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贊美浪花的詩詞
一次次浪花濺開,黑霧般越過淺灘
消失的聲音,必然來到
漸漸明亮起來的山谷
越過一群群豐滿的青麥
向月亮消失的天空里跳躍
瞬間回響在清澈的
高原,我們如雨落下
一次次清洗即將遠離的早晨
我們將永不會再回來
濕潤傍晚澄黃的麥田
如同影子藏匿,或散播遠方
回望終于起身的海洋,難以窮盡
小學贊美浪花的詩詞【篇2】
1、《臨江仙》明代:楊慎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2、《浪淘沙》唐代:劉禹錫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3、《赤壁歌送別》唐代:李白
二龍爭戰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烈火張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君去滄江望澄碧,鯨鯢唐突留馀跡。一書來報故人,我欲因之壯心魄。
4、《江畔獨步尋花·其五》唐代:杜甫
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
5、《漢江臨泛 / 漢江臨眺》唐代:王維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
小學贊美浪花的詩詞【篇3】
1、無端陌上狂風急,驚起鴛鴦出浪花。(唐·劉禹錫·《浪淘沙》)
2、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明·楊慎·《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
3、浪花有意千重雪,桃花無言一隊春。(唐·李煜·《漁父·浪花有意千重雪》)
4、云落開時冰吐鑒,浪花深處玉沈鉤。(宋·王琪·《望江南/憶江南》)
5、全似孤煙斜日、出閶門。浪花拂拂侵沙觜。(宋·王質·《虞美人·綠陰夾岸人》)
6、葭荻橫披眾木東,花如雪晚來風(宋·蒲壽宬·《漁父詞/漁父》)。
7、江上浪花飛灑天。拍階鞺鞳屋如船。(宋·蒲壽宬·《漁父詞/漁父》)
8、黿鼉出沒蛟鱷橫,浪花遮盡君山青。(宋·陸游·《岳陽樓》)
9、白芷汀寒立鷺鷥,蘋風輕剪浪花時。(唐·和凝·《漁父·白芷汀寒立鷺鷥》)
10、無端陌上狂風急,驚起鴛鴦出浪花。(唐·劉禹錫·《雜曲歌辭·浪淘沙》)
小學贊美浪花的詩詞【篇4】
寒風瀟瀟,
雨雪霏霏,
長夜漫漫。
孤燈青壁下,
獨自伏案。
淚珠漣漣,
愁緒淡淡。
一紙難訴,
多年離散,
窗外杜鵑在呼喚。
喚醒了,
我的故鄉夢,
我的思念。
漫步漁家小院,
問明月何時來相伴?
既然有情,
何故無緣?
淚血流過,
多少詩卷?
耳邊傳來,
濤聲陣陣,
江水為誰在嗚咽?
浪花中,
淘盡了多少?
英雄好漢。
小學贊美浪花的詩詞【篇5】
浪花
王寀
一江秋水浸寒空,
漁笛無端弄晚風。
萬里波心誰折得?
夕陽影里碎殘紅。
譯文:
秋天,一江蔚藍的江水,連接著蔚藍的天空;
傍晚,江面上吹過了陣陣微風,悠揚的笛聲,回蕩在晚風中。
碧波萬里,那朵朵浪花,有誰能夠采摘?
夕陽把浪花染紅,起伏的江水,波光跳躍,又揉碎了花瓣重重。
《浪花》是宋代詩人王寀(cǎi)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
詩的起首兩句,描寫環境,一江秋水,萬里晴空,笛聲悠揚,為浪花鋪設了一個廣闊的背景;后兩句先欲擒故縱,想象奇特,”夕陽影里碎殘紅“是全詩之警策,取得了畫龍點睛的藝術效果。
作品鑒賞:
詩的起首兩句,描寫環境,說一江秋水,萬里晴空,為浪花鋪設了一個廣闊的背景。因為是秋水,“潦水盡而寒潭清”,所以是蔚藍的;因為是秋天,秋高氣爽,晴空萬里,天也是蔚藍的。天光水色,交相互染,連成一氣,所以詩用了個“浸”字,仿佛水浸入寒空;同樣,也是說天浸入秋水,下文夕陽染紅秋水也就順理成章。次句為這靜謐廣闊的背景增添情趣,說漁舟上一曲悠揚的笛聲,在晚風中傳揚。這樣一寫,為整個畫面加入了聲響,使人感受到濃重的秋晚中美妙的意境,又以“晚風”若不經意地帶出時間,為下兩句預設地步,勾引出下面的夕陽、浪花來。
上兩句,已經為正面寫浪花做好了一切準備,很得詠物詩烘托渲染的意趣,到這時,浪花已經呼之欲出了。可是詩人為了更加突出浪花,仍然欲擒故縱,再作一宕,用問句出現,故意提出“萬里波心誰折得”。這一問,先使人回味上面所寫美麗的秋江景色,想像到詩人站在江邊,遙望江心時的心情;其次將虛事實寫,增添了詩的層次。“萬里”應上兩句廣闊的背景。“誰折得”,折什么?當然是折浪花。浪花不是花,如何去折?怎么會使人想到要去折?這樣就逼出了全詩的主句———“夕陽影里碎殘紅”。原來詩人站在江邊,見到夕陽西下,染紅了江水,風兒吹過江面,江水變幻多端,不由得詩人把虛擬的浪花看成了真正的花。這一朵朵浪花,在水面上跳躍著,折射出迷人的光芒,仿佛在爭奇斗妍;浪沫四濺,又猶如萬瓣花片,灑滿江面。這樣的場面,自然讓人人感嘆“誰折得”。
詩寫得十分形象,盡管真正寫浪花的只有結尾一句,但全詩句句可見浪花的影子。一般的詠物詩,在末句總要言在物外,將所詠的對象與詩人的思想或社會現象相聯系,使詩的涵義有所擴大。這首詩只是停留在主體的吟詠上,但由于全詩充溢著抒情的語調,讓人體會出詠物之外的情趣,起到了“不寫之寫”的作用。末句巧妙地借助夕陽,完成“紅”字韻,是他的匠心獨運,所以當時“讀者無不嗟服”。后來有人詠柳絮以“夕陽西照桃花塢”與“柳絮飛來片片紅”相呼應,也許就是受了這首詩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