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詩詞選讀后感
你讀了毛澤東的詩詞后有什么感想嗎?現在請閱讀小編整理的一些毛澤東詩詞選讀后感的內容。
毛澤東詩詞選讀后感一
讀毛澤東詩詞雖不至百其數亦不寥落,深感于其間之俯仰開合氣象萬千,手邊有一評論曰:“毛澤東的詩詞,藝術上,運用革命浪漫主義創作方法;思想上,表現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風格上,雖少“匠心”,卻具“匠氣”,其神韻以骨氣取勝,豪邁奔放,激越昂揚,氣象恢弘,叱咤風云,具有帝王氣魄,堪稱一代大家,當之無愧.”如今再讀毛澤東詩詞,便覺此評甚是中肯.
首先,就藝術上的革命浪漫主義創作方法而言:
“今日長櫻在手,何時縛住蒼龍?”——八年抗戰,趕走日本鬼子;三年解放戰爭,推翻蔣家王朝.“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24年后,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國,從此人民當家做主.“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一個正在走向富強的共和國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與其說這些是振奮人心的豪言壯語,毋寧說是言出必行的諾言或行而后言的踐諾,是充滿浪漫幻想的馳騁文字亦是鑿鑿之言,其間“天生我才”的自信,“天降大任”的責任感,多了率真的可愛,傲骨也不顯得那么嶙峋逼仄卻更加理所應當.
毛澤東詩詞中對前人詩詞名句的化用,引用,借用,竊以為亦是在此不得不談及的一個問題.之所以于段首使用了那么多個“用”,便是要好好區分這種種之“用”雖是同根并蒂蓮卻也是各有燕瘦環肥.“引用”便單單是應了寫詞中“用典”之一說,是為己詩潤色添彩,更是知己或宿敵間的投石問路,專做給明眼人看的;“借用”是在毛澤東詩詞中較為常見的為前人詩詞登臺表演提供的角色,只是此種角色已然成為他自己的預設,那些詩詞便只是頂著自己的模樣唱著他人的戲文了,原說“風景如故”,卻已然“換了人間”,再說這如故的風景在這換了的人間中顯現出的便也不可能是那如故的精氣了,這新一番的精神恰如王陽明付之一眼的花朵,一瞬間就明亮起來了,不再回復到那一眼前的“同歸于寂”之中;再說“化用”,喻其為兼采并包“引用”與“借用”二用之功能的“神來一筆”亦不為過,如果說“引用”是對原詩詞的單留其形而“借用”是對原詩詞的替換其神,那么“化用”便是名副其實的“形神兼備”,是原詩語境與所需語境的靈魂交感點,是“于我心有戚戚焉”的直接后果,其中必然隱含化用者的價值判斷,毛澤東詩詞中“化用”之詩句猶是體現愛憎分明的.毛澤東用“三用”這只生花妙筆讓那些前人詩詞在自己詩作的舞臺上生旦凈墨丑各司其職又不至喧賓奪主,是其獨特的創作方法亦是風格上所謂的“匠氣”所在.
其次,就思想上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而言:“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是劉邦的帝王氣概,卻到底帶著功成抒惡的小人氣息;“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是黃巢的堅卓自信,也不免透露出根深蒂固的小農意識;“未離海底千山里,才到中天萬戶明.”是趙匡胤的宏圖壯志,卻很難欣賞這種別別扭扭的豪氣和他身后那個別別扭扭的王朝;“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喝飲匈奴血.”是岳飛的報國宏愿,然這一腔精忠終成為空撒的熱血,壯志有多大寂寥便有多大;“夜間不敢長伸腳,恐踏山河社稷穿.”是朱無璋的躊躇滿志,但是自信并不該是歷史偶然與不自知的產物……再看毛澤東的詩句,“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四海翻騰云水怒,五洲震蕩風雷激.”氣勢恢宏是值得贊揚的,因為他懂得沒有誰是一個人推著歷史向前發展;豪邁激昂是值得贊揚的,因為他的上進心和責任感不允許他在壯麗的事業面前無動于衷;叱詫風云是值得贊揚的,因為他的昂揚與奔放恰是來自于恰如其分的自知.
