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的現代詩《壓頂的泰山》和散文
冰心寫現代詩和散文的時候,常常用機敏的目光,去觀察社會,審視人生。小編這里為大家帶來冰心的現代詩和散文,希望大家喜歡。
《壓頂的泰山》美帝這只紙老虎,
毫不知道自己形勢的孤單,
也不睜開雙眼,看中國
這座壓頂的泰山!
還在我們的臺灣海峽,
挺著垂死的兇頑。
六億人民今天再發出
怒吼,震響得像巨雷一般:
“滾出我們神圣的領海!
還我金門和馬祖,
還我臺灣!”
和平的公報,
從天邊,從海角,
回應著歡呼擁護的聲音。
遠東,西亞和南美……
全是我們的朋友,弟兄。
威脅挑釁者你莫橫行,
熱愛和平的決不懼怕戰爭!
歷史是這樣的無情,
你們的命運已經注定!
我們一定要:
徹底消滅殖民主義,
建立世界永久和平!
《平綏沿線旅行紀》
歸 綏
晨八時先到東鄰參觀比國公醫院,院址甚大,設備亦好。院長比人費君,到華已四十余年,衣著悉同漢人,慈藹可親,少談即出。
十時出發至舊城參觀召廟(召系招之省文,即招提之意)。先到舍力圖召,召創建年代未詳,清康熙三十五年(一六九七年)西征駐蹕時重修,賜名延壽寺。其后嘉慶咸豐光緒各代均經重修。大殿前有額曰“陰山古剎”。院中有藏經白塔一,咸豐九年(一八五九年)建。殿前部是西藏式的經堂,正中有活佛講經座,兩壁有壁畫,梁柱間都掛著哈達,和佛像畫軸。后部是佛堂,供養佛像五尊。佛前兩楹間,蟠著懸空二龍,爭攫明珠。梁上橫懸木柱,上綴排鐘,狀如鈴鐸,以繩牽引,喇嘛上香添水時,引繩搖曳,鏗鏘可聽。
殿后有樓,似是藏經處,現在空著。
次到小召,亦稱崇福寺,在舍力圖召東百余步,清康熙三十六年(一六九八年)所建,為康熙西征準噶爾凱旋駐蹕之地。殿前有碑亭二,上刻御制碑文,紀平準功績,用漢滿蒙藏四種文字紀述。文曰:“丙子冬,朕以征厄魯特噶爾丹,師次歸化城,于寺前駐蹕,見其殿宇宏麗,相法莊嚴,命懸設寶幡,并以朕所御甲胄之矢,留置寺中。……時康熙四十二年,歲次癸未。”——一七○三年——讀碑文,想見當年的宏麗,今已破損無可觀。建筑略如舍力圖召,為漢藏合璧。前堂西室內,掛有康熙之甲胄,以鐵環編綴而成,甚沉重,已銹黑,并有鐵盔。東室亦佛堂,梁間懸空遍雕《西游記》故事,人物小僅如指。寺門內小院有琉璃塔一。自此轉入,有代用小學校一所,生徒數十人,正在誦讀。讀本悉系經書及《百家姓》等。壁間懸有作文成績,大半是五七言詩。
離小召不遠即為五塔召,清雍正五年(一七二七年)建,十年(一七三二年)賜名慈燈寺。今外殿已全廢,門扃不開,自旁門開鎖,直抵塔基下。基圍十丈,暗中摸索,曲折而上,基上五塔矗立,皆系煉磚筑成。上刻佛像,亦有如四大天王狀者。正中塔上,朝南一磚,上有佛腳印。磚上花紋均極精致,而金彩則已剝落不存。
下塔出寺,又到城西南隅的大召,未知建自何時。明崇禎中(一六二八年——一六四四年)清都統古綠格楚琥爾與德木齊溫布喇嘛,協同將原寺擴大,周圍四里許,因賜名無量寺。康熙三十六年(一六九七年)喇嘛奏易黃瓦。當年亦必輝煌,今已頹敗,前殿辟作共和市場,甚見嘈雜。大門口懸“九邊第一泉”額,泉在寺前百余步,今名玉泉井。傳康熙至此馬渴,以蹄抉地,泉忽涌出,因賜名。大殿前部亦有經堂,中間有圓形層臺一,周圍七層,供著水,燭,香,花,燈。香燈燦列。喇嘛言是“五行臺”,似是香花供養之意。殿中佛前有地藏王圓龕,佛像后右邊柱側陰暗處有銅質小歡喜佛一尊,燃燈細看,佛像獰惡,足踏一牛,牛下仰臥著一裸女。
午赴綏遠飯店應教育廳長閻偉先生之宴。
午后三時到民政廳即舊歸綏道尹公署之擇園,清慈禧后之父惠隘官歸綏分巡道尹時,后隨宦在署,懌園為朝夕玩賞之地(按慈禧于咸豐元年入宮,年已十七,是在歸綏署中時代,當在一八三四年——一八五一年之間)。后任者別建一亭,額曰“懿覽”,取曾經太后游覽之意。園中樹木蔭翳,樓閣相連,頗有雅趣,樓下碧靄屏前有臥石二方,云為太后少時坐臥之處。
