。
第一首的主要特色在善用賦筆,也就是善用白描的手法寫情。詩人先不點明主題,開篇用了整整十二句詩,即占全詩三分之二的篇幅,著意描寫主人公夜不安席、徒倚彷徨的情態。詩人將主人公置于秋夜的大背景中,用環境的豐富拓開一介廣闊的描寫空間,得以從容落筆,淋漓寫情,整個畫面情景相生,氣氛濃郁。
詩從季節、辰侯發端。 “古詩云:“愁多知夜長”。思心愁緒滿懷的人最不耐長夜的煎熬,而颯颯秋風自又分外增一層凄涼之感。首二句表面看來純系景語,實際其中已隱含一愁人在,與三、四二句水乳交融,這是行筆入神的地方。人未見而神已出,全在詩句中醞釀的一種氣氛,妙在雖不明言,卻真切可感。三、四兩句接著寫出主人公心神不定,輾轉難眠。五、六兩句寫主人公的思懷太深沉了,太專一了,竟然感覺不出時光的流逝,不知已徘徊了許久時間,露水都把衣衫沾濕了。雖只兩何詩,卻極傳深思癡想之神。他低頭游目,只有清澄的池水在月色下滾動鱗鱗的波光;仰頭縱觀,也無非明月當頭,夜色深沉,銀河已向西傾頹,寥廓的夜空上鑲嵌一天星斗。第七至第十這四句詩筆筆寫景,卻筆筆無不關情。主人公那一種百無聊賴、寂寞孤獨之感,直從字里行間泛溢出來,與開端兩句同樣具有以景傳情之妙?!安菹x鳴何悲,孤雁獨南翔”,恰在此時此境,又是秋蟲的陣陣悲鳴送入耳鼓,失群的南飛孤雁闖入眼簾,無不觸物傷情,頻增思懷愁緒。整個這一大段,以悠然的筆調一筆筆描來,情景如見,氣氛愈釀愈濃。
經過上面這一段高妙筆墨的描述,主人公思深憂重的情態已如在眼前。這時詩人才將筆頭輕輕掉入主題:“郁郁多悲思,綿綿思故鄉?!倍浔阌星рx之重。這力量不是來自兩句直述語本身,而是來自前面那一大段精采的鋪墊描寫。那深愁難遣、寢息不安、孤寂無聊的形象,已把鄉思推到了極點,因而使這二句平淡的敘語具有了畫龍點睛的妙用,與前面的情景相映益彰。由此也可以悟出古詩章法的奧妙。詩人并沒有就此打住,繼續從欲歸不能這個側面展拓一筆:“愿飛安得翼,欲濟河無梁。”強烈的歸鄉愿望,更反襯出鄉思的深濃。而還鄉無望,把主人公推入更深的悲哀,因而只有向風長嘆,肝腸斷絕了,這個結尾余味悠然,余情裊裊,頗有余音繞梁之妙。
第二首詩與前一首雖然都是寫游子題材,卻截然不同。在藝術表現上,前一首多用賦筆,這一首則多用比興。在思想內容上,前一首著重抒寫他鄉游子的纏綿深摯的思鄉之情,這一首則著重表現游子身處異鄉的不安之感。適應這一主題的需要,前六句運用比興的手法突出揭示了游子身不自主流落他鄉的情勢。詩人將比興運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貼切傳神,韻味濃郁。開端二句便奕奕有神:“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車蓋。”一朵飄搖不定的浮云本就與游子的處境極其切合,車是古人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浮云形似車蓋,又分外增一層流移飄蕩之感。下面每兩句一層,層折而下,把游子流落他鄉的遭際寫得筆酣墨飽?!跋г諘r不遇,適與飄風會",浮云本難滯定一方,卻又命乖時舛,恰與突起的狂風遭遇。飄風,暴起之風。以浮云遭遇狂風表現游子為情勢所迫不得不奔走他鄉,可謂形景切合,情理自然。因受飄風鼓蕩,一去便千里迢迢,遠至東南的極點了:“吹我東南行,行行至吳會?!本渲袥]有一個感嘆字眼,卻有千回百轉無限傷懷之味,“行行至吳會",無字不含遠颶怨尤之意。這六句詩筆在浮云,意在游子,形象鮮明,意蘊沉深,耐人玩味。古人說詩寫得好,要“意象俱足”,這幾筆足以當之。
