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是毛澤東所寫的一首七言律詩,創作于1949年。這是一首紀念南京解放、慶祝革命勝利的詩篇。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這首作品的全文和意思,希望大家喜歡。
《七律 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作者:毛澤東【現代】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七律 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注釋:
①鐘山:《江南通志》:“鐘山在江寧府東北,一曰金陵山,一曰蔣山,一名北山,一名元武山,俗名紫金山。周圍六十里,高一百五十丈。諸葛亮對吳大帝云:鐘山龍蟠,指此。”此處用作南京的代語。
②蒼黃:兩解:一、同倉皇,慌張,匆忙,急遽失措貌。二、變化翻覆的意思。《墨子 所染篇》:“墨子見染絲者而嘆曰: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
”后因此比喻變化不定,反復無常。并引申為天翻地覆。此蒼黃就是倉皇,即突然的意思。
③虎踞(jù)龍盤:形容地勢優異。三國時諸葛亮看到吳國都城建業(今南京市南)的地勢曾說:“鐘山龍蟠,石頭虎踞,此帝王之宅。”(見《太平御覽》引《吳錄》)石頭即石頭山,在今南京市西。
④慨(kǎi,即凱)而慷:感慨而激昂。曹操《短歌行》:“慨當以慷”。
⑤宜將剩勇追窮寇:剩勇,形容人民解放軍(三大戰役大量殲滅國民黨反動派部隊后)過剩的勇氣。窮寇,走投無路的敵人。《后漢書·皇甫嵩傳》:“兵法(指《司馬兵法》),窮寇勿追。”這里反其意而為之,號召將革命進行到底,把敵人堅決、徹底、干凈、全部地殲滅掉,不要留下后患。
⑥沽(gū)名:故意做作或用某種手段獵取名譽。
⑦霸王:指小霸王孫策,三國演義中綽號“小霸王”。孫堅長子,孫權長兄。東漢末年割據江東一帶的軍閥,漢末群雄之一,三國時期吳國的奠基者之一,吳國建都建安,即今南京。詩中借此說明,蔣家王朝妄圖像孫策一樣,割據長江南岸,建立割據勢力,阻撓中國統一的道路或想法是行不通的。
⑧天若有情天亦老:借用唐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中詩句,原詩說的是漢武帝時制作的極貴重的寶物金銅仙人像,在三國時被魏明帝由長安遷往洛陽的傳說。原句的意思是,對于這樣的人間恨事,天若有情,也要因悲傷而衰老。這里是說,天若有情,見到國民黨反動統治的黑暗殘酷,也要因痛苦而變衰老;
⑨人間正道是滄桑:人間正道,社會發展的正常規律。滄桑,滄海(大海)變為桑田,這里比喻革命性的發展變化。古代神話:女仙麻姑對另一仙人王方平說,他們相見以來,東海已經三次變為桑田(見葛洪《神仙傳》)
《七律 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意思:
革命的暴風雨震蕩著蔣家王朝都城南京,解放軍以百萬雄師突破長江天險,直攻蔣軍苦心經營三個半月的根據地—南京城。以雄奇險峻而著稱的古都南京城回到了人民手中,她比任何時候都美麗。這天翻地覆的巨大變化,是足以令人慷慨高歌和歡欣鼓舞的。應該趁現在這敵衰我盛的大好時機,痛追殘敵,解放全中國。不可學那割據長江南岸,建立割據勢力的霸王項羽。自然界如果有知,它會體察到興盛與衰敗這條不可改變的法則。不斷地變異、不斷地發展、不斷地前進,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
《七律 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寫作背景:
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國民黨拒絕在和平協定上簽字。當夜,解放軍在東起江蘇江陰,西迄江西湖口的千里長江上,分三路強行渡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一日,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發出《向全國進軍的命令》,號令全軍堅決、徹底、全部地殲滅中國境內一切抵抗共產黨的國民黨反動派,解放全中國。由總前委書記鄧小平等統一指揮的人民解放軍第二、第三野戰軍的百萬大軍,即在西起江西湖口、東至江蘇江陰的一千余里的戰線上強渡長江,并于四月二十三日晚,東路陳毅的第三野戰軍占領南京。毛澤東聽到這個消息大快人心,于是寫下了有名的《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本詩氣勢恢宏,語言鏗鏘有力,它表現了人民解放軍徹底打垮國民黨反動派的信心和決心,表達了解放全中國的必勝信念!
《七律 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鑒賞:
全詩56字,毛澤東寫于1949年。這是一首紀念南京解放、慶祝革命勝利的詩篇。詩人熱情歌頌了人民解放軍飛渡長江天塹,解放南京,改造黑暗舊社會的光輝史實。并以富有哲理意味的詩句,闡發了“追窮寇”的深刻軍事哲理。
全詩風格豪放,筆意雄奇,飽含哲理,敘事與議論結合緊密,活用典故。
逐句分析
全詩前四句著重于敘事,后四句主要是議論
首聯描繪了解放軍解放南京戰役的宏偉場面,總起全詩。
頷聯進一步贊頌了南京解放取得的歷史性勝利,抒發了南京解放的革命豪情。
頸聯是全詩的主旨和靈魂。詩人以昔日西楚霸王項羽失敗的典故為教訓,警示解放軍將士,不能像項羽那樣勝利后驕傲自滿。也表明了我們一定不能放松警惕,不能給敵人留可乘之機的軍事方針。
尾聯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對全詩的思想作了哲理性的總結。詩人引用唐代大詩人李賀的“天若有情天亦老”的詩句,推陳出新,表明新事物必將戰勝舊事物的哲學道理。
藝術手法
《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一詩,同樣體現了毛澤東詩詞的藝術特色。首先,它形象地表現了一個偉大革命家、戰略家的膽識和氣魄。并以此駕馭全詩,貫通全詩,面對解放南京這一重大歷史性勝利,詩人以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雄才大略,縱觀歷史,透視現實,提出了狠追窮寇,將革命進行到底的戰略思想,這不是一個戰役、一場決戰成敗的評價問題,而是關系著整個國家民族的未來,關系著億萬人的命運。它從藝術上再現了這一戰略思想,預示了人民戰爭必然最終勝利,熱情奔放,氣勢雄渾,是一支高昂的革命戰歌。
其次,詩借景抒情,景因情生;又寓情于理,使情、景、理水乳交融,化為情真理達的妙合之作。詩人滿懷激情贊頌這場空前的勝利,狂喜之情溢于詩行,由風雨蒼黃到今昔慷慨,展示了他內心的激動和喜悅;歡欣之后是沉思,是新的運籌帷幄,故引經據典,提出“追窮寇”的戰略決策,從而展示出社會變革發展的必由之路。前四句抒情,百萬大軍龍騰虎躍,石頭城里雨驟風狂。捷報飛傳北京,領袖為之動容,激情迸發,慷慨高歌;中華大地歡呼雷動,河山激蕩,這是多么振奮人心的時刻啊!
后四句議論,把政治上的戰略決策詩化,融哲理于詩中,震人耳目,發人深省,使人的眼界一下子變得開闊起來。又次,詩中活用典故,意境深遠。項羽反秦,威震海內,后來卻毀于一旦,皆因不攻咸陽,寬饒劉邦。這是大家都熟知的故事,一經毛澤東點化,就具有了全新的意義。典故的妙用,使詩的意境變得廣闊深遠,一幅除舊布新、建設一個朝氣蓬勃、繁榮富強的新中國的美好圖景頓時出現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