出園回公醫院,我因旅倦少息,別人又到城北五里之公主府,今改為省立第一師范,系康熙中(一六六二年——一七二二年)建,惜未往,無從描述。
午睡至六時,獨自出門,信步向東行,過廣場至三十五軍聯歡社。社系新式建筑,堂中有講臺,可映電影。四壁掛抗日死事士官遺像,兩旁有閱報室球房等。社東有操場,有些兵士正在練習擲手榴彈。據帶領參觀的潘君說,如今三十五軍兵士,年紀只在二三十歲之間。社北有兵房,南有網球場等,設備甚周。
回來與同行諸君赴傅主席晚宴。席間傅氏談到民十七年涿州入城守城之役,及去年抗日之戰,大家均為動容。同時又得聞三十五軍第七十三師機關槍連正兵張恒順廿二年五月廿三日在懷柔石廠之殺敵戰績。張君山西人,年十九,是役該連在石廠西北山腳任掩護之職。在全班五人中炮陣亡之后,張君仍沉著支撐,以孤身奮戰,掃敵數百,側障全營,自晨五時至晚七時,奉命始退,全線賴以保全(事載廿二年五月廿七日大阪朝日新聞)。如今論功行賞,越級晉升,由正兵得待遇。——我自少即喜聞鼓角之聲,聽人家談到殺敵戰役,總有萬分的感動與高興,當下即和傅氏商量,能否和張君圖一晤會,詢問詳情。傅氏說:“張恒順現駐豐鎮平地泉一帶,將來你們歸途過平地泉時,我可以電報命他上車相見。”——不想我們回平,半夜車抵平地泉,有張君的長官上車說:“張恒順病了。”何等的緣慳!這已是后活了。
八月十一日
赴百靈廟途中
晨三時即起,六時乘三十五軍軍用汽車出發,同行者有翻譯龔君,及班禪無線電臺長沈煥章先生。沈君江蘇人,居青海已數世,此行為迎班禪行李而去。啟行時草上凝霜,冷如晚秋,東方乍明,晨曦美極。穿城過時商店都未開門。出城一路看大青山,環拱如畫。行二十里,漸至山下,一路有泉水細流,行人和牲口都在水邊憩息取飲。此時見有數十騎,迎面風馳而來,近前通語,方知是蒙民來迎拜班禪活佛者,男女均著牛皮靴,衣服多紅紫色,金錦沿邊,腰間束帶。男子結一辮,女人則兩辮垂肩,發上加銀板,垂掛珊瑚瓔珞,晨光下璀璨如畫。有小孩只兩歲光景,坐母親懷前鞍上,坐態極穩,面頰黝紅,雙睛如漆,狀極可愛!匆匆數語,聽我們說活佛已赴包頭,乃又縱馬急馳而逝。
自此上蜈蚣壩,系入山孔道,山路為民十四馮玉祥氏駐軍所開筑,尚平坦寬闊,今已漸崎嶇。汽車宛轉上壩時,我們都下車步行,走到仙姑廟,廟建石壁洞中,洞深五六尺,距地面約二丈,鑿石為階,可以上下。西北有關帝廟,建石臺上,高立巍峨,為蜈蚣壩之最高點。山峽間有樹林,亦為西北軍所種,并有留人小店。立此前瞻后顧,群峰如畫,起伏環繞,有山回路轉之勝。過廟不遠有“鄂博”一,為蒙人祈禱之處,形似墳墓,以亂石堆成,上插長桿,桿頭系以牲畜毛角,及刷印藏文經咒之小旗或哈達。后聞蒙政會之趙君云,祭“鄂博”之日,各桿頭均揭雜色之咒文旗及五色紡綢,以牛羊供獻,喇嘛唪經,男女禮拜,為蒙地盛會。
自此順山澗宛轉下壩,陽光灼甚,大家均減衣取涼,始信綏地“早穿棉皮午穿紗,抱著火爐吃西瓜”之諺,不是虛語。下壩后回望,陰山已在后面,我們都被“打在陰山背后”了!
山后時見農田,為漢人移居來此耕種者。小岡頭時見“鄂博”。十一時抵武川縣,縣為唐高祖(六一八年——六二六年)生長之地,城池甚小。入城至縣政府少憩,土屋數進,后倚小山,有野犬據檐下瞰,景狀甚奇。席尚文君招待極殷。午餐后趙澄先生忽覺不適,大雨又傾盆而下,不能前進,我們只得暫作住計。晚晴后登平頂山,四望均是平原。因我們人數太多,雷女士和我及顧鄭張諸先生和文藻均移住娘娘廟,有賈世魁先生等欣然招待,情意殷渥可感。夜中空氣涼極,一宿之后,精神悉復。
八月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