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全詩原文
朝代:唐
作者: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詞句注釋
⑴十五夜:指農歷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杜郎中:即杜元穎。
⑵中庭:即庭中,庭院中。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樣子。
⑶冷露:秋天的露水。
⑷盡:都。
⑸秋思(sì):秋天的情思,這里指懷人的思緒。在:一作“落”。
白話譯文
庭院地面雪白樹上棲息著鵲鴉,秋露點點無聲打濕了院中桂花。
今夜明月當空世間人人都仰望,不知道這秋日情思可落到誰家?
詩歌簡析: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詩人王建創(chuàng)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為內容的詩。全詩四句二十八字,以每兩句為一層意思,分別寫中秋月色和望月懷人的心情,展現(xiàn)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靜的中秋之夜的圖畫。此詩以寫景起,以抒情結,想象豐美,韻味無窮。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又名《十五夜望月》,是唐朝詩人王建的一首詩歌,它描繪了中秋之夜的月色和望月懷人的心情,以寫景開篇,以抒情結篇,想象豐美,意味無窮。該詩為七言絕句,收入《王司馬集》。
作者簡介:
王建(約767—831),字仲初,生于潁川(今河南省許昌市人),唐朝著名詩人。(唐代宗年號,公元766—779年)年間考中進士。他是張籍的摯友,而且身世也與張籍有相似之處。出身寒微,雖曾進士及第,卻只作過幾任小官,“四授官資元七品,再經(jīng)婚娶尚單身”(《自傷》)。他也以樂府詩著稱于世,寫下了許多從不同側面反映社會矛盾和民間疾苦的作品;風格上也和張籍有相似之處,善寫七言歌行,絕少直發(fā)議論,語言通俗明快,凝練精悍,確有獨到之處,所以世稱“張王樂府”。現(xiàn)有中華書局出版的《王建詩集》。
家貧,“從軍走馬十三年”,居鄉(xiāng)則“終日憂衣食”,四十歲以后,“白發(fā)初為吏”,沉淪于下僚,任縣丞、司馬之類,世稱王司馬。
他寫了大量的樂府,同情百姓疾苦,與張籍齊名。又寫過宮詞百首,在傳統(tǒng)的宮怨之外,還廣泛地描繪宮中風物,是研究唐代宮廷生活的重要材料。他寫過一些小詞,別具一格,《調笑令》,原題為“宮中調笑”,可見本是專門供君王開開玩笑的,王建卻用來寫宮中婦女的哀怨:“團扇,團扇,美人并來遮面。玉顏憔悴三年,誰復商量管弦?弦管,弦管,春草昭陽路斷。”末句斬釘截鐵,守望之情,躍然紙上。又如《江南三臺》:“揚州池邊小婦,長干市里商人。三年不得消息,各自拜鬼求神。”純是白描,別有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