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代表詩詞原文
蘇軾的代表詩詞原文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宋]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宋]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念奴嬌 赤壁懷古
[宋]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宋]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江城子·前瞻馬耳九仙山
[宋]蘇軾
前瞻馬耳九仙山。碧連天。晚云間。城上高臺,真個是超然。莫使匆匆云雨散,今夜里,月嬋娟。
小溪鷗鷺靜聯拳。去翩翩。點輕煙。人事凄涼,回首便他年。莫忘使君歌笑處,垂柳下,矮槐前。
蘇軾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蘇軾最經典的千古絕唱詩詞
1.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
出自宋代蘇軾詩《六月二十日渡海》。茲:這,此。就算是在這南荒之地死上多次,我也沒有什么遺恨的了。在這次游歷過程中,那奇絕的景色,是我平生未曾見過的。
2.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出自宋代蘇軾詞《水調歌頭》。人生在世,有著悲歡離合,月亮也會有著陰晴圓缺。從古至今,世界上就沒有完滿的事情。
3.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選自宋·蘇軾《惠崇春江晚景》。這兩句詩詞描寫了春意盎然的景色。
4.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選自宋·蘇軾《蝶戀花》。雖然枝上的柳絮被風吹去,但天底下的芳草卻是到處都有。常用以比喻雖然舊愛失去了,但也不必太悲觀,世上處處仍可覓得友愛之情。
5.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
選自宋·蘇軾《春宵》。春天的夜晚,花兒發出陣陣的清香,月亮從云端里露出臉來,多么美好的時光,真是一刻值千金。
6.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
選自宋·蘇軾《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天工:比喻技藝高超。寫詩和作畫的規律都是一樣的,都需要自然的工巧和清新的風格。
7.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選自宋·蘇軾《惠崇·春江晚景》。竹林外有幾枝桃花剛剛開放。鴨子在水中嬉戲,他們會最早知曉初春的江水回暖。
8.溪邊古路三叉口,獨立斜陽數行人。
選自宋·蘇軾《縱筆三首》(其二)。古路,古道。此寫詩人晚年被貶儋州時寂寞無聊的生活情狀。儋州本就是天涯海角的荒僻之處,而溪邊古道與行人稀少的三岔路口,自然更是荒僻而難見行人蹤跡了。而詩人卻在夕陽西下之時獨立路口數著過往行人,其心中的孤寂之情可見。這是以景寫情的筆法,比直抒胸臆的道情更讓人感動。
9.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選自宋·蘇軾《題西林壁》。身處廬山山中,是看不清廬山的全貌的。只有置身于廬山之外,才能看清整個廬山的面目。意在說明要正確認識事物,必須站在客觀的立場上。
10.人間行路難,踏地出賦租。
選自宋·蘇軾《魚蠻子》。賦租:即租稅。在這人間行走是如此的艱難,只要踏在土地上,就需要交納租稅。這兩句詩詞說明了當時封建社會稅務的繁中。
蘇軾的經典詩句
1、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
——蘇軾《西江月》
2、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蘇軾《望江南》
3、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蘇軾《臨江仙》
4、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蘇軾《臨江仙·送錢穆父》
5、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
——蘇軾《鷓鴣天》
6、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蘇軾《自題金山畫像》
7、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
8、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蘇軾《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
9、幾時歸去,作個閑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云。
——蘇軾《行香子》
10、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蘇軾《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
蘇軾的“三起三落”
“一起”:步入仕途。公元1057年蘇東坡22歲時參加科舉考試,一舉成名天下知。這一年錄取進士388人,蘇東坡名列第二,他的弟弟蘇轍名列第五。
“一落”:大難臨頭。公元1079年,因為“烏臺詩案”,蘇東坡被關在御史臺審訊130天。烏臺就是御史臺。為什么叫烏臺?唐朝時御史臺內有幾棵大柏樹,烏鴉在上面筑巢,所以把御史臺叫烏臺,一直沿用下來。
“二起”:東山再起。公元1085年4月,宋神宗駕崩,年僅10歲的哲宗繼位,英宗皇后也就是皇太后攝政,盡廢王安石新法,史稱“元祐更化”。
“二落”:知難而退。太后和司馬光全盤否定王安石的新法,蘇東坡堅持原則,反對全盤否定。因與太后和司馬光政見不合,蘇東坡覺得不開心,一再主動請辭外放。公元1089年7月至公元1091年2月,出任杭州太守1年零7個月。
“三起”:再回朝廷。蘇東坡公元1091年3月回朝,當了7個月的吏部尚書,然后出任潁州、揚州太守,再任兵部尚書1個月、禮部尚書9個月。從蘇東坡頻繁的上下左右調動,反映了朝廷當時極端矛盾的心態。
“三落”:一貶再貶。公元1093年9月,太后駕崩,18歲的哲宗親政。哲宗的心靈已經有些扭曲,太后攝政時,他基本上是個局外人,大事小事與他無關。
這就是蘇東坡三起三落、跌宕起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