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 吊羅榮桓同志 毛澤東
1963年12月16日,羅榮桓在北京不幸逝世。當噩耗傳來時,中共中央政治局正在開會,毛澤東帶頭起立默哀。小編這里為大家整理了這首作品的全文和意思,希望大家喜歡。
《七律 吊羅榮桓同志》
作者:毛澤東【現代】
記得當年草上飛,紅軍隊里每相違。
長征不是難堪日,戰錦方為大問題。
斥鷃每聞欺大鳥,昆雞長笑老鷹非。
君今不幸離人世,國有疑難可問誰。
《七律 吊羅榮桓同志》注釋:
記得當年草上飛:傳說黃巢起義失敗后在洛陽做了和尚,有題像詩,“記得當年草上飛,鐵衣著盡著僧衣。”此詩收入《全唐詩》。
長征不是難堪日,戰錦方為大問題:一九三五年一月遵義會議后,毛澤東在貴州、四川境內率領中央紅軍迂回作戰,四渡赤水,出敵不意地威逼貴陽轉入云南,勝利地渡過金沙江,從而擺脫追堵的幾十萬敵軍。在迂回過程中,部隊經常需要急行軍。林彪曾在同年五月在四川南部會理城郊召集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前夜寫信給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認為這樣“走弓背路”要“拖垮軍隊”,要求改變軍委領導。林的這個要求被政治局會議完全拒絕。這個問題的解決沒有遇到什么困難。“戰錦”是指一九四八年九、十月間攻打錦州,即遼沈戰役的第一個和關鍵性的大仗。毛澤東在九月七日為中央軍委寫的給林彪、羅榮桓等的電報(見《毛澤東選集》第四卷)早已詳細說明攻打錦州的重大意義和同先打長春的利害得失的比較,但林彪仍然找出種種理由來一再反對。羅榮桓是主張執行中央軍委和毛澤東的戰略決策的,所以詩中特意提及。
斥鷃每聞欺大鳥:斥鷃(yàn宴),蓬間雀,在蓬蒿中飛起來不過幾尺高。《莊子·逍遙游》說,斥鷃笑鵬鳥飛得太高,認為自己在蓬蒿中飛翔,也是飛得最好了。
昆雞長笑老鷹非:昆雞,古說即鹍雞或鶤雞,一種大雞。《爾雅·釋畜》:“雞三尺為鶤。”俄國克雷洛夫寓言《鷹和雞》中說,鷹因為低飛而受到雞的恥笑,認為鷹飛得跟雞一樣低;鷹答道:鷹有時比雞還飛得低,但雞永遠不能飛得像鷹那樣高。
《七律 吊羅榮桓同志》寫作背景:
羅榮桓從1927年秋收起義時就參加了毛澤東領導的革命行列,并同毛澤東一起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此后,幾十年如一日為革命英勇奮斗。為毛澤東最早認識的元帥和唯一共事一生的人。曾任紅四軍政委、紅一方面軍政治部主任、八路軍115師政委兼代師長、山東軍區司令員兼政委、東北野戰軍政委、第四野戰軍第一政委、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等職。毛澤東一向很倚重他。
《七律 吊羅榮桓同志》鑒賞:
第一層(第一、二句)追憶戰爭年代一起在山林草莽中的戰斗生活及友誼。
開篇首先追憶起共同戰斗的歲月。戰爭當然要攻城奪寨,但無論是正規陣地戰,或是大部隊機動靈活的運動戰,還是小部隊分散靈活、襲擾伏擊的游擊戰,大部分都是要避開城市要塞,而要在廣大的山林草莽中進行的,因此用“草上飛”就能很形象地概括各個時期,各種方式的戰斗生活,它生動地寫出了部隊在崇山峻嶺間的機敏靈活、英勇神速。這些戰斗生活都是當年兩人共同經歷的。接著回想起紅軍斗爭的時期,兩人一起在紅軍部隊中擔任領導工作,但是想要見面是很不容易的,這實在是很遺憾。這里反映出他們當時渴望常見面但不可能的心情,反映出他們之間友誼的真摯、感情的深厚。
第二層(第三、四句)緬懷羅榮桓對革命戰爭所作的重大貢獻。
這一層追念羅榮桓的功績。首先不能不談到紅軍的長征。“長征不是難堪日”中的“難堪”是處境窘困的意思。長征所經歷的艱難困苦是人所共知的,要解決其中的困難實在是很不容易的,但是紅軍都把它克服了戰勝了。長征時羅榮桓擔任紅一方面軍(中央紅軍)第一軍團的政治部主任,在長征中身經百戰,是立了汗馬功勞的。這一句主要是與下一句作對比,為下一句作鋪墊。和解放戰爭中遼沈戰役攻打錦州戰斗的艱苦、困難相比較,長征的艱苦、困難就不算什么了。“戰錦方為大問題”就指出攻打錦州一仗才是極大的困難。攻打錦州是遼沈戰役關鍵性的一仗。當時,敵人困守在長春、沈陽和錦州三個孤立的地區。毛澤東在《關于遼沈戰役的作戰方針》中作了指示和部署,要求我軍必須集中主力先攻錦州,“而置長春、沈陽兩敵于不顧,并準備在打錦州時殲滅可能由長、沈援錦之敵。”由于錦州地區之敵分散孤立,錦州又是關內關外聯系的咽喉,攻克錦州就可割斷敵人向關內的退路,造成關門打狗之勢;同時又可吸引長、沈之敵來援,有利于我軍在運動中消滅敵人。羅榮桓當時是東北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政委,是遼沈戰役的主要的指揮者之一,他堅決貫徹毛澤東和中央軍委先打錦州的戰略意圖,對這次“錦”大仗作了具體周密的部署。戰斗打響以后,敵人陸上、海上、空中幾個方面重兵猛烈瘋狂地反撲,羅榮桓指揮鎮定,終于按原定計劃完成任務奪取了勝利。所以羅榮桓不但在長征中功勞卓著,在遼沈戰役中更是建立了大功勛。這首詩篇用“長征”和“戰錦”兩個典型事例概括了羅榮桓對革命戰爭所作的重大貢獻。
第三層(第五、六句)贊揚了羅榮桓的崇高和偉大。
第五、第六兩句借用了兩個寓言故事來贊揚羅榮桓同志。一個是《莊子·逍遙游》中的寓言故事,第五句借用了其中的斥鷃,小雀和昆鵬“大鳥”,把斥鸚比作小人,把“大鳥”比作羅榮桓。另一個寓言故事是俄國克雷洛夫的《鷹和雞》,第六句便是借用其中的“昆雞”喻作那些卑微無知的家伙,借用其中的“老鷹”喻作羅榮桓。小雀、昆雞只能低飛卻恥笑大鳥、老鷹的飛翔本領。他們盲目自負,想不到大鳥、老鷹是在天地之間翱翔的。這樣對比起來反映出那些卑微無知的家伙的不自量力,并反襯出羅榮桓崇高偉大的英雄形象。這樣通過兩個典故中的對比和襯托,熱烈地贊揚了羅榮桓品格的崇高和偉大。
第四層(第七、八句)痛悼羅榮桓逝世,指出這是黨和國家的重大損失。
末尾兩句概括了全詩內容,點題收束,顯得結構嚴謹。“國有疑難可問誰”一句的反問,并不是說解決國家的困難沒有什么人可以請教了,而是為了強調羅榮桓對黨和國家的重要作用,是對他所做貢獻的高度評價,說明他的逝世是黨和國家的重大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