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十六字令·三首》
《十六字令·三首》
毛澤東
(一)
山,快馬加鞭未下鞍。
驚回首,離天三尺三。
(二)
山,倒海翻江卷巨瀾。
奔騰急,萬馬戰猶酣。
(三)
山,刺破青天鍔未殘。
天欲墮,賴以拄其間。
注釋
1、鍔:劍刃。
2、天欲墮,賴以拄其間:《淮南子·天文訓》,“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神話中有以山為撐天之柱的講法。
賞析
第一首寫的是山的崔嵬和險峻,“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長征其實就是大范圍的轉移,前有崇山峻嶺,后有幾路追兵,這就促使部隊快速行進,所以當毛澤東上到一高點回望時已經很高了,好像離天已經很近了。1934年12月,紅軍進入貴州,注釋中的八寶山在貴州雷山縣境內。毛澤東在這首小令里對山體的巍峨沒有具體的描寫,只是單單從自己在馬上的感覺來說。試想,由于山勢的險峻,坐在馬上的人不得不上體前傾來保持平衡,這時他無暇顧及身后,等上到山巔,才能寬松地飽覽周圍的景色。而這時可以發現,原來蒼浪的青天也仿佛伸手可及。這種描寫是非常準確生動的,并不完全是毛澤東的偉大氣勢造就出了詞本身的力量,而當時當地崔巍險峻的帶有神話色彩的群山才是根本的材料。當然,當毛澤東把它們精確地描繪出來的時候,也顯示出了他卓越的觀察能力和超凡脫俗的審美眼光。
第二首寫的是山雄渾的氣勢。“山,倒海翻江卷巨瀾。奔騰急,萬馬戰猶酣。”這一句沒有用典。山是靜止不動的,最多是山上風大時,草木會隨之搖擺,而由于毛澤東本身是行動的,他觀察的角度也是動態的,或許他還是騎在那匹大白馬上。那么山在他的眼里就可以像是江海那樣翻騰起波浪來,而他本身也在這種波濤當中。他覺得山勢實在是太磅礴了,在奔騰,在怒吼,在旋轉,甚至是在跳躍和傾倒。于是他可以自然而然地想到這偉岸的群山就好像千軍萬馬廝殺正狠。
第三首寫的是山的宏大。“山,刺破青天鍔未殘。天欲墮,賴以拄其間。”個人感覺寫到這里,氣勢更大,意象更加悲壯。如果說第一首里的山是“離天三尺三”,還有“三尺三”的距離的話,那么這首詞里的山更是好像槍和戟一樣直接刺破了青天,甚至成了天地間賴以存在的中介。沒有山支撐的話,天就會墜落下來。這是一幅難以描摹而又宛若眼前的畫面,個人主觀色彩濃厚,很好地說明了毛澤東極度雄奇和大膽的想象力。
三首詞是一個整體,毛澤東寫的是山,但是通過對山的描寫,毛澤東那博大的胸懷、宏偉的抱負和超凡的品格完全顯露了出來。
以上就是文學網帶給大家不一樣的精彩。想要了解更多精彩的朋友可以持續關注文學網,我們將會為你奉上最全最新鮮的內容哦! ,因你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