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愛情詩歌鑒賞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印-泰戈爾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不是生與死
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而是明明知道彼此相愛,卻又不能在一起;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不是明明知道彼此相愛卻又不能在一起
而是明明無法抵擋這種思念,卻還得故意裝做絲毫沒有把你放在心里;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不是明明無法抵擋這種思念卻還得故意裝做絲毫沒有把你放在心里
而是面對愛你的人,用冷漠的心,掘了一條無法跨越的溝渠。
注: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1861年—1941年),印度詩人、文學家、社會活動家、哲學家和印度民族主義者。1861年5月7日,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出生于印度加爾各答一個富有的貴族家庭。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他的詩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學的見解,泰戈爾的詩在印度享有史詩的地位,代表作《吉檀迦利》、《飛鳥集》、《眼中沙》、《四個人》、《家庭與世界》、《園丁集》、《新月集》、《最后的詩篇》、《戈拉》、《文明的危機》等。
經典愛情詩歌鑒賞篇2
致橡樹中國-舒婷
我如果愛你——
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愛你——
絕不學癡情的鳥兒,
為綠蔭重復單調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來清涼的慰藉;
也不止像險峰,
增加你的高度,襯托你的威儀。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這些都還不夠!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緊握在地下;
葉,相觸在云里。
每一陣風過,
我們都互相致意,
但沒有人,
聽懂我們的言語。
你有你的銅枝鐵干,
像刀,像劍,也像戟;
我有我紅碩的花朵,
像沉重的嘆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
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
仿佛永遠分離,
卻又終身相依。
這才是偉大的愛情,
堅貞就在這里:
愛——
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
也愛你堅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
注:舒婷,女,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碼鎮,中國當代女詩人,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舒婷,原名龔佩瑜,從小隨父母定居于廈門,1969年下鄉插隊,1972年返城當工人,1979年開始發表詩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聯工作,從事專業寫作。
經典愛情詩歌鑒賞篇3
見與不見中國-倉央嘉措
你見,或者不見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來不去
你愛或者不愛我
愛就在那里
不增不減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的手里
不舍不棄
來我懷里
或者
讓我住進你的心里
默然相愛
寂靜喜歡
注:倉央嘉措(1683—1706年),門巴族人,西藏歷的人物。
經典愛情詩歌鑒賞篇4
一棵開花的樹中國-席慕蓉
如何讓你遇見我
在我最美麗的時刻為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他讓我們結一段塵緣
佛於是把我化作一棵樹
長在你必經的路旁
在陽光下慎重地開滿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當你走近請你細聽
顫抖的葉是我等待的熱情
而當你終于無視地走過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那不是花瓣
那是我凋零的心
注:席慕蓉,原名穆倫·席連勃,詩人、散文家、畫家。1943年10月15日生于重慶,蒙古族,是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后隨家落居臺灣。她于一九八一年出版第一本新詩集《七里香》,在臺灣刮起一陣旋風,其銷售成績也十分驚人。她的作品歌唱人生、故土和愛情,詩風溫婉清秀、意向單純而節奏流暢。一九八二年,她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成長的痕跡》,表現她另一種創作的形式,延續新詩溫柔淡泊的風格。
經典愛情詩歌鑒賞篇5
我是怎樣的愛你英-勃朗寧夫人
我是怎樣的愛你
訴不盡心中萬語千言
我愛你的程度
是那樣的高深和廣遠
恰似我的靈魂
曾飛到了九天與黃泉
去探索人生的奧秘
和神靈的恩典
無論是白晝還是夜晚
我愛你不息
象我每日必須的食物從不間斷
我純潔的愛你
不為奉承吹棒迷惑
我勇敢的愛你
如同為正義而奮爭
愛你,以昔日的巨痛和童年的忠誠
愛你,以眼淚,笑聲及全部的生命
要是沒有你,我的心就失去了圣賢
要是沒有你,我的心就失去了激情
假如上帝愿意
請為我做主和見證
在我死后
我必將愛你更深,更深....
注:伊麗莎白·芭蕾特·布朗寧,又稱勃朗寧夫人或白朗寧夫人,是英國維多利亞時代人尊敬的詩人之一。生于1806年3月6日。十五歲時,不幸騎馬跌損了脊椎。從此,下肢癱瘓達24年。在她39歲那年,結識了小她6歲的詩人羅伯特·勃朗寧她那充滿著哀怨的生命從此打開了新的一章。她的作品涉及廣泛的議題和思想,對艾米麗·狄金森,艾倫·坡等人都有影響。
經典愛情詩歌鑒賞篇6
我曾經愛過你俄國-普希金
我曾經愛過你
愛情也許在我的心靈里
還沒有完全消亡
但愿它不會再去打擾你
我也不想再讓你難過悲傷
我曾經默默無語地
毫無指望地愛過你
我既忍受著羞怯
又忍受著嫉妒的折磨
我曾經那樣真誠
那樣溫柔地愛過你
但愿上帝保佑你
另一個人也會象我一樣愛你
注: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1799年6月6日-1837年2月10日)是俄羅斯的文學家、被許多人認為是俄國最偉大的詩人、現代俄國文學的奠基人。19世紀俄國浪漫主義文學主要代表。代表作有詩歌《自由頌》、《致大海》、《致恰達耶夫》等,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中篇小說《上尉的女兒》等。
經典愛情詩歌鑒賞篇7
當你老了愛爾蘭-葉芝
當你老了,頭白了,睡意昏沉,
爐火旁打盹,請取下這部詩歌,
慢慢讀,回想你過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們昔日濃重的陰影;
多少人愛你青春歡暢的時辰,
愛慕你的美麗,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個人愛你那朝圣者的靈魂,
愛你衰老了的臉上痛苦的皺紋;
垂下頭來,在紅光閃耀的爐子旁,
凄然地輕輕訴說那愛情的消逝,
在頭頂的山上它緩緩踱著步子,
在一群星星中間隱藏著臉龐。
注:威廉·巴特勒·葉芝(WilliamButlerYeats,1865年6月13日~1939年1月28日),亦譯“葉慈”、“耶茨”,愛爾蘭詩人、劇作家和散文家,的神秘主義者,是“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的領袖,也是艾比劇院(AbbeyTheatre)的創建者之一。葉芝的詩受浪漫主義、唯美主義、神秘主義、象征主義和玄學詩的影響,演變出其獨特的風格。葉芝的藝術代表著英語詩從傳統到現代過渡的縮影。葉芝早年的創作具有浪漫主義的華麗風格,善于營造夢幻般的氛圍,在1893年出版的散文集《凱爾特的薄暮》,便屬于此風格。然而進入不惑之年后,在現代主義詩人艾茲拉·龐德等人的影響下,葉芝的創作風格發生了比較激烈的變化,更加趨近現代主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