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古詩簡單譯文注釋10首
李白〔唐代〕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譯文
清晨,我告別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遠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時間。
兩岸猿聲還在耳邊不停地回蕩,輕快的小舟已駛過萬重青山。
譯文二
清晨,我告別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遠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時間。
兩岸猿聲,還在耳邊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覺,輕舟已穿過萬重青山。
注釋
發:啟程。
白帝城:故址在今重慶市奉節縣白帝山上。楊齊賢注:“白帝城,公孫述所筑。初,公孫述至魚復,有白龍出井中,自以承漢土運,故稱白帝,改魚復為白帝城。”王琦注:“白帝城,在夔州奉節縣,與巫山相近。所謂彩云,正指巫山之云也。”
朝:早晨。
辭:告別。彩云間: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勢高聳,從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聳入云間。
江陵:今湖北荊州市。從白帝城到江陵約一千二百里,其間包括七百里三峽。酈道元《三峽》:“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障,隱天蔽日,自非亭午時分,不見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或泝)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或巚)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囀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還:歸;返回。
猿:猿猴。
啼:鳴、叫。
住:停息。
萬重山:層層疊疊的山,形容有許多。
幼兒園古詩簡單譯文注釋篇2
別董大
高適〔唐代〕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譯文
黃云蔽天,綿延千里,太陽黯淡無光,呼嘯的北風剛剛送走了雁群,又帶來了紛紛揚揚的大雪。
不要擔心前路茫茫沒有知己,普天之下哪個不識你呢?
注釋
董大:指董庭蘭,是當時有名的音樂家,在其兄弟中排名第一,故稱“董大”。
黃云:天上的烏云,在陽光下,烏云是暗黃色,所以叫黃云。
白日曛(xūn):太陽黯淡無光。曛,即曛黃,指夕陽西沉時的昏黃景色。
誰人:哪個人。君:你,這里指董大。
幼兒園古詩簡單譯文注釋篇3
憫農二首·其一
李紳〔唐代〕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譯文
春天播種下一粒種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獲很多的糧食。
天下沒有一塊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種田的農夫餓死。
注釋
憫:憐憫。這里有同情的意思。詩一作《古風二首》。這兩首詩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粟:泛指谷類。
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糧食顆粒。
四海:指全國。閑田:沒有耕種的田。
猶:仍然。
幼兒園古詩簡單譯文注釋篇4
村居
高鼎〔清代〕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譯文
農歷二月,青草漸漸發芽生長,黃鶯飛來飛去,輕拂堤岸的楊柳陶醉在春天的霧氣中。
村里的孩子們早早就放學回家,趕緊趁著東風把風箏放上藍天。
注釋
村居:在鄉村里居住時見到的景象。
拂堤楊柳:楊柳枝條很長,垂下來,微微擺動,像是在撫摸堤岸。
醉:迷醉,陶醉。
春煙:春天水澤、草木等蒸發出來的霧氣。
散學:放學。
紙鳶:泛指風箏,它是一種紙做的形狀像老鷹的風箏。鳶:老鷹。
幼兒園古詩簡單譯文注釋篇5
贈汪倫
李白〔唐代〕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譯文
李白乘舟將要遠行離去,忽聽岸上傳來踏歌之聲。
即使桃花潭水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倫送我之情。
注釋
汪倫:李白的朋友。
將欲行:敦煌寫本《唐人選唐詩》作“欲遠行”。
踏歌:唐代民間流行的一種手拉手、兩足踏地為節拍的歌舞形式,可以邊走邊唱。
桃花潭:在今安徽涇縣西南一百里。《一統志》謂其深不可測。深千尺:詩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倫與他的友情,運用了夸張的手法。
不及:不如。
幼兒園古詩簡單譯文注釋篇6
春曉
孟浩然〔唐代〕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譯文及注釋一
譯文
春日里貪睡不知不覺天就亮了,到處可以聽見小鳥的鳴叫聲。
回想昨夜的陣陣風雨聲,不知吹落了多少嬌美的春花。
注釋
曉:天剛亮的時候,春曉:春天的早晨。
不覺曉:不知不覺天就亮了。
啼鳥:鳥的啼叫聲。
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譯文及注釋二
譯文
春夜酣睡天亮了也不知道,醒來只聽到到處有鳥兒啼叫。
想起昨夜里風聲緊雨聲瀟瀟,花兒不知道被打落了多少?