革命的樂觀主義亦是輕不言棄,敗不言傷,不帶著悔恨,不傷時追年的.唐邊塞詩境界多壯麗壯闊壯烈:“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一句“但使”悲壯中的無奈暴露無疑;“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放浪形骸是對戰爭的控訴亦是對自我責任的放逐;“黃沙百戰穿金甲,不斬樓蘭誓不回.”是誓言,是決心,卻被早早定在了悲壯的基調上……毛澤東詩詞中卻寫到:“山,倒海翻江卷巨瀾.奔騰急,萬馬戰猶酣.”在戰場的壯闊圖景中有廝殺有奔騰有如火如荼單單沒有悲凄;“萬木霜天紅爛熳,天兵怒氣沖霄漢.”士兵的氣勢與秋天的紅葉相映襯卻出來了一派明快的景象了;“贛水蒼茫閩山碧,橫掃千軍如卷席.”憂郁的只是景色,最后在這勢不可擋的戰氣中景色的蒼茫也是簡潔亮麗的了……
毛澤東詩詞從無傷時經年之作,就這一點上,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蘇軾和辛棄疾也不免沾上些婉約的氣息.蘇軾曾寫“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對茫茫人生的超然背后掩藏著深層次的迷茫與失望,灑脫也是承認無能為力的一種映射.毛澤東卻寫:“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同時把酒酹江,卻做得兩樣氣氛.拋卻得意與失意的對比,對待人生的主動權蘇軾與毛澤東顯然不在同一戰線.辛棄疾名詩名句:“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雖不至英雄末路,在此英雄的悲壯中并非沒有夾帶抱怨和發牢騷的成分,有些時候,對“名”的摒棄也是對自身的否定.毛澤東卻偏說:“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詞格調毫無頹廢情緒,一句“人未老”為自己也為群體的存在正名,鼓舞人心.
再次,說到風格上的“匠氣”,神韻以骨氣取勝,豪邁奔放,激越昂揚,氣象恢弘,叱咤風云在前兩個問題中也有多次不系統涉及,毛澤東詩詞的氣象廣闊,意境雄渾,以及用典(即“三用”問題)在此就不再贅述,單就其詩言史的特征再補充一二.
有人認為“如果說毛澤東詩詞的大氣頗有太白遺風的話,那他詩詞的史書性質則就可以與杜甫相媲美了”,并指出“毛澤東詩詞記錄了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歷史,但它不是中國歷史的簡單復寫,也不是歷史重大事件的羅列組合.他歌詠大革命時期革命先驅者的戰斗風貌,贊美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工農革命運動,詠嘆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卓絕奮進,高揚抗日救亡的民族精神,歌頌人民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描繪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壯麗圖景,表現共產黨人的反帝、反霸的堅強斗志.進取者的奮斗,犧牲者的豪邁,崇高的追求,艱難的斗爭,這些既是詩人對中國革命時代主流和時代精神的把握,也是詩人對社會歷史本質規律的形象揭示.毛澤東詩詞用文學手段再現了那一幕幕歷史鏡頭,可以說是一部文學版的《中國革命史》.”竊以為此番評價并非言過其實.毛澤東的詩詞雖頗具浪漫主義情懷且從不吝于比喻夸張用典等文學修飾,卻是詩詩針對現實事件,詞詞不離歷史進程,其詩詞的史學價值應是被充分肯定的.但重要的并非凸顯其詩詞的史學價值,而恰恰是為不僅僅調和更是和諧融合“詩言史”與“詩言志”提供一種范式,并非為了史學與文學的對話,而是生活和藝術的相互融入的更有選擇性.
毛澤東詩詞選讀后感二
洋洋灑灑幾百字,將作者的豪情與抱負完全地表現出來了.大江東去,浪沙淘盡,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無數的有志之士都淹沒長江黃河水中,誰可被稱之為英雄?
1884年,一艘英國輪船打開了幾百年來閉關自守的中國的大門.從此拉開了中國人民苦難的序幕,身處水深火熱的中國人民苦不堪言,愛國的賢士不斷涌出,卻無法將中國老百姓救出來.直之有一天一個來自湖南的小伙和一批有志之士認清了中國革命的前進的方向,成立了中國共產黨.而這位年輕的小伙就是-毛澤東.
翻開中國的近代史,一個人的名字始終都是一個不變的話題,他帶領中國人民走向社會主義道路,走向繁榮富強的道路.毛澤東一個來自湖南水鄉的農家孩子用自己不屈不撓的倔強精神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一條光明之路!從一個平凡的農家孩子到一個偉大的領袖,其中必然經歷了許許多多無法想像的困難。在那個水深火熱的年代,人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精神寄托,毛澤東也不例外,從小酷愛讀書的毛澤東自然與書有了不解之緣。四詩五經,唐詩宋詞,中國的古典文學名著成為毛澤東汲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源泉,也正因為此,為毛澤東后來帶領中國共產黨走向解放全中國的道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毛澤東不僅僅是一個偉大的革命家,也是一個偉大的文學家。毛澤東一生寫過無數的著作,不僅僅有關軍事的,同時也有有關于文學的。由于深厚的文化積淀使他對文學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從《毛澤東詩詞選》便能夠深深地體會毛澤東的內心世界!每每當毛主席經過一個新的地方或是回到一個曾經住過的地方,總會引發毛主席的遐想,于是便用詩詞將自己心中的感慨抒發出來,雖然是自己情感的抒發,卻也成就了許多篇膾炙人口的經典篇章,于是便有了我手中的這本《毛澤東詩詞選》。
看過“ 毛澤東詩詞選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