開篇這六句詩中飽含對命運的哀怨。這哀怨固然來自游子飄泊之感,然而在這首詩中尤其是來自他鄉難以駐足的怨憤。這就成為下文寫游子異鄉不安之感的先行之神。詩歌運筆前文能成后文先行之神,便前后關鎖緊密,境界渾融,意濃味足。因此下文落筆便較為輕易了:“吳會非我鄉,安能久留滯“。吳郡、會稽這兩個地方不是我的家鄉,怎么能長久呆在這里!雖只是一種態度決絕的聲音,這聲音的背后卻不知含有多少怨苦與憤懣。妙在千言萬語已經涌到嘴邊,卻沒有一宗宗傾訴出來,而只化為一句決絕的聲音,表現出極其復雜的感情,饒有余味。末二句用了同樣的手法:“棄置莫復陳,客子常畏人。”丟開不要說了,作客他鄉是不能不“常畏人”的。游子駐足他鄉,人地兩生,孤立無援,落腳與謀生都不能不向人乞求,看人眼色。這極為復雜的感受只用“畏人”二字表現出來,有含蘊無窮之感。
異鄉不安之感,也是游子歌詠的老主題。《詩經·王風·葛藟》說:“謂他人父,亦莫我顧?!薄爸^他人母,亦莫我有?!薄爸^他人昆,亦莫我聞?!瘜懕M了游子處他鄉求告無門的境遇。漢樂府《艷歌行》中所寫流宕在他縣的兄弟幾人要算遭遇較好的了,碰到個熱情的女主人還為他們縫補破衣服,但已遭到男主人的猜忌與斜眼,害得他們不得不表白:“語卿且勿眄,水清石自見?!辈贿^曹丕這一首沒有像《詩經》、漢樂府那樣,做某些細節的具體描繪,而是全用高度概括的筆墨,發揮虛筆的妙用。寫得虛了,似乎說得少了,實際上概括得更深廣,啟人想象更多,包蘊的內容更豐富了。虛、實各有其妙用,藝術的辯證法總是如此。
曹丕詩歌鑒賞【篇4】
二月三日,丕白。歲月易得,別來行復四年。三年不見,《東山》猶嘆其遠,況乃過之,思何可支!雖書疏往返,未足解其勞結。
昔年疾疫,親故多離其災,徐、陳、應、劉,一時俱逝,痛可言邪?昔日游處,行則連輿,止則接席,何曾須臾相失!每至觴酌流行,絲)竹并奏,酒酣耳熱,仰而賦詩,當此之時,忽然不自知樂也。謂百年己分,可長共相保,何圖數年之間,零落略盡,言之傷心。頃撰其遺文,都為一集,觀其姓名,已為鬼錄。追思昔游,猶在心目,而此諸子,化為糞壤,可復道哉?
觀古今文人,類不護細行,鮮能以名節自立。而偉長獨懷文抱質,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謂彬彬君子者矣。著《中論》二十余篇,成一家之言,詞義典雅,足傳于后,此子為不朽矣。德璉常斐然有述作之意,其才學足以著書,美志不遂,良可痛惜。間者歷覽諸子之文,對之抆淚,既痛逝者,行自念也??阻罢卤硎饨。榉备弧9捎幸輾?,但未遒耳;其五言詩之善者,妙絕時人。元瑜書記翩翩,致足樂也。仲宣獨自善于辭賦,惜其體弱,不足起其文,至于所善,古人無以遠過。昔伯牙絕弦于鐘期,仲尼覆醢于子路,痛知音之難遇,傷門人之莫逮。諸子但為未及古人,自一時之儁也,今之存者,已不逮矣。后生可畏,來者難誣,然恐吾與足下不及見也。
年行已長大,所懷萬端,時有所慮,至通夜不瞑,志意何時復類昔日?已成老翁,但未白頭耳。光武言:"年三十余,在兵中十歲,所更非一。"吾德不及之,而年與之齊矣。以犬羊之質,服虎豹之文,無眾星之明,假日月之光,動見瞻觀,何時易乎?恐永不復得為昔日游也。少壯真當努力,年一過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燭夜游,良有以也。
頃何以自娛?頗復有所述造不?東望於邑,裁書敘心。丕白。
《與吳質書》是曹丕書信的代表作。在整理朋友文稿的過程中,作者睹文思友,有感而發,流露出對朋友真摯、深厚的感情。整篇文章風格清麗婉約,語言優美流暢,讀來流利順暢,朗朗上口,全文可以劃分為五段:第一段作者借《詩經·東山》中的詩句,來表達了分別之后對朋友的思念之情,用典表情、情深意切、手法婉轉.輕輕一句便點出了朋友問深厚的感情。
第二段作者懷念昔日美好時光,闡述了撰訂遺文的原因。首先敘說自己因少親故死于疾疫而感到十分悲哀痛苦一接著筆鋒一轉,憶起當年大家“觴酌流行,絲竹并奏,酒酣耳熱,而賦詩”的熱鬧場景,然而如今眼前卻凄涼蕭條,如此對比,更突出了作者對這份友情的無限懷念。最后作者談到近來撰訂朋友們的遺稿,看見文稿在而朋友逝,睹物思人.非常感傷在這段敘述中,作者情緒哀樂交替,以哀寫樂,以樂襯哀,使得哀樂的對比十分鮮明,從而表達了對亡友深切的懷念之情。然而此刻亡友們已“化為糞壤”,昔日大家在一起無憂無慮的子一去不復返,盡管作者還活著,但早已物是人非,叫人哀傷與懷念。
