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勵志詩詞
蘇東坡是宋代的大文豪。下面是小編網整理的蘇東坡勵志詩詞,歡迎翻閱。
蘇東坡勵志詩詞:《水調歌頭》
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
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賞析:
本篇為熙寧九年丙辰(1076)把酒賞月而作。時蘇軾出川宦游,滯留密州,生活上與胞弟七年闊隔,政治上同變法派意見抵牾。中秋之夜,望月懷人,感慨身世,激蕩出如許感喟遐思。詞由探詢月輪開始、開闕年代搖曳入題,足見對超塵表示興趣。繼而虛幻憧憬乘御清風歸返,又恐怕返回月宮的瓊樓玉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冷落、風寒,起舞翩翩玩賞著月下清影,歸返月殿怎比得在人間?現實眷戀終于戰勝了虛幻憧憬,歸結為人間即是仙境,識度何等明達。人間畢竟不無缺憾,月移夜深,月光轉過朱紅樓閣,低灑在綺窗前,照著床上惆悵無眠的人,懷人無寐,月圓人缺,倍添離索。其實人不長聚,月不長圓,天象人事,同此一理,自古而然。“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唯愿順其定則,各保康泰,共沐明月清輝,襟懷何等曠達。本詞思路由虛而實,由實而虛,由天上折轉人間,由星體妙悟人生。“人有悲歡”三句,以宇宙意識觀照人生,涵蓋自然與人類共同律動,意象愈空靈,意境愈澄澈,意蘊愈玄奧,意念愈明達。
蘇東坡勵志詩詞:《定風波》
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
余不覺。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
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
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
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賞析:
此詞是蘇軾被貶黃州時期所作。這首詞寫作者途中遇大雨乃吟嘯徐行的經歷和感受。“穿林打葉”形容風雨急驟,“吟嘯”、“徐行”表態度從容,“竹杖芒鞋”指條件簡陋,“莫聽”、“何妨”、“誰怕”體現倔強豁達的風度,宛然在目。下片轉入雨后,經風雨洗禮,人醒、雨霽、天晴、日出。回首往事,一切陰晴、雨霽,無不消逝一空。自然有急雨撲面,人生旅途中也有風雷蓋頂,只要沉著履險,從容應變,豈有闖不過的風浪?“一蓑煙雨任平生”,何等樂觀自信、飄逸曠達的人生態度!深邃的人生哲理,寓于平常生活小景描寫之中,弦外之音,令人回味無盡。
蘇東坡勵志詩詞:《蝶戀花》
蘇軾
花褪殘紅青杏小。
燕子飛時,
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綿吹又少。
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里秋千墻外道。
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
多情卻被無情惱。
賞析:
此作題一作“春景”。上片寫暮春自然風光。從郊游少年的視角,由小到大,由近漸遠地展開,極富層次感、色彩感和運動感。“天涯何處無芳草”,既是對暮春景色拓開一景,又點化游春少年的惆悵,引發下片境界。下片寫自然背景中的人事:一道短墻將少年與佳人隔開,佳人笑聲牽動少年的芳心,也引起少年之煩惱。自然春意與人事春情相綰合,優美地表現出在流走躍動的春之氣息中,惜春少年微妙的戀情之萌動及轉瞬便迷失的悵惘。有聲有色,情韻悠遠,頗富婉媚綽約的風姿。是一篇天韻圓轉的佳作。《詞林紀事》卷五引《林下詞談》云:“子瞻在惠州,與朝云閑坐。時青女(指秋霜)初至,落木蕭蕭,凄然有悲秋之意。命朝云把大白,唱‘花褪殘紅’。朝云歌喉將囀,淚滿衣襟。子瞻詰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也。’子瞻翻然大笑曰:‘是吾正悲秋,而妝又傷春矣。’遂罷。朝云不久抱疾而亡。子瞻終身不復聽此詞。”
蘇東坡勵志詩詞:《水龍吟》
宋·蘇軾
似花還似非花,
也無人惜從教墜。
拋家傍路,思量卻是,
無情有思。
縈損柔腸,困酣嬌眼,
欲開還閉。
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
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
恨西園、落紅難綴。
曉來雨過,遺蹤何在?