注釋
⑴不覺曉:不知不覺天就亮了。曉:早晨,天明,天剛亮的時候。
⑵聞:聽見。啼鳥:鳥啼,鳥的啼叫聲。
⑶“夜來”句:一作“欲知昨夜風”。
⑷“花落”句:一作“花落無多少”。知多少:不知有多少。知:不知,表示推想。
幼兒園古詩簡單譯文注釋篇7
古朗月行(節選)
李白〔唐代〕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
譯文
小時候不認識月亮,把它稱為白玉盤。
又懷疑是瑤臺仙鏡,飛在夜空青云之上。
注釋
呼作:稱為。
白玉盤:指晶瑩剔透的白盤子。
疑:懷疑。
瑤臺:傳說中神仙居住的地方。出處:《穆天子傳》卷三:“天子賓于西王母,天子觴西王母于瑤池之上。西王母為天子謠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遠,山川間之。將子無死,尚能復來。’天子答之曰:‘予歸東土,和治諸夏。萬民平均,吾顧見汝。比及三年,將復而野。’”《武帝內傳》稱王母為“玄都阿母”。
幼兒園古詩簡單譯文注釋篇8
靜夜思
李白〔唐代〕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譯文
明亮的月光灑在窗戶紙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白霜。
我抬起頭來,看那天窗外空中的明月,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遠方的家鄉。
注釋
靜夜思:靜靜的夜里,產生的思緒。
床:今傳五種說法。
一指井臺。已經有學者撰文考證過。中國教育家協會理事程實將考證結果寫成論文發表在刊物上,還和好友創作了《詩意圖》。
二指井欄。從考古發現來看,中國最早的水井是木結構水井。古代井欄有數米高,成方框形圍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內,這方框形既像四堵墻,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欄又叫銀床,說明井和床有關系,其關系的發生則是由于兩者在形狀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類同。古代井欄專門有一個字來指稱,即“韓”字。《說文》釋“韓”為“井垣也”,即井墻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本詩中的‘床’字,是爭論和異議的焦點。我們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本詩的寫作背景是在一個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圓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鄉之情。
既然作者抬頭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處室內,在室內隨便一抬頭,是看不到月亮的。因此我們斷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于具體是什么,很難考證。從意義上講,‘床’可能與‘窗’通假,而且在窗戶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參照宋代版本,‘舉頭望山月’,便可證實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從時間上講,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對作者原意的忠誠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義,即坐臥的器具,《詩經·小雅·斯干》有“載寐之牀”,《易·剝牀·王犢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說,講得即是臥具。
五馬未都等認為,床應解釋為胡床。胡床,亦稱“交床”、“交椅”、“繩床”。古時一種可以折疊的輕便坐具,馬扎功能類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類似物,兩邊腿可合起來。現代人常為古代文獻中或詩詞中的“胡床”或“床”所誤。至遲在唐時,“床”仍然是“胡床”(即馬扎,一種坐具)。
疑:好像。
舉頭:抬頭。
幼兒園古詩簡單譯文注釋篇9
登鸛雀樓
王之渙〔唐代〕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譯文
站在高樓上,只見夕陽依傍著山巒慢慢沉落,滔滔黃河朝著大海洶涌奔流。
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風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層樓。
注釋
鸛(guàn)雀(què)樓:舊址在山西永濟市,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傳說常有鸛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白日:太陽。
依:依傍。
盡:消失。這句話是說太陽依傍山巒沉落。
欲:想要得到某種東西或達到某種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窮:盡,使達到極點。
千里目:眼界寬闊。
更:再。
幼兒園古詩簡單譯文注釋篇10
山行
杜牧〔唐代〕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生處一作:深處)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譯文
沿著彎彎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然還有幾戶人家。
停下馬車是因為喜愛深秋楓林的晚景,楓葉秋霜染過,艷比二月春花。
注釋
山行:在山中行走。
遠上:登上遠處的。
寒山:深秋季節的山。
石徑:石子鋪成的小路。
斜:為傾斜的意思。
深:另有版本作“生”。(“生”可理解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深”可理解為在云霧繚繞的的深處)
坐:因為。
霜葉:楓樹的葉子經深秋寒霜之后變成了紅色。
楓林晚:傍晚時的楓樹林。
紅于:比……更紅,本文指霜葉紅于二月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