第三段曹丕評論了建安諸子的文章,對它們依次作出評價,指了各自的優劣,曹丕一直以來對文學就很重視,甚至把文學提到與事業并立的地位。因此,他對亡友最好的悼念方式就是整理編訂好他們的遺稿,以示紀念。
第四段是對自我的總結和概括作者先借用們牙和子兩個典故來說明知音難求,并表示在建安諸子去世之后,再也難覓此般知音了,作者站在后來者的角度卜.來說明這個問題,更表現出今日身邊無人的遺憾和悲哀然后.作者談到了己,他告訴吳質近來自己年長才退,德薄位尊,因而以“少壯真當努力,年一過往,何可攀援?”這樣的話來激勵自己奮發努力,用真誠的語詞來吐露心聲。
第五段是作者對朋友的存問。曹丕關切地詢問吳質最近的生活和著述情況,最后再次表達了對吳質的思念之情,情真意切。
這封書信抒情真摯感人,這對于眾人之的帝王而言,實屬難得二全文語氣完全沒有任何高高在上的架子,反而處處表現與朋友談心的身份與姿態,其文平易近人,真情流露,充滿感染力,寫亡友時,作者內心的惻怛悲哀一覽無遺,使人不忍卒讀寫朋友吳質時.作者義熱語存問。句句牽掛,字字貼心,讀起來如沐春風、暖人心懷寫自己時,也是坦白真誠,表現出了帝王與常人一樣的喜怒哀樂和憂愁苦思。
賞析
為了增強表現力,信中明征暗引的成語和典故很多,顯得文采斐然;但是用得妥帖巧妙,并多是平時已為人們所熟悉的常典和名句,所以一點也沒有艱澀之感。作者還十分注意語言的感情色彩,往往只用一兩個字就傳達出豐富的內涵。用字不多,但從中可體味到隱含著的惋惜之情。另外,此信的音韻節奏也非常和諧。作者對于句子的抑揚頓挫和段落的承轉連接都十分,全文猶如一溝溪水,汩汩流出,了無滯礙。
在整理、編訂遺文的過程中,他對亡友的詩文也與《典論·論文》一樣,一一作出了公允的評價。但與《典論·論文》不同的是這封書信并非旨在論文,而是重在傷逝:一傷亡友早逝,美志未遂。在七子中,只有徐斡一人“成一家之言”,“足傳后世”,可以不朽;余者才雖“足以著書”,但不幸逝去,才華未盡,“美志不遂”,令人十分悲痛惋惜。二傷知音難遇,文壇零落。早逝諸人都是建安時期的“一時之雋”,與曹丕聲氣相通,他們亡故后,曹丕再也難以找到像那樣的知音了。“今之存者”,又不及他們,鄴下的文學活動頓時冷落下來,建安風流,零落殆盡。因而他一邊整理他們的文章,一邊“對之技淚”,睹物思人,悲不自勝,傷悼忘友的早逝。
創作背景
曹丕與建安七子中的陳琳、王粲、徐干、阮瑀、應玚、劉楨都是過從慎密的好友。他們經常一起游樂歡宴,詩賦歌酬。然而,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瘟疫流行,徐干、阮瑀、應玚、陳琳、劉楨同時病死,同年王粲也逝去了。至此,建安文壇不復熱鬧,而是一時冷落。曹丕內心悲痛,于是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給一起同游宴的吳質寫了這封信。
曹丕詩歌鑒賞【篇5】
夭夭園桃,無子空長。虛美難假,偏輪不行。
淮陰五刑,鳥盡弓藏。保身全名,獨有子房。
大憤不收,褒衣無帶。多言寡誠,抵令事敗。
蘇秦之說,六國以亡。傾側賣主,車裂固當。
賢矣陳軫,忠而有謀。楚懷不從,禍卒不救。
禍夫吳起,智小謀大,西河何健,伏尸何劣。
嗟彼郭生,古之雅人,智矣燕昭,可謂得臣。
峨峨仲連,齊之高士,北辭千金,東蹈滄海。
通過評價歷史人物,表明了詩人的立場和觀點。前四句直言虛美者多敗,表明人才應具有真才實學,而不應徒有華麗的外表。五至八句論韓信與張良之事,通過對比表達贊賞張良的態度。九至十二句言行事不能太極端,物極必反,反則受其亂。十三至二十四句通過評價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從不同的側面補足前意。末尾句贊揚魯仲連,與前面贊揚張良形成了呼應之勢,至此也表明了詩人的人生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