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塵土,
一分流水。
細看來不是楊花,
點點是離人淚。
賞析:
本詞構思巧妙,刻畫細致,詠物與擬人渾成一體,把楊花比喻為一個想離家出走、萬里尋郎的思婦。楊花雖然像花,但沒有鮮艷的色彩,沒有美麗的姿質,沒有人憐香惜玉,任憑它被東風吹落。它離開枝頭,好似孩子離開了家,它傍在路旁,像是無家可歸的流浪兒。看上去楊花似乎對楊樹無情無義,實際上卻是含有深情。它團團逐隊成球,滾動中損壞了柔腸,它躺在路邊,似在睡覺,聚而又散,散了又聚,像是很困的女子,嬌眼睜睜又閉上眼睡去了。夢中,她隨著春風,萬里漂泊,苦苦尋覓,尋覓情郎。一陣風起,吹得楊花四散,好似夢中少女,被鶯叫聲喚起。上片以花為人,以人寫花,楊花美人,契合為一。下片抒發傷春惜花之愁。由“不恨”到“恨”,欲進先退,由楊花到落紅,宕開一筆,而后折回楊花。一夜風雨,早晨雨停時,落花散在泥地、漂在水中,已難以拾起來了。末以點點楊花與離人珠淚渾融為一。融情于物,以物體情,神來之筆,令人叫絕。全篇賦物言情,虛實相生,筆墨入化,有神無跡。
蘇東坡勵志詩詞:《西江月》
蘇軾
玉骨那愁瘴霧,冰姿自有仙風。
海仙時遣探芳叢。倒掛綠毛么鳳。
素面翻嫌粉涴,洗妝不褪唇紅。
高情已逐曉云空,不與梨花同夢。
賞析:
這首詞題或作《梅》、《梅花》。《野客叢書》:“蓋悼朝云而作。”蘇軾侍妾朝云,隨詞人徒嶺南,不久即去世,時年三十二歲。秦觀曾寫詩說她美如春園,眼如晨曦。蘇軾把她比為“天女維摩”。朝云是虔誠的佛教徒。蘇軾另有詩悼念她。此詞通過詠嶺南梅花,贊揚朝云“玉骨”、“冰姿”和“仙風”,敬仰她不懼“瘴霧”而與詞人一道來到嶺南瘴癘之地。“素面”、“洗妝”兩句寫朝云天然麗質,不敷粉臉自白,不搽胭脂嘴唇自紅。“高情”句,是感謝朝云對自己純真高尚的感情一往而深;“同夢”寫與朝云互為知己的情誼,而不能“同夢”,點明悼亡之旨。全詞既是詠梅,又是懷人。詠梅中能以“綠毛么鳳”、“唇紅”、“海仙”、“瘴霧”等突出嶺南特色,并以綠羽禽是海仙派來“探芳叢”的神話般情節和細節表現,讓作品帶有浪漫色彩。構思縝密,立意超拔脫俗;境象朦朧,寓意撲朔迷離。格調哀婉,情韻悠長,為蘇軾婉約詞中的佳構之一。楊慎云:“古今梅詞,以坡仙綠毛么鳳為第一。”(《詞品》卷二)《耆舊續聞》卷二引晁以道言:“朝云死于嶺外,東坡嘗作[西江月]一闋,寓意于梅,所謂‘高情已逐曉云空’是也。”
蘇東坡勵志詩詞:《永遇樂》
蘇軾
明月如霜,好風如水,
清景無限。曲港跳魚,
圓荷瀉露,寂寞無人見。
紞如三鼓,鏗然一葉,
黯黯夢云驚斷。
夜茫茫、重尋無處,
覺來小園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歸路,
望斷故園心眼。
燕子樓空,佳人何在?
空鎖樓中燕。
古今如夢,何曾夢覺,
但有舊歡新怨。
異時對、黃樓夜景,
為余浩嘆。
賞析:
本篇于元豐元年作于徐州。上片先寫燕子樓小園夜景。明月皎潔如霜,好風涼爽如水,清澄澄夜景美無限。環曲的港灣魚兒跳出水面,圓圓的荷葉露珠兒晶瑩流轉,天地寂寞無人見。接著寫夢覺。三更鼓響砰然,飄零一葉鏗然,以聲響襯夜之寂靜,且抖出一“驚”字,形容夢醒恍惚之狀。“夜茫茫”三句,反接開端夜景,夜色茫茫無處重尋,夢里悲歡,醒來后走遍小園心悵然。上片寫夢后所感,融入一己身世情悰。客游天涯已感到厭倦,欲尋山林路徑找個歸宿,費盡心思也望不見故園。一發鄉國之思。古往今來如夢幻,何人曾夢中醒來,只因有舊歡新怨纏綿不斷。一發今昔之慨,他年后人面對著黃樓的清夜景觀,也會像“我”面對著燕子樓感慨悵然,發出人事變遷的浩然長嘆,由今日憑吊昔人,設想后人憑吊自己,感悟人生,喟嘆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