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昂經典詩詞《春夜別友人》
春夜別友人
陳子昂
銀燭吐青煙, 金樽對綺筵。
離堂思琴瑟, 別路繞山川。
明月隱高樹, 長河沒曉天。
悠悠洛陽道, 此會在何年。
作者簡介:陳子昂(約659~約700),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縣)人,字伯玉。唐代詩人,初唐詩__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遺,后世稱陳拾遺。青少年時輕財好施,慷慨任俠。24歲舉進士,以上書論政得到武則天重視,授麟臺正字。后升右拾遺,直言敢諫。曾因“逆黨”反對武后而株連下獄。在26歲、36歲時兩次從軍邊塞,對邊防頗有些遠見。38歲(圣歷元年698)時,因父老解官回鄉,不久父死。居喪期間,權臣武三思指使射洪縣令段簡羅織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獄中。其存詩共100多首,其詩風骨崢嶸,寓意深遠,蒼勁有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組詩《感遇》38首,《薊丘覽古》7首和《登幽州臺歌》、《登澤州城北樓宴》等。
創作背景:陳子昂《春夜別友人》共有兩首,這里所選的是其中的第一首。詩約作于武則天光宅元年(684)春。這時年方二十六歲的陳子昂告別家鄉四川射洪,奔赴東都洛陽,準備向朝廷上書,求取功名。臨行前,友人在一個溫馨的夜晚設宴歡送他。席間,友人的一片真情觸發了作者胸中的詩潮。面對金樽美酒。他不禁要歌唱依依不舍的離情,抒發自己的遠大懷抱。這首離別之作,就從眼前宴會的情景落筆。
注釋:[1]綺筵:華麗的筵席。
[2]琴瑟:指朋友宴會之樂。語出《詩經·小雅·鹿鳴》:“我有嘉賓,鼓琴鼓瑟。”
[3]長河:指銀河。
譯文:明亮的蠟燭吐著縷縷青煙,高舉金杯面對精美豐盛的席宴。餞別的廳堂里回憶著朋友的情意融洽,分別后要繞山過水,路途遙遠。宴席一直持續到明月隱蔽在高樹之后,銀河消失在拂曉之中。走在這悠長的洛陽道上,不知什么時候才能相會?
賞析:《春夜別友人》是唐代杰出詩人陳子昂的作品,此詩約作于公元684年(武則天光宅元年)春。首聯寫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緒和寂靜狀態。頷聯寫離堂把臂傷琴瑟,別路遙迢情纏綿。頸聯寫戶外所見,時光無情催人離,沉靜之中見真摯情愫。尾聯寫目送友人赴古道,隱隱哀愁胸中涌。
這首律詩一開頭便寫別筵將盡,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緒和寂靜狀態。作者抓住這一時刻的心理狀態作為詩意的起點,徑直但卻自然地進入感情的高潮,情懷頗為深摯。“銀燭吐青煙”,著一“吐”字,使人想見離人相對無言,悵然無緒,目光只是凝視著銀燭的青煙出神的神情。“金樽對綺筵”,用一“對”字,其意是面對華筵,除卻頻舉金樽“勸君更盡一杯酒”的意緒而外,再也沒有什么可以勉強相慰的話了。此中境界,于沉靜之中更見別意的深沉。
頷聯“離堂思琴瑟,別路繞山川”,“琴瑟”指朋友宴會之樂,源出《小雅·鹿鳴》“我有嘉賓,鼓瑟鼓琴”,是借用絲弦樂器演奏時音韻諧調來比擬情誼深厚的意思。“山川”表示道路遙遠,與“琴瑟”作為對仗,相形之下,不由使人泛起內心的波瀾:“離堂”把臂,傷“琴瑟”之分離;“別路”迢遙,恨“山川”之繚繞。這兩句著意寫出了離情的纏綿,令人感慨欷歔。
頸聯“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承上文寫把臂送行,從室內轉到戶外的所見。這時候,高高的樹蔭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耿耿的長河淹沒在破曉的曙光中。這里一個“隱”字,一個“沒”字,表明時光催人離別,不為離人暫停須臾,難舍難分時刻終于到來了。
結尾兩句寫目送友人沿著這條悠悠無盡的洛陽古道踽踽而去,不由興起不知何年何月再能相聚之感。末句著一“何”字,強調后會難期,流露了離人之間的隱隱哀愁。
這首詩中作者沒有套用長吁短嘆的哀傷語句,卻在沉靜之中見深摯的情愫。而要達到這樣的境界,應不溫不火。“火”則悲吟太過而感情淺露;“溫”則缺乏蘊藉而情致不深。此詩寫離情別緒意態從容而頗合體度,有如琵琶弦上的淙淙清音,氣象至為雍雅,不作哀聲而多幽深的情思。
以上就是文學網帶給大家不一樣的精彩。想要了解更多精彩的朋友可以持續關注文學網,我們將會為你奉上最全最新鮮的內容哦! ,因你而